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民俗大观》序.pdf
2页民俗的传承人 文化的担当者——《安康民俗大观》序李大明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入门》的《序》中说: “民俗是人类各集团的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一种社会现象 ”简言之,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称作民俗 “民俗”一词,很早以前就出现在多种中国古代文献里,《礼记·缁衣》中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 ; 《史记 · 孙叔敖传》载 “ 楚民俗,好庳车 ”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变民风,化民俗” 这说明,民俗与人类生存同步,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 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 (包括思想和行为)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所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 历史文献中的民俗事象记载, 反映了不少明智的统治者,他们总是把“变民风,化民俗 ” 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重视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当今,我国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重阳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列入国家全民的统一节假就是一个明证 还有婚姻法、继承法、文物保护法禁毒、禁赌、禁嫖娼等法律法规,皆把改革不良风俗作为治理国家、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现行的国家的根本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中明确地指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这比起旧时代、旧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可同日而语其实, 每个人都是在浓郁的民俗生活中成长的, 无不带着民俗或风俗的基因随着社会的发展, 部分民俗事象已经远去, 它留下的是老人的回忆, 是脑海中不曾加洗的旧底片,是“残存文化” ,是今天对昨天的认识,是时代前进的鲜明印记, 更是祖国民族文化的基石 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旦流失很难补救,甚至无法弥补;因此,抢救挖掘、记录整理、保存研究,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生在安康、长在安康的郭华正、王忠明、刘 巍、郭 鹏四位本土作者以浓浓的桑梓情怀, 拳拳的赤子之心, 勇于担当起文化人的责任, 追踪先民的良风厚俗,把它作为历史纪录片,录制、保存、研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向未来,启迪后人他们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参与《中国民俗大全·陕西分卷》撰稿开始,就有了出一册自成体系的《安康民俗》的构想,并把它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数易其稿,历时 20 年,因种种原因推迟至今,现在终于问世了该书包括了安康的人文地理概述、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医药卫生民俗、民间游艺民俗、语言民俗、陋俗等十个篇章,共约 50 万字、 500 余幅图片,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全面深入反映安康风土人情的图文并茂的民俗博览 它能传送出安康人民旧时生活的原汁原味,能让读者知安康、爱安康、兴安康特别是文中恰到好处地配发了典型精美的插图, 展示着安康从远古传说到石器时代, 从夏商周到近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的部分重要的民俗文物和民俗事象 其中有的已被列入中、 省、 市、县(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方悠久历史、多彩民俗的历史见证,帮助读者理解书的内容; 给人以视觉冲击和生活趣味 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 许多物证和事象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它真实地记录着安康人民在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中,不屈不挠的求索精神和辉耀史册的丰功伟绩,宛若璀璨的历史足音回响耳边, 撞击和震撼我们的心灵, 令人沉思遐迩, 回味无穷 ,,胡锦涛总书记说: “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 ”这一讲话精神对推动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位作者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 同心同德,通力合作, 开拓创新, 不遗余力, 不辞劳苦地深入田野作业, 广泛阅读文献资料,获得了第一手珍贵的民俗事象资料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 统计比较、 分析及综合;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探索性熔于一炉。
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既不是一般民俗资料的简单归类, 也不是一般民俗词目的简单释文; 而是一部充满地域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的纪录片解说, 是一部对民俗文化遗产挖掘整理、 记录保存与探索研究兼而有之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 它以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容、 别具匠心的形式、深入浅出的文字、 亲切朴实的风格, 使单调沉重的历史话题变为令人愉悦的通俗读物和品味岁月的佳酿民俗是地方的窗口,旅游的门面,游客的朋友,爱好者的快餐 《安康民俗大观》 是一部物超其值的可品可读又可藏的参考书、 资料书, 是愉悦增智的良师益友深信《安康民俗大观》一定会赢得读者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