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生白绢病暴发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pdf
1页攮 NONGYAOYUZmBAO @ ⑤⑤ ③ ⑦◎国① ⑤@囝 近年来,河南省花生白绢病发生 严重,造成花生减产甚至绝收本文 调研分析了花生白绢病发生原因与发 展规律,提出白绢病综合防治措施 一、发病规律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果柄、果荚及 根一般在6月下旬,开始侵染为害 植株的茎基部,病斑初期呈暗褐色, 波纹状,逐渐凹陷,变色软腐从开 始发病至7月中旬,病情扩展较为迟 缓,7月下旬后,随花生植株的封行、 高温与雨季的到来,病害进入侵染高 峰期,发病部位扩大到茎秆中下部, 白色菌丝覆盖其上或地表层,产生油 菜籽状的菌核,后变为黑褐色至8 月中下旬达发病高峰,最后茎秆组织 呈纤维状变黑腐烂,易折断拔起,叶 片脱落或整株死亡 二、发病原因 (一)缺乏抗性 选取当前生产上应用的花生品 种,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抗性鉴定,结 果所有供试品种全部感病,表明当前 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均属中感或高感品 种 (二)气候恶化 花生白绢病的发生与自然大气 候和田间小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 的高低决定发病的早晚,湿度的大 小影响发病的轻重病菌萌发生长 的最适温度为25~35℃,大气湿度为 90%~1 00%。
近年来,高温季节来的早, 温度比常年同期偏高,白绢病发生的 早,侵染期持续时间长加之,7月 上旬至8月份病菌侵染盛期,正值“梅 雨季节”,气温和大气湿度均适宜病 菌生长,后随温度持续升高和湿度增 加,发病迅速达到高峰 淮阳县气象局王平 淮阳县农业局付强 (三)偏施化肥 农民依赖化肥,不施有机肥日趋 严重,不但使土壤营养平衡遭到严重 破坏,而且土壤恶化逐年加剧,土壤 有机质也极度匮乏,而且土壤结构、 理化性状不断恶化,导致植株营养不 良,对白绢病的抵抗能力下降 (四)重茬连作 花生种植老区重茬连作非常普 遍,为病菌持续生存和循环侵染创造 了有利条件,致使田间病菌总量和初 发病源激增,发病逐年加重 (五)密度增加 近几年来,花生种植密度大幅度 提高,致使田间阴蔽,植株下部通风、 透光条件较差,在梅雨季节来临后, 极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引 发白绢病暴发流行 (六)地膜覆膜 人为控制了花生根际的水分散 失,并增高、拉长了每日花生根际的 温度,使花生根茎处于较长较高温湿 的环境中,从而促进了白绢病的发生 (七)耕层变浅 随着旋耕机的推广应用,旋耕面 积迅速扩大,土壤耕层变浅,使病菌 生存空间上移,离最易先感染的根茎 更近,而且单位病菌量增多,感染几 率骤然增大。
(八)土壤过湿 白绢病病菌喜好高湿环境,地势 低凹、排水不畅的田块湿度较大,更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发病较重 (九)重复感病 发现初发病株后,应及时把病株 清除出田,切断传染源,并对发病区 域进行标记,以防追肥、 中耕及收获 时把含有病菌的土壤带到无病区内 但是,绝大多数农民没有采取这些措 施,任其再次传染、蔓延 三、防治措施 (一)农艺防治 机械深耕;适时揭膜,散湿散热; 合理轮作,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肥沃,能排能灌的轮作地块,严禁在 重茬连作3年以上的地块种植 (二)及时预防 及时拔除初发病株并烧毁或深 埋,切断传染源收获后将病残体彻 底清除干净,不留残茬,尽力压缩病 菌越冬基数 (三)科学施肥 重施有机肥,治病、增产、改良 品质;增施生物菌肥,改良土壤,遏 制病菌繁殖;合理施用氮、磷、钾化 肥及钙、锌、硼等微肥;秸秆还田 (四)种子处理 禁止从病区引种,保护非病区 免受侵染;筛选种子并分级播种;晒 种,并选用40%卫福、20%甲基立 枯磷,或2.5%适乐时按种子质量的 0.2%~0.4%拌种 (五)化学防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50% 腐霉利1 000倍液、40%菌核净600 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交替喷 雾或淋根,适期进行药剂防治,每隔 7~10d喷1次,连喷3~4次。
(四)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每667m 用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kg,对干 细土20~30kg,充分拌匀后,在犁地 前均匀撒入地表,随犁翻入土中 2、种子处理小麦播种时利用 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是预防小麦全蚀 病及其他种传、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 是遏止小麦全蚀病传播蔓延的关键环 节用12%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 质量的0.02%~0.03%拌种,或2.5% 适乐时种衣剂按1:1 000包衣处理, 或3%苯醚甲环唑20,--40mL加水0.5kg 拌种20kg,重发区可适当增加药量, 对小麦全蚀病有一定防效也可每 667m 用12.5%全蚀净20g拌8~1okg 种子,闷种6~12h晾干后播种,效果 较好 3、苗期喷施苗期每667m 可 用12.5%禾果利20~30g或50%多菌 灵500g,对水200kg,沿麦垄喷施茎 基部 河南农业2013年第12期(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