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高等教育论文.doc
4页浅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_高等教育论文 [ 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基本方式 创新路径 [论文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与其他 教育 方式一起,共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 发展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 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与其他教育方式一起,共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涌现就现在来看,在高等学校社会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稳定认可的形式主要有: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等。
根据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的不同,我们可以给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不同的种类 (一)客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实践对象的属性不同,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为客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客体性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客观世界为直接作用对象而进行的物质活动,或者说是“为主体创造对象的活动”,它包括实践主体改造 自然 、改造社会的各种活动如公益劳动、专业实习、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指实践主体以自身为直接改造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或者说是“为对象创造主体的活动”,它以改造主观世界为目的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社会考察、社会宣传等但在现实活动中,客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社会实践活动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二)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列入教学计划,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生产见习及部分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这些社会实践形式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辅助课堂教学;有的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目的在于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和增进某些技能;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之外,为了特定的教育目的,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意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国防观念。
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考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社团活动及一些公益劳动等与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相比,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大多以 政治 思想教育为目的,主题选择较为广泛,不一定要与专业学习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集体组织,也可以小组组织甚至个人形式;有相当一部分活动在教育目的之外还可以产生一定的 经济 效益,如勤工助学、科技服务等 (三)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是否有较为固定的对口实践单位或场所,我们可以把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稳定而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常与一些行政社区或企事业单位,本着“互惠互利、共育人才”的原则而建立一些有 法律 合同保障的、供大学生持续稳定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实践基地基地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开展生产劳动锻炼,又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训练了专业技能又体验了社会角色,从而实现全方位教育的优越性非基地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泛指那些没有固定的活动基地,而根据实践活动主题临时确定或变换地点和场所的社会实践方式就其发展的趋势看,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应是一个方向。
稳定、持久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互利互惠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部动力,综合效果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高理想,而三者均涵盖于社会实践的基地化之中 (四)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根据活动的内容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我们可以把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进行情况,深入企事业单位等实际工作环境中,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专业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因专业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一些文科类、 艺术 类的专业需要深入民间采风,以利于创作;而一些船舶类专业则需要在海洋、在船上进行专业实习非专业实践活动包括那些与专业内容非直接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智力扶贫、公益劳动、科技服务等 (五)集中性社会实践活动和分散性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组织社会实践时间的集中程度来看,可以分为集中性社会实践活动和分散性社会实践活动集中性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等暑期社会实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实践方式,是大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的时间相对集中的、大规模、大面积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回乡考察、社会宣传等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领导重视、时间集中、组织有保障,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分散性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街头宣传、便民服务、课外科技活动、勤工助学活动、青年志愿活动等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时间分散、细水长流、不取报酬,其实践的深度虽不如其他时间集中的形式,但却使同学们与社会的接触经常化如勤工俭学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劳务型,即参加打扫试验室、清理校园、搬运和安装仪器设备、抄写和打字、会务等有偿劳动二是智能型,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技术开发、软件开发、工程设计等有偿的智力劳动三是服务型,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担任家庭教师,从事一些面向社会的服务活动,以及从事其他自我服务性活动,领取相应报酬如经营学校举办的为学生服务的商店、餐馆、书店,学生课余充当售货员、服务员等四是管理型,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的一些有偿管理工作,如应聘担任学生宿舍楼的副楼长、学生食堂副管理员、图书馆出纳台管理人员等管理职务,领取相应劳动报酬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的态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参与意识,锻炼工作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和大学生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社会实践形式:挂职锻炼、课外创业活动、产学研活动、保留学籍下基层实践、生存训练等。
如生存训练是以野外生存生活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提高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完善与创新 (一)齐抓共管,加强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 社会实践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组织领导早在1994年6月,全国 教育 工作会议指出,“如果只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 发展 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为了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原则,要从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这件事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要进行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三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四是有关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提供必要条件对学校而言,可以成立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组长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以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及各系学生工作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并且必须切实提供有力的依托和有效的保障等。
(二)形成合力,优化社会实践的环境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完善和创新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做从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体现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的全社会 网络 化运作我国应该借鉴这一经验来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三)坚持宗旨,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利用社会实践进行生动的国情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成才道路教育和热爱专业的教育目前,常见的活动方式非常多,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完善尤其要注意组织好志愿服务活动这是因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 中国 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志愿者服务,或称“义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据有关资料显示,加拿大的志愿者平均每年从事191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法国被调查的成人中,有近一半的人从事志愿服务是因为他们喜欢帮助别人;在德国,约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每月花费15小时从事志愿者工作。
相比之下,我国的志愿者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志愿者也仅占常住人口的2% (四)实事求是,对社会实践进行 科学 的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既要加强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社会实践活动保持正确的方向,又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评制度、激励制度,从政策上完善导向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从目前各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评价来看,有的以课程形式进行评价管理,有的以学分制进行评价管理,有的以综合素质测评进行评价管理,有的以活动记载形式进行评价管理我们认为,应该做到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三结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 总结 经验,认清 规律 ,逐步使高校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 “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以及其他创新的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在内容上,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社会实践新内容;在形式上,要不断探索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律的新形式;在手段上,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新手段;在机制上,要不断探索灵活、有效的新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境界 [ 参考 文献 ] [1]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