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巴林石在辽代的开采与利用.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82562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3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巴林石在辽代的开采与利用    姜 博(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Summary: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尚玉文化,中国有着近万年的用玉传统作为中华软玉之一,巴林石是中华祖先最早开采和利用的美石之一它的开采与利用上限,可以直接上溯到距今8000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兴隆洼文化巴林石制品的出现,与我国玉器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密切相关到了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初,契丹建辽期间,巴林石制品大量出现,成为辽玉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学术价值本文重点对出土的辽代巴林石器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做出分析和探讨,以便于我们今后对巴林石质地玉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Keys:契丹;巴林石;材质;辽玉K876.8 :A :1673-2596(2014)05-0013-05近年的契丹和辽朝考古资料表明,辽朝是一个直接承继周秦汉唐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传统,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建立起来的玉文化大国1950年代至1990年代相继发现的辽赠卫国王驸马墓、①陈国公主墓、②耿延毅、耿知新父子墓、③义县清河门左移离毕墓、④耶律羽之墓、⑤萨里坝乡水泉1号辽墓、⑥吐尔基山辽墓、⑦法库叶茂台辽墓、⑧北票水泉一号辽墓、⑨锦州张扛村辽墓、⑩克什克腾旗二八地辽墓、11 等一系列契丹大贵族玉敛墓葬出土的包括各式嵌玉戒指、各式玉带、玛瑙璎络、水晶璎络、琥珀璎络、玛瑙项饰、绿松石串饰、玛瑙鞍具辔饰、各类玉质器皿在内的巨量辽玉资料,表明当辽之际,在契丹上层社会中,长期流行着十分奢华的尚玉之风。

      《宋史》卷472《蔡京传》载蔡京曾曰:“臣昔使契丹,见玉盘盏,皆石晋时物,持以夸臣,谓南朝无此”据近年的统计数据,1950年代以来,在契丹本土的内蒙古东部、东北全境和包括京、津在内的河北省北部地区一带出土的辽玉单体数量已经超过逾5000件,分别出土于100余座墓葬和若干城址、含窖藏和佛塔,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巴林石制品在辽境出土的辽代玉器中,只有巴林石制品百分之百地取材于当地,其工艺技法,能够真实地反映辽代契丹本土地区的风格和水准,因此,辽代的叶腊石制品,对于辽玉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学术价值不过,在今本《辽史》中,找不到有关巴林石的任何信息,这里试就近年考古发现的辽朝考古研究成果,对巴林石在辽代的开采和利用情况作一简要疏理一、公私印章类建立辽朝的契丹族是一个先后融合了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回鹘和粟特等古族成份而形成的典型的社会混合体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是在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在北方长城地带发展起来的一个多种民族成份混居、多种文化因素汇聚的王朝公元947年,辽太宗灭亡后晋之际,把后晋的“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

      这是发生在辽朝初年的一次中原传统文化大规模地北向移植事件,直接促进了新兴辽朝的汉化进程契丹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南北面官制的实施和推行,成功地在北方部族社会创建了后新征服的东部渤海、南部燕云地区分别实行北方式的部族制管理和中原式的州县制管理,并且同时把社会改革的方向指向了汉化到了辽道宗在位期间,道宗曾自豪地说道:“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中华”12 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氛围下,中原传统的公私印章,在辽朝境内获得普遍流行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赤峰境内发现的辽代巴林石质地印章,数量可观由此可以窥见巴林石在当辽之际流行情况之一斑在翁牛特旗桥头镇河南营子出土的契丹文印章长9厘米印文为九迭篆,边款有契丹文楷体,长方形直钮,钮上正中有一双钩楷体“上”字,是目前印形最大、制作最精、保存最好的辽代标准官印此外,同时还出土了一枚用巴林石刻制的契丹大字印章(图一)1958年,在辽上京遗址发现了一枚巴林石印章,印文面长宽3.5厘米,印章高2.5厘米,印文为“佛法僧三宝圆通之印”,是辽代寺院用印现藏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图二)此外,1956年,在辽太祖陵址发现了一枚巴林石花押印,印文面长宽各1.5厘米,高4厘米。

      1975年在辽上京皇城、汉城及其周围出土了十八枚各种形制的印章,其制印材料多为巴林石,这充分的说明了在辽代的上层统治贵族及社会各阶层,巴林石印章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据有关研究考证,这些巴林石印章,从时间上都早于元末明初画家王冕首创以青田花乳石治印,对研究我国以石治印的历史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二、佛教造像类辽朝立国期间,始终奉行较为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北方部族传统的以祭祀天地为基本特征的萨满教、西方传来的佛教、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道教以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学说,都得以在辽境顺畅通行祖神册元年(916),阿保机诏问群臣:“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群臣皆曰当以佛教为先,阿保机不同意说:“佛非中国教”太子耶律倍回答:“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在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下,佛教的发展更属充分而异常唐朝天复二年(902),阿保机南下掠地,攻占今河北、山西一带,掠取中原汉人战俘近十万人,迁徙于今西拉木伦河以南,筑城龙化州以居之为了安抚和稳定被迁徙的汉民,特建开教寺,这是辽地崇奉佛教的较早记录辽朝初年,中原人曾见闻辽朝的大本营西楼一带“有佛寺三,僧尼千人”辽朝在太宗统治时期,在意识形态方面作了一项重大调整。

      《辽史》卷49《礼志》载:“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于拜山仪过树之后,增诣菩萨堂仪一节,然后拜神,非胡刺可汗之故也这种情况说明,太宗朝以后的辽朝社会,佛教的偶像“白衣观音”被奉为具有辽朝祖神地位的“家神”,由此可见佛教在辽朝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到了兴宗和道宗之际,佛教的道场被办进了皇宫,辽朝由上而下,步入佞佛的发展路线《辽史》卷23《道宗纪》载太康四年,“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后世论曰:“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徒勒小惠,蔑计大本,尚足与论治哉!”13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终辽一代,佛教造像事业十分盛行因此,传世和出土佛教造十分常见其中有相当数量系巴林石制品现聊举数例:(一)抬佛游行造像辽上京遗址附近望京山出土,现藏巴林左旗博物馆共2尊,均属小型造像,色呈乳白,下为莲座,后有背光其中一件双手在头的上方垂直下合拢,指向头部其下有四人扛抬着莲座高6.4、宽4.5厘米另一件也是下有四人扛抬着莲座,莲座之上的坐佛双手举在胸前,头部残缺高7.6,宽4厘米(图三)14 从造像本身分析,这两件佛像表现的似是佛诞日之际,众信徒肩举佛像游行的情况二)阿弥陀佛坐像辽宁省昌图且县八面城出土。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图四)15 (三)带冠释伽佛坐像上个世纪,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境内曾出土一尊戴冠释伽佛坐像,此像端坐于高高的须弥莲座之上,双手合拢,托着钵盂,背有佛光据有关人士考定,所用材质为巴林石,从石质上看,用的是巴林石中的粘料现藏喀喇沁旗博物馆(图五)16 三、艺术雕塑类契丹在建立辽朝之前,曾长期作为唐朝的边郡,在与唐朝的长期交往中,中原内地的思相意识、文化形态源源不断地输入契丹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契丹上层早已高度汉化契丹建辽期间,又与中原的五代北宋政权长期保持着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往来关系正是这样的原因,唐宋以来,中原汉地常见的以人、鱼、花、鸟为基本题材的雕塑绘画艺术传统,也为契丹上层社会所喜爱,并获得了在辽境的广泛流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余年间,在契丹故地发现了大量以山林野兔、家禽狗马为基本创作题材世俗雕塑绘画作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内容在大量辽代雕塑艺术作品中,也不乏巴林石之作一)子母狮契丹故地这类世俗风格体裁的巴林石雕塑作品,其上限至少可能追溯到唐代如在辽宁省朝阳市境内发现的唐韩贞墓中,就曾有过一件唐人采用巴林石雕制的子母狮造像此像活泼生动,充满世俗亲情乃至人情意味,实为一件难得一见的巴林石上乘之作,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六)。

      17 由唐朝创始的这种以子母狮为创作题材的巴林石雕塑艺术,为辽朝所继承并加以光大近年在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境内也曾有过发现此件作品高6、长6.5、宽4厘米母狮转体蹲坐,作狮子吼状,子儿紧里约相依在母狮身边,充满亲昵相依之温情与前文提到的唐代同类作品相比,此件的艺术风格更形圆润饱满,更显世俗情调现藏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图七)18 (二)镇茵巴林左旗白音敖包乡联合村出土的狮形石镇茵,是又一件辽代巴林石雕塑杰作镇茵是古代贵族阶层野外畋猎生涯中,用在镇压野营铺设地毯的边角之用品近年来,考古发现的这类物品十发常见,从中可见辽代贵族畋猎鞍马生涯之一斑这件镇茵系采用表灰色巴林石制成,造像特点是在一个椭圆形的底座上雕出一只蜷体低首伏卧的狮子,造型饱满圆润,线条刚劲流畅,面带威容(图八)19 (三)野兔在辽代的雕塑绘画艺术品中,经常见到有以充满山林野趣情调的猪、鹿、野兔等野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在辽上京汉城遗址和辽代州城遗址中,都曾有巴林石质地的石雕野兔出土其中,辽上京汉城遗址出土品为红色叶腊石质地,有桔红色斑纹雕件以圆雕手法成型,辅之以透雕和线刻手法雕琢细部主体部分半卧于方托之上,头低垂,尾内卷充分表现出兔子的温顺特征(图九)。

      20 (四)玉狗辽代的巴林石玉狗早年出土于辽中京遗址,1973年入藏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玉狗系采用乳白色巴林软玉制成,呈卧式,昂首吠叫自背至腹,有一坚向穿孔,以利于佩挂此件雕件仅以几道十分简洁的线条,就把狗的形像特征表现得入木三分,古相典雅,形神兼备,是辽代巴林石制品的又一件难得佳作,充分体现了辽代的雕塑工艺水准(图十)21 (五)荷花纹饰件这种题材的辽代巴林石艺术品,目前已经至少发现2件均藏辽上京博物馆其中出土辽上京皇城遗址出土,长3.7cm福黄巴林叶蜡石质地,整体近椭圆形,雕刻花蒂并莲的两朵荷花,刻纹粗细深浅不一,线条刚劲流畅,古朴自然,(图十一)22 另一件出土辽上京汉城遗址,以黑色巴林石雕制,整体呈不规则椭圆形,正面下部线刻荷叶,上部刻三朵盛开的卷蔓荷花,造型准确,典雅华贵背面平素,中穿一横孔(图十二)23 (六)乐技俑像近年辽代考古提示出的大量散乐题材雕塑绘画作品表明,辽代社会十分盛行散乐此外,表现民间艺人说唱题材的雕塑作品也偶有发现,其中就包括出土于辽上京汉城遗址出土的一件巴林石制品此俑采用灰白色巴林石制成,身体直立于脚下方座之上身体五短,通体圆鼓,头戴卷檐小帽,昂首微笑,面部表情,憨态可掬。

      嘴部微微张开,似在吟唱,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足上着靴,腰上斜挎一只答腊鼓,右手击鼓,左手打拍板,腰系束带,双腿迈动,似作边走边演唱状,被认为是个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形像这件制品的出土,使人们真切地了解到了辽代民间艺术之一斑,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四、装饰品类及其它近年的辽的辽代考古材料中,还以常发现大量的人体玉质佩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各式琥珀、玛瑙、水晶制品的璎珞项饰,可谓极尽豪华富贵之能事此外,以采用巴林石制作的风格素雅,古朴清新的项饰也偶有发现如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品中,便有一组出土于辽代遗址中出土的项上串珠,共计323粒,其中小粒321粒,外径0.7厘米,另有两个乳房形的大粒缀,外径为2.3厘米材质系采用巴林石的瓷白石制成图十三)24 另外,辽代的巴林石制品还见有用巴林石所加工成的牙刷,其造型已与现代牙刷无异五、巴林石与辽瓷巴林石在辽代的开发与利用还被应用于制瓷行业辽瓷是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瓷系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品种,其中的仿定辽白瓷、辽三彩等品类具有独特的工艺内涵,为辽朝所独创,在我国古瓷苑中自成体系,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内容辽代契丹本土地区制瓷业的兴起,契机是辽朝对于中原地区的扩张和大量定窑工艺技术人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