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复旦中文版序言).docx
2页现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复旦中文版序言) 《现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 中文版序 王德威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纷呈,但以内容的繁复和影响的深远而言,首推现实主义顾名思义,现实主义——或其别称写实主义——以描摹人生,反映现实为目的这一流派在清末「新小说」时已经是流行话题,五四以后更带动出文学热潮到了三〇年代,现实主义沾染了政治色彩,成为批判当下,鉴照意识形态正确性的法门现实主义历来名目繁多,如人道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乡土现实主义等,不一而足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末,魔幻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依然是文学创作的焦点 传统中国小说从来不乏写实模拟的意识和技巧,但是要到二十世纪之交,因为西方论述的引进,「写实」才形成一种流派,占取了话语权力对彼时的知识分子和文人而言,「写实」相对于蒙昧不义,充满解放和启蒙意义,俨然奉了「写实」之名,真相得以显现,真情得以流露,真理得以昭彰而当「写实」主义在左翼论述里被正名为「现实」主义之际,一种迫切的时间感和意识形态召唤更呼之欲出 现实或现实主义因此不只意味单纯的观察生命百态、模拟世路人情而已。
比起其他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更诉诸书写形式与情境的自觉,也同时提醒我们所谓现实,其实包括了文学典律的转换,文化场域的变迁,政治信念、道德信条、审美技巧的取舍,还有更重要的,认识论上对知识和权力,真实和虚构的持续思考辩难 我以为一个世纪以来作家和读者对这些问题的辩证和试验,足以使现实主义小说成为我们探勘中国现代性的最佳途径这里最大的吊诡正在于小说作为写实的载体小说原为虚构,是不必当真的文字书写但在现实主义的大纛下,小说赫然成为政教机构争取发言权力的所在,或个人与社会相互定义、命名的场域由此产生的文本内外的互动和抵牾,信仰和禁忌,为一个世纪的文学史铺陈出一则又一则精心动魄的故事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对现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者——茅盾,老舍,沈从文——作出研究这三位作者的背景极为不同,从事创作的动机也各有因由茅盾是早期介绍西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进入中国的推手,而他同时厕身新文学编辑事业和左翼革命运动,堪称五四以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老舍出身北京下层旗人社会,因缘际会,赴英国任教期间接触狄更斯等人作品,大受启发,从而走上创作之路沈从文来自湘西苗乡,早年辍学从军,却因新文学的感召来到北京,矢志进入文坛。
这三位作家在一九二〇年代末期崭露头角茅盾在一九二七年共产党第一次革命失败后匿居上海,百无出路之际执笔创作,却为大革命前后的政治与激情作出最动人的见证老舍凭借嬉笑怒骂的风格,写尽市井小民在新旧文化之间的笑声和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