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培训讲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doc
12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各位好!我谈一点个人想法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系二、教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哪些课程资源三、如何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谈第一个方面: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立德树人之间肯定是有很多深刻的关系的把握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前言,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了这样几个观念第一个,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很多老同志可能清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把语文改成了国文语文究竟是什么?当时在制定语文标准之前,语文的性质是什么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2011 版课标明确了语文的性质和课程本身的性质这是我们理解语文立德树人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成为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很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的语言我们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大民族,在这么广大的地域下,形成统一的民族的国家,很重要的是有我们的语文在座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地区如果我们仅仅靠口头语言,那我们很难沟通比如北京人到广州去,我们根本没办法听清他们讲什么。
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方言特别丰富,地域非常广泛,为什么我们能持续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形成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的体量的国家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民族的形成,是因为我们有一套民族共同的语言特别是我们的汉字,我们用汉语写成的书面语,即使各地有方言,但是我们能看懂汉字几千年来,我们借助这套语言文字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语言文字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我们的基础之一,是交际的重要载体,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我们讲文化都是头脑中的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形式和载体是语言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和传统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我们在传递作为一个中国人具有的文化作为个体,我们来理解语言的意义语言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因为人有了自己的语言,才能交流和表达,和周边进行沟通孩子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通过语言构建了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的经验特别是进入到学校之后,他进一步规范了口头语言,使这个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民族的一员无论从哪个方面,教语言都是使人成为人的经验和工具在我们起草义务教育标准的时候我们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很多教研员对这段话的认识还不够,如果仅仅作为工具来思考语文教学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国家从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到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进一步改革,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怎么能实现培养人的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实是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但是教育是不是真的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文件的出台都在围绕核心素养这个观念来阐释强调在整个世界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对培养人上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和运用” “思维发展和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素,指本来的、没有染上颜色的丝素养,指人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品质和特征当我们强调,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过去我们提出的“双基” 、到能力,其实就开始从学科自身体系到了人的培养。
素养就进一步的提出了对人的要求这是强调语文过程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提出的目的和要求这一次高中课程标准制定,我们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样的界定这个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核心的要素,我们成为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的内容我们提了四个方面,为什么这么提,因为与我们的素养相关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传递人类的经验的载体和传递文化的过程比如节气、清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这四个方面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者结合起来就是语言素养现代的中国人,就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之一语文的育人功能,语言文字的运用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用语言文字去学习审美、实际就是语文课程要实现的立德树人的过程本质就是要培养中国人在海外,有很多华人称下一代的孩子“香蕉人” 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黄皮肤、黑头发,但是他们没有在中华民族的环境下浸染实际上就失去了民族文化自身的营养我们习惯称他们为“香蕉人” 在这样一个全球文化的背景下,语文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是要培养现代意识的中国人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培养我们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语文的基础性是不能小觑的。
孩子六岁上学,18 岁完成基础教育,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他刚成为社会的一员,但他还成不了主要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大约一半的孩子完成了初步的教育才行我们小学的教育可不是面对的小孩子这么简单,我们可是面对的 30 年后的教育他的基本教育态度和观念,这是他发展的基础,给了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语文课不只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关注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在学科里把立德树人的要求确立起来所以,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成为具有中国观念的人他能清晰准确的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正是因为语文课本身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对语文课的要求会更高一些部编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独特优势,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地把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将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注重选择文质兼美的语文学习材料,力求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内容,加强学生国家意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意识五四运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多是典范的白话文和典型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古代作品这些年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误解。
之一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不理解比如,为什么还要学文言文?中国是以汉族为载体的文化,汉字在不断演化,但是它的构形规律没有变虽然五四以后,我们倡导用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去书写书面语言但是我们传统语言表达的特征和规则没有变典型的我们的成语这是一种稳定的语言格式成语都是文言,但是它在现代汉语中很自然的、活跃的表达着我们的意愿,不但生动而且凝练现代语言和古代语言之间没有鸿沟在小学阶段所用的大量的语言的载体,都有很多规范,这在古今都是很相同的我们运用的各种句式材料,古今都是一致的只是某些句法会有一些变化我们在讲古今语言的时候,不能过多夸大他的差别选择文质兼美的语言,古代的作品是培养孩子语言的基础现在的语言应该说,表达会更容易当然也有毛病,我们的句子越写越长,话越来越啰嗦我们的语言最基础的是以字为基础的语言我们惯用短句到今天,只有中国文字是以图形为基础西方语言多是以字与字的语言结构来构建关系的汉语的语言本身就体现了独特的语义的特征当我们学习古代作品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学习内容,还要想怎么运用语言这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我们关注了时代性,也关注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作品的选择我们的教材还是以主题为基础的,便于价值观的落实。
以主题组元,便于落实价值观教育,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 (王昌龄) 《凉州词》 (王翰) 《夏日绝句》 (李清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讲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的故事)《梅兰芳蓄须》 《延安,我把你追寻》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气节,都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学生的,体现了革命的传统像四年级孩子阅读这样的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孩子基本的民族认同感、价值观,形成了基础孝顺前辈、尊重先贤、热爱家乡都是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就是这个单元,实现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的宣讲,而是学生的活动,如, 《古诗三首》思考练习 2: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自读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 ,是在追寻什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如果你有不懂的内容,如“南泥湾开荒” “杨家岭讲话”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教材编者在这里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基本价值观体现的要求还比如,六年级下册的四单元: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 《竹石》《十六年前的回忆》 (关于李大钊同志的)《为人民服务》 (关于张思德同志的)《金色的鱼钩》 (关于无名英雄“老班长”的)都体现人与民族,人与国家,在面对人生的时候的思考。
当然这套教材中也有很多内容有很丰富的人文倾向诗文 129 篇,平均每个年级 20 余篇,占选文的 26%在“语文园地”中设置“日积月累”等版块,通过大量积累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中选入了 40 多篇反映革命传统的文章教材里,还特别强调了设计情境和活动激发我们的情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如,五年级下册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孩子王国”:主题一:汉字真有趣主题二:我爱你,汉字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简单的研究性报告:活动建议:1-1 收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1-2 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和同学交流,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2-1 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汉字书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2-2 调查学校,社会用纸不规范的情况前面讲了这么多,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怎么办?还有几个关键点想和大家交流:在语文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的语言素养一定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2.注意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整合积累与整合是构建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式之一所谓“积累是个体主动获得语言材料、形成其言语经验的过程” ;所谓“整合”是在获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建立语言材料、言语活动经验之间有机联系的过程通过积累和整合,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发展思维、传承和理解文化现在的积累有很多不足,我们强调“素读” ,强调背诵,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必要的背诵是应该的,但是语言的积累过程,不简单的是一个背诵的过程有的老师很用心,强调积累语言,搞了个“好词好句”本,孩子也很认真,做了好多的整理,但是老师很苦恼,孩子没有少积累啊,但是不会用好词好句”的积累,没有关注语言的情境一个词语是否生动,是与语境有关系的我们要知道,老师们不是不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忽略了,语言知识的掌握是需要联系的我们记忆的过程,有两个部分首先进入大脑的是信息的加工系统,就像计算机的内存,会把原有的程序进行加工,但是内存是有限的记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就是联系记忆。
只有这样才能被存储起来,随时调用,长期运用不跟情境联系、不跟运用联系,很容易遗忘所以,孩子的学生一定要建立起联系比如,教材就提供了多种途径,一上四单元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