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泉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7页《珍珠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教学流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同学们,你们在预习中查了这个字,它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就描写了清澈的泉水,3、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交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过渡: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珍珠泉的什么?请同桌分自然段轮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在轮读过程中还要注意纠正字音二、初读课文,明确重点1、同桌轮读课文2、全班交流: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教师板书:泉水、水泡三、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1、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阅读提示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笔画下来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请同学们看黑板,珍珠泉重点向我们介绍的就是泉水和水泡,也就是说珍珠泉的特点是通过描写泉水和水泡来体现的我们接下来要探究的就是泉水和水泡4、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些段落写的是泉水,哪些段落写的是水泡四、品读第二自然段1、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这段话介绍了泉水的什么特点,画出相关句子。
2、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指导朗读A“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1)这句话描写了泉水什么的特点?(教师板书:绿)(2)怎样读,才能让我感觉出她的绿3)可以重读“那样”、“染过” 指名读、齐读B“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1)这句话描写了泉水什么的特点?(教师板书:深、清)(2)谁再来试着读一读,让我感觉出泉水的深和清3)可以重读两个“那样”、“清得”、“潭底”4)泉水真是太清了,想象一下:这一潭清清的水能映出什么?(5)你能用上修辞手法来形容一下这潭水吗?(6)多美的泉水呀!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泉水的这些特点过渡:领略过泉水的美,我们来探讨水泡的特点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第二自然段相同五、品读第三自然段1、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看一看这段话介绍了水泡的什么特点,画出相关句子A“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1)怎么理解“一嘟噜、一嘟噜”2)联系生活实际,什么东西是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B“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1)这句话描写了水泡什么的特点?(教师板书:有趣)(2)同桌合作,一位同学读,一位同学表演3)师生合作表演,请一位同学读4)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高”、“大”“绽开”,因为这句话表现了水泡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还要把水泡当作活泼可爱的孩子5)指名读,自由读C“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1)同学们要明白这是水泡本身的颜色吗?(2)发挥想象:水泡还可能有什么颜色的光?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颜色的多教师板书:五光十色)(3)品读最后一句话“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联系生活实际:其实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中也创造过彩色的珍珠,就是在玩什么的游戏中?(吹泡泡)(4)齐读第三自然段过渡:多美的珍珠泉呀!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六、品读第四自然段(1)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自豪感2)作者之所以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教师板书爱泉水、爱家乡)七、做练习册1、学生读第8页第三大题2、师生交流3、学生书写板书设计:泉水 绿、深、清4、珍珠泉 爱泉水、爱家乡水泡 有趣 五光十色《珍珠泉》教学反思《珍珠泉》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美情深,情景交融。
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美丽又趣,表达了作者吴然对家乡热爱的感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这是一篇十分精美的文章,教材安排的是略读课文,因此我采用的是精读积累的方式去教学,带领学生去体会那份清幽之美,活泼之美教学时还是有些地方值得借鉴反思的一、注重自读自悟本课在设计上注重自读自悟,力求让学生潜心自读,先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段重点句,在品词分析中所欣赏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案设计环节中更是注重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读中品尝到美的愉悦,同时得到美的熏陶二、突出重点,体会泉水的美丽和水泡的有趣1、泉水的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用修辞手法来形容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2、有趣的水泡品读“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你看到的什么物体是“一嘟噜一嘟噜”的,学生想到了葡萄,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
在品读“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这句话时,我让孩子们加上动作表演,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水泡的有趣在品读“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这句话时,我让联系平时做的吹泡泡游戏,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珍珠泉”的由来三、不足之处品读重点句时,太追求阅读的效果,指导朗读和练习朗读耗时较长,排挤了后面的练习时间本来要留下七八分钟的时间交流练习册的第三大题,结果只剩下两三分钟,看来在精讲精练上还得多加努力 《珍珠泉》教学设计及反思栗雪琴2013年3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