
《农村初中生数学自我效能的培养》开题报告.doc
3页1《农村初中生数学自我效能的培养》开题报告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在著作《自我效能:朝向行为变化的整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于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能力信念或自信,是影响个体活动任务完成的一种重要的动机力量.个体的自我效能会影响个体行为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与坚持性,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归因发生,进而影响行为成就.Bandura认为研究效能知觉如何影响行为时必须依赖微观的分析测量数据,综合性或概括性自我概念不能反映自我效能的复杂性,因为自我效能随着不同活动、相同活动的不同水平及不同环境而改变,这也是开展特殊自我效能研究的原因与基础. 一、数学自我效能的概念20 年来,数学自我效能作为自我效能研究的特殊领域,其研究倍受关注.对于数学自我效能的关注最早来源于Dowling 在1978 对数学问题解决信心的研究,她是第一位测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信心的学者.Betz 和Hackett 在Dowling 研究基础上编制了第一个数学自我效能量表(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Scale, MSES),用于评价大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其开创性研究思路与研究工具的制定,确立了数学自我效能在自我效能研究领域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标志着对数学自我效能进行研究的开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Hackett 和Betz 又对数学自我效能进行了明确地界定,即“数学自我效能就是个体针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或解决某特定(数学)任务或问题能力的信心,所做出的具有情景性、问题特殊性的判定”.多年来,这个概念在学业动机领域中数学自我效能研究方面得到检验与公认,因此我们也将采用此界定.二、数学自我效能研究的现状第一、很多研究表明,与数学焦虑、数学自我概念、数学背景或性别因素相比,数学自我效能是数学表现的重要预测变量,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些社会认知学家明确指出,学生学业表现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们接近学业任务的信心决定.Copper 和Robinson 在数学自我效能与学业表现之间虽然发现了显著相关,但是包括数学焦虑、ACT 分数、数学经验等变量的回归模型却显示,自我效能不能说明数学学业表现中的大部分变异.第二、直接研究儿童数学自我效能的文献较少,但已有研究却表明在自我效能与学业表现间存在相关.Collins 在其研究中通过实验提出,能力与表现有关,但是无论哪个能力水平,具有高数学自我效能的儿童完成题目的准确性更高;我国学者何先友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也表明数学自我效能和自我概2念对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的影响,与此同时,数学自我效能对数学成绩的影响受到其自我概念的制约.Pajares 和Graham 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当与数学学习结果有关的动机变量被控制时,数学自我效能预测数学表现具有独立的贡献,而且自我效能对于数学表现具有与一般心理能力同样强度的影响.第三、自我效能与性别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这一点在数学自我效能领域中尤为突出,“信心沟”就是特指数学信心方面的性别差异.对于数学效能感与性别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1)差异出现的阶段.此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早期的研究表明,当控制情绪变量如数学自我效能时,男孩与女孩在数学表现方面的性别差异消失或减弱,因此研究者认为这些情绪变量是在数学成绩方面造成差异的关键原因.Pintrich 和De Groot 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男孩与女孩在数学能力方面显示出相同水平的自信,而到初中阶段,男孩的自信更高,因而中学阶段被认为是女孩与男孩在能力自我知觉方面出现信心沟的时期.但是,最近以中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却未发现数学自我效能方面的性别差异.Hackett 和Campbell 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指出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在数学方面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男孩与女孩在数学自我效能方面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男孩效能高于女孩,还表现在女孩倾向低估自己,这一点在天才女孩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Pajares 认为,虽然大多学生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但是天才学生有着更准确的自我知觉,同时天才女生倾向于过低估计自己.这些结果表明,一些因素仍在消极地影响女孩的数学自我效能.三、培养学生数学自我效能的意义数学领域中的自我效能研究得到如此重视,主要基于以下4 个方面的原因:(1)在学业课程领域,数学课程具有很高的价值地位;(2)数学通常在一些高风险的成就测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安置测验、大学入学考试;(3)数学被认为是“重要指标”,用于筛选那些在大学阶段将科学与技术作为职业追求的学生;(4)数学自我效能是学生选择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或追求与数学相关的专业和职业的重要预测指标.近年来的实践研究结果也表明,数学自我效能和数学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数学学业自我效能对数学学业成绩回归效应显著.这说明数学自我效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动机力量.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有较强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往往充满信心,常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有较低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信心,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所以,缺乏对学习数学的能力自信不足是导致初中生数学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研究方法31、文献研究 2、问卷调查 3、个案研究五、研究计划安排9月份—10 月份 有关课题资料的收集和学习11月份—12 月份 课题交流与研究课1月份 研究汇报[参 考 文 献][1] 张咏梅. 数学自我效能研究综述. 数学教育学报,2007(2):28[2]焦彩珍. 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及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 数学教育学报,2008(2):46[3] 李晓东,张炳松.初二学生目标取向、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2.[4] 何先友.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