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矛盾状况的经济哲学探究.pdf
16页CUAA NO.2 2014 VOL.31 SUM.179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前途 和命运的关键抉择 □ 包心鉴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我国现阶段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任务,归根到底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28000 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 □ 朱云平泉州师范学院 思政部 福建 泉州 362000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选择、探索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具体标志就是1928~1930 年毛泽东一系列文章的发表《山西师大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8000 字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取向 □ 郭国祥 杨光红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民主、法治、公正、效率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理念只有自觉的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并且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永葆生机,获得人民的情感认同,从而不断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政治权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10000 字 党性的规约性、现实性与先进性 □ 何怀远南京政治学院 科研部 江苏 南京 210003党性有两种相互关联的存在形态:一是党性的规约形态,二是党性的现实形态 正是党性的规约性所要求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根本保证 把党性的规约性变成现实性,从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8000 字 文化中国:文化强国的价值坐标 □ 杨生平首都师范大学 哲学系 北京 100875文化中国是包括理论图式、知识图式和意义图式同步发展的中国形象,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文化强国的价值追求 文化中国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强化社会秩序,还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 年第 1 期,约 8000 字青年成才与“中国梦” □ 胡鞍钢清华大学 国情研究院 北京 100084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由毛泽东同志的“中国贡献论”发展而来,今天已成为中国的政治、社会、人民的共识和理想。
作为当代青年,要努力实现“中国梦”,须拥有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的胸怀,历经学习、专业化、知识化和优秀人才阶段,从而成为服务于、贡献于“中国梦”的栋梁之才《学术交流》2014 年第 2 期,约 14000 字 强国与亡国:法家政治观剖析 □ 张荣明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天津 300071法家学说是强国之学,它注重物质利益、激励进取,主张富国强兵,强调政治效率;法家学说也是亡国之学,它不讲人情人性,主张利益是人际关系的轴心,解决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唯一途径是诉诸法律,道德说教没有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7000 字 财富与需要的内生关系:对当前中国社会 主要矛盾状况的经济哲学探究 □ 马拥军 毛小扬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4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性状已经发生了改变 现在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文化生产”上来 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研究财富和需要内生关系的变化,重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由此出发,建构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12000 字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中的 三个关系问题 □ 梁树发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的书写中遇到了以下三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客观历史事实和“哲学事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非主流思潮及“相关因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对这三个关系的正确处理不仅是提高著作质量的要求,而且是一个哲学史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11000 字 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 □ 陈锡喜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0意识形态的总体性,需从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而并非整体和部分的机械关系上来把握其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外延关系,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包含了意识形态,但不是所有社会意识形式中的思想观点都是意识形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1 期,约9000 字781CUAA 2014 年第 2 期 第 31 卷 总第 179 期解构理论与身份认同 □ 沈立岩 何玉国南开大学 文学院 天津 300071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德里达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童年时期对“犹太出身”的“置疑”、青年时期对“法语”的“两难”以及成年对“权威(主流)”的“歧路”都是其身份认同的表现 因此,伴随德里达一生的“身份认同焦虑”从另一方面成就了解构理论:身份认同无处不在,解构理论如影随形《南开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12000 字 论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哲学” 现代重生的可能性 □ 孙向晨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上海 200433中国文化传统下的生存论结构,展现了“家”以及其伦理发生的生存论基础。
个体主义在中国现实环境中的接纳始终蜿蜒曲折,厘清个体主义之于现代社会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主义,对于重新思考“家”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15000 字 论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 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重写中国哲学史,应当破除陈旧的道统观念 只有视为研究对象,才会抱着辩证评估的态度,一方面指出其学说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指出其所受到的时代局限 重写就是重新评估,即从分析的角度判断哲学家的贡献与局限,从综合的角度确定哲学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河北学刊》2014 年第 1 期,约 8000 字 中国近代不可知论的理论阐释 □ 伊丽娜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曾提倡不可知论 他们或由相对主义,或由经验主义走向不可知论 其理论思维路径不同,但是,在理论蕴涵上都具有重视感觉经验,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源泉,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注重逻辑推断等特点,构成了中国近代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北方论丛》2014 年第 1 期,约 8000 字 中国古代致知思想的特色 □ 康中乾 罗高强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中国古代的致知思想就是其认识论的思想和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取向和特色是“天人合一”,这也叫“一个世界”,从体用的视角来说就叫体用一源、体用如一、体用不二、体在用中、即体即用等等 中国古代哲学的这一特点体现、表现在致知思想上,就形成了其思维的整体性、主体性、直觉性、意向性等特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16000 字从半神到人到神:儒家圣人观的演变 □ 沈顺福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0汉儒将圣人观进一步深化与神话,圣人从人上升为神,成为神圣的权威,圣人之言成天经地义 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的神圣化与制度化建设过程 它标志着儒家人格走向了宗教神圣,儒家由一个学派转换为宗教教派,儒家走向了宗教《江西社会科学》2013 年第 12 期,约 9000 字 张栻“儒佛之辨”刍议 □ 刘学智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系 陕西 西安 710119在宋代理学家崇儒排佛的思想背景下,张栻对佛教采取了极力排斥的态度 张栻从立本虚实、心性与理欲以及修养工夫等方面,深入辨析儒佛之异,尽力去划清儒学与佛教“异端”在本体论、心性论和修养工夫论等方面的思想界限 从中既反映出张栻崇儒与反佛立场的坚定性,同时也暴露其思想方法的某种偏向和思想弱点。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1 期,约8000 字 直面历史本身 —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哲学追问 □ 李宝文黑龙江大学 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在整个 20 世纪,没有哪个学术流派或思想团体像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群体一样,亲身经历东西方两大对抗力量的挤压,亲身经历教条马克思主义的钳制,亲身经历谋求独立发展的历史困境 他们的独特经历促使其理论研究自始至终都被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促使其批判思想无时无刻不与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历史未来强烈地交织在一起,促使他们的理论毫不放弃地直面历史本身《苏州大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约 12000 字 论青年政治的三种模式及其发展走向 □ 孙 琳上海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 上海 200234青年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有接班人政治、代际政治和反叛政治等基本模式 然而,从现代政治发展的方向来说,青年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接班人政治为基础,以公民政治为发展方向,充分考虑代际政治的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叛政治出现的一种模式《当代青年研究》2013 年第 5 期,约 5000 字 “国家一社会”视野中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 □ 万江红 管 珊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市场经济而组建的经济互助组织,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种构建。
农民专业合作881CUAA NO.2 2014 VOL.31 SUM.179社在实践发展中存在项目依赖、效益弱化和动力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而政府干预、政府缺位和乡村社会性质特点分别是存在上述三个问题的原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也是改造乡村社会的过程《贵州社会科学》2014 年第 2 期,约 8000 字 儒家“义一利”价值结构与西方“财富” 价值结构比较研究 □ 朱丽娅 雍少宏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儒家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义体利用”,西方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利体义用” 在中国现代“义利共体”的价值结构建构中,儒家价值结构提供着人文精神基础,西方价值结构提供着物质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宁夏社会科学》2014 年第 1 期,约 10500 字 人与自然交互的经济学视野 □ 王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732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优化配置及相关问题,更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学研究需要拓展视角,从人与自然交互的视野廓清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和相应的理论研究内容,论述推动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现实需求和内在逻辑动力。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约6000字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辨析 □ 孙立行上海社会科学院 世界经济研究所 上海 200020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于开创“农村转变城市”的新路径,形成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以城市群为载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 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区域经济评论》2014 年第 1 期,约 10500 字 跨越传统城镇化陷阱:城镇化转型升级 的意义与策略 □ 刘金发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传统城镇化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模式,造成城镇结构和功能失调,出现了半城镇化、运动式城镇化、土地和房地产城镇化、非市场非均衡城镇化等多重陷阱 跨越上述陷阱就必须系统性升级城镇化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体系布局、民生保障机制、制度改革力度等,使之成为“发展的发动机”。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