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43565952
  • 上传时间:2022-08-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5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因而提倡佛教的生态实践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即: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举;以佛教“方便”智慧,借助当今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以禅宗的“当下一念”理念来引领开展生态环保行动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佛教实践理念;生态环保;“当下一念”理念;生态文明  当今生态环保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包括学界、佛教界等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原因自不待言国内外学界都在尽其所学进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其智慧伴随此研究热潮,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在与生态问题相关的佛教义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一些学者用佛教缘起论、心净土净思想、正报依报理论、无情有性说、心性理论等为依据,来探讨佛教义理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相比之下,学者们探讨生态实践理念方面的成果则较少,更多的是一般性地谈及戒杀放生、爱护美化环境、和平主义等。

      也有学者如台湾地区的杨惠南教授,提出“心境并建”的环保主义理念,注重环保实践的社会政治经济层面,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深度也有学者在考察近年来西方学界几种文化生态思潮后,提出以佛教德性论为核心对生态问题进行研究的主张①,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总的说来,学者们对佛教生态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佛教理论对生态环保的积极作用方面此外,还有一位学者借日本“批判佛教”的主张,对近年来佛教学者表现出的生态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批评②,显得有些独特  鉴于此,我们更要关注佛教实践方面的相关理念借用现代西方哲学知识论的术语,实践理念即所谓“力行知识?”――它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关于修行实践指南意义方面的理念,它对如何在切实的实践层面上做到生态环保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正当其时以下对此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举  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用佛家的术语来说,表现为她是由众多的有情及无情众生所构成;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珍惜、爱护这些众生,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这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生态环境中的有情众生如各种动物、无情众生如花草树木等,是我们猎捕和索取的对象,抑或是值得我们倍加爱护的众生呢?我们都知道,佛教以“慈悲”精神为特质,就是爱护一切众生,既包括一切有情众生,也包括无情众生。

      有人会问:佛教有相关的教义支撑这种观点吗?有情众生值得爱护还说得过去,无情众生真的也值得我们珍视吗?让我们来温习一下太虚大师的相关开示太虚大师在《大乘宗地图释》中阐释说:  佛性之义,各经论及古今大德解释坳异,且相矛盾,今略举三种会通之:有云“情与无情皆有佛性”;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有云“二类有情有佛性,谓二乘之坳小向大者及大乘种性者;定性之声闻与缘觉及无姓者无有佛性”如是三说不同,欲其会通,先审名实言佛性者,佛之体性名曰佛性,或云知觉自性名曰佛性,或云成佛之可能性名曰佛性初谓佛果上所成就之一切无漏功德法,总名曰佛佛果之总聚无漏法,论其体性,即是有漏无漏一切法平等不二之无为体性,故曰佛性次谓佛者觉义,能知觉之自性,即为有情类本来具有之佛性三谓由法尔无漏种具有发展成佛之可能性,故曰佛性第一,从一真法界真如性说名佛性;第二,从心、心所能缘虑性说名佛性;第三,从本净种增长圆满之成佛可能性说名佛性以此义故,凡诸名辞,应观其义以定其名,不可依名而判义也依上三种训释以定其名,次出其义,略有三种:一、理性佛性;二、隐覆佛性;三、行性佛性①  由此可知,太虚大师对当时流行于佛教界的、有关“有情与无情,是否皆有佛性”问题的三种说法进行了详细的分判。

      大师在详实解释“佛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从“体性”的角度而言的“佛性”,即是有漏、无漏一切法平等不二之无为的体性,此时的“佛性”即是“理性佛性”此种“理性佛性”是如来佛果之所显,众生虽有而不能显;而“情与无情皆有佛性”的说法,正是“理性佛性”的佛果境界所显示的“佛性”之义理第二种的“凡有心者皆有佛性”之说,是从“从心、心所能缘虑性”的角度来说“佛性”第三种的“二类有情有佛性,谓二乘之坳小向大者及大乘种性者;定性之声闻与缘觉及无姓者无有佛性”之说,是从“本净种增长圆满之成佛可能性”的角度来说的佛性后两者都不是从佛的广大圆满的智慧境界的“理性佛性”来说的佛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性  若我们能秉承佛陀究极之说的“情与无情皆有佛性”的义理,就会对包括无情众生在内的所有生命都加以珍视而从中国佛教史上看,佛教自古就有爱护包括花草树木在内的一切生命的理念及行动,集中体现在于生态环保方面,很早就形成了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  据《景德传灯录》卷12之《镇州临济义玄禅师》记载: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人也,姓邢氏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初在黄檗随众参侍……师与黄檗栽杉,黄檗曰:“深山里栽许多树作么?”师曰:“与后人作古记。

      乃将锹拍地两下黄檗拈起拄杖曰:“汝吃我棒了也师作嘘嘘声,黄檗曰:“吾宗到汝,此记方出……②  作为临济宗的创始者唐代的临济义玄禅师(?―867),一次在山中与师父黄檗禅师一起栽杉树,其间师徒二人进行了一次机锋对话从《景德传灯录》的记载可知,黄檗禅师、义玄禅师等禅师都继承了禅宗“农禅并举”的劳作传统,他们边修禅、边劳作;他们种杉树的行动,既造福了当地、维护了生态,又可将种树等劳作作为修禅悟道的因缘契机  再看《补续高僧传》之《洞山晓聪禅师》记载:  洞山晓聪禅师,韶州曲江人,生杜氏,见文殊应天真和尚,初游庐山,莫有知者……以大中祥符三年,师出世洞山……师于山之东北,手植松可万松凡植一株,坐诵《金刚经》一卷,自称栽松比丘,岭名金刚岭或问:“岭在此,金刚在何处?”师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亲栽①   洞山晓聪禅师(?―1030),是宋代云门宗第四代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洞山道场任住持时,曾在洞山东北,种植松树上万棵,而且每种植一棵松树,就念诵《金刚经》一遍……可见,洞山晓聪禅师已经把种植松树的劳作与禅法修行融合在一起这样既继承了禅宗“农禅并举”的优良传统、以生态成果造福当地一方,又为修行悟道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再看宋代庐山万杉寺的太超禅师太超禅师作为宋代庐山万杉寺开山祖师,于万杉寺周围种植杉树万棵,这在《宋史》、历代的《庐山志》及其他方志、佛教传记等书中均有记述如宋代陈舜俞的《庐山记》这般记述:  由开先至万杉院二里,本朝景德二年始建,旧有古石崖先是僧曰太超,即山植杉万本有为之言于朝者,乃赐钱建院,仍赐土田、佛像、供器及其成也,仁宗赐御篆?テ涞睿?曰“金仙宝殿”,内翰钱易书……②  近年,最新编辑的《万杉寺志》对万杉寺创建者植树兴寺之事也有考据和叙述: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僧大超住持庆云院,增旧制、扩禅院、植杉万株有人为之言于朝廷,真宗为表彰大超植杉兴寺之功,于是赐钱建院,并赐土田、佛像、供器等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仁宗赵祯改寺名,赐御书“金佛宝殿”匾,后又赐御书“国泰清净”翰林学士钱易书寺名“万杉寺”……③  由此可知,万杉寺开山祖师太超禅师,依然是秉承前人的“农禅并举”的优良传统,以种植杉树造福一方,声名远播,从而受到宋朝皇帝的赞誉和支持  此外,《宗教与庐山》对庐山历代僧人植树育林、造福一方的事迹也进行了记述:  慧远在东林寺构置“禅林”,晋僧昙诜栽植大林峰,明僧修观辟植归宗寺“大悲林”,清僧至善“手植室山百万松”,民国僧人以“种植森林”为产业等等,就是庐山僧人热心这一活动的真实记录。

      它不仅美化了寺庙环境,优化了梵宇风景,而且对整个庐山变成苍松翠竹、繁花似锦、绿草成茵的优美风景区和避暑清凉胜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④  《宗教与庐山》还对庐山万杉寺在植树育林方面的突出成就进行了叙述:  而在这场由庐山僧徒积极提倡和热情参与的植树造林活动中,万杉寺僧的表现尤为突出,用心特别精勤,恩惠被及后世万杉寺,建于南朝梁代(502―557),唐代时名庆云院,座落在山南庆云峰下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僧大超来寺住持,持志不懈,坚忍苦行,在寺周“手植杉万本”,使默默无闻的庆云院迅速成为“门前松径深,屋后杉色秀”的青幽禅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观赏游历⑤  庐山万杉寺不仅以植种万杉而扬名禅林,历史上还有诸多高僧于万杉寺住持弘法,如南北朝时期“万杉寺”创始者庆云大师、五代时期的若虚禅师、北宋时期的太超广智禅师,明代的紫柏真可大师……,他们都为创建、发展、重兴万杉寺做出过杰出贡献  十分值得提及的是,当今万杉寺住持能行法师,作为临济宗四十五世、天台宗四十七世、沩仰宗十三世的得法传人,于1995年受当地政府聘请前来住持并重建万杉寺时禅院荒榛而道肠,山秃林稀,梵香不绕;而能行法师怀着复兴道场祖业的大愿,率众僧尼艰辛创业。

      时至如今,古刹新宇巍然,殿阁雄峨,僧徒、皈依弟子甚众,香火旺盛如史,寺宇俨然雄甲庐南能行法师堪称万杉古刹五度复兴之法师①  当今,能行法师率领四众弟子,不仅荷担如来家业,弘法精进,还积极为庐山生态建设做贡献法师四众弟子之中也有一些于生态建设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人,其中成绩十分突出的一位是能行法师之优婆塞弟子――现任庐山市政协常委的郭青云居士郭青云居士在能行法师的德业感召之下,于2014年自筹资金一千余万元,创办了庐山市东林雨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的生产与经营他在荒山种植了高标准无性系良种庐山云雾茶,引进了先进的“养猪―沼―茶(果)―肥水一体化农业新模式”,形成了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茶中有树、树中有花、花中有果的生态茶园布局,同时解决了二百余人的就近就业问题他还将海会师范毛竹林承包进行低产改造,发展林下经济+旅游的新业态目前,他正集中优质资源,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一家集庐山云雾茶叶、庐山金丝皇菊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生态农业生产及茶文化旅游观光、农村创业青年技能培训及大学生就业培训、众创空间服务为一体的,将第一、二、三产进行有效融合的九江市农业龙头企业,由此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促进周围群众一同创业致富②。

        二、以佛教“方便”智慧,借助当今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包括佛教义理在内的生?B环保理念,但是当处在与现实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相冲突的抉择面前,往往会有如下疑问:是从长远考虑还是只顾眼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还是只顾自己?而眼前利益有一种诱惑力,它能使人沉浸于当下现实的物质享乐之中,从而丧失了理性判断,进而去选择只顾当下物质利益、但长期看来会危害生态环保的行为佛法这时便显现其作用,因为佛法要求人类要克制贪欲  然而,克制贪欲并没有那般简单!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由欲望作为动力来驱动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在现代城市中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各种消费服务一应俱全……而这些都是人类欲望驱动的结果然而,我们还应该了知并警觉的是:欲望能推动社会发展,但欲望也可能阻碍社会发展进程、破坏甚至摧毁人类文明――离我们不远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充满惨痛教训的历史来看,人类虽然具有理性,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非理性的欲望往往占据上风;而就算人类也知道“非理性的欲望会导致严重后果”这种经验教训,但还可能犯同样的错误;这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地藏经》中佛陀对娑婆世界众生所具“刚强本性”的慨叹!虽然人类经历过惨痛的教训,但还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试误”。

        可见,我们在现实的维度上不能完全消除过度的欲望,强行而为,后果往往是“欲盖弥彰”和“适得其反”!这在历史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