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学案教案 全册.doc
196页1、沁园春 雪(教案) 22、雨说(教案) 73、星星变奏曲(学案) 114、外国诗两首(教案) 135 《敬业与乐业》学案 16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学案) 257、傅雷家书两则 338 致女儿的信 459《故乡》学案设计 5010 孤独之旅 5411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5712 《心声》学案 62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66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7115.短文两篇 75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8017、《智取生辰纲》学案 8618、《杨修之死》学案 9519、《范进中举》学案 10420、《香菱学诗》学案 11617、《智取生辰纲》学案 12518、《杨修之死》学案 13419、《范进中举》学案 14320、《香菱学诗》学案 15521、《陈涉世家》导学案 164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17323 隆中对 18024 出师表 18625 词五首教案 190 1、沁园春 雪(教案) 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莽莽(mǎng):课文指无边无际妖娆(ráo):娇艳美好。
风骚(sāo):课文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一代天骄(jiāo):指称雄一世的人物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三)介绍背景 这首词写作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以后,领导全党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在一场大雪以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二、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2、品味凝练、贴切的语言3、理解主旨句的含义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由有关雪的诗句导入新课1、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雪的诗句吗?(答案可多样)明确: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2、了解毛泽东及词的知识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词又名长短句,起源于隋唐之际,词的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词谱的名称叫词牌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沁园春 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读这首词(1)听录音,想像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2)教师指导朗读:读出激昂豪壮的情调;读准重音、停顿、语速、节奏2、朗读全词,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风光,展现壮丽河山 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抱负三)分析上阕,回答问题1)哪几句总写北国风光?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问:哪个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明确:“望”字3)作者望到了什么?明确: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品味语言:“惟” 、“顿”、 “舞”和“驰”明确:“惟”——表达准确,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顿”——突出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快!“舞”和“驰”,比喻,拟人,化静为动,把原本不动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动态之感5)后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明确:虚写(四)质疑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以长城、黄河、山、原,这样的景来写北国的风光,为什么不用别的景物?明确:这些景物能代表北国风光,形象非常雄伟,可以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
2、上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背诵全词(二)分析下阕1、词人为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用了一个过渡句,请问是哪句?有何作用?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2、哪个字总领下文,展开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明确:“惜”字惜:惋惜之意1)含有对历代帝王功绩的肯定,(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有所欠缺 3、下阕写到了哪几位历史人物?请你分别说出他们的历史功绩秦皇:第一次统一中国汉武:建立强盛的西汉唐宗: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宋祖: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宋朝成吉思汗:武功盖世,统一蒙古,立足中原4、作者对各位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是否一致?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不同分别体现在“略”、“稍”、“只”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成吉思汗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三)质疑讨论1、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确:主旨句,“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今朝”指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四)总结: 这首词由写北国风光很自然的引出历史人物的评论,赞颂当今英雄,赞颂与描写、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课堂抽测题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分)2、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50分)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10分)答案:1、季节(时间)、 地点 ; 显示了诗人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2、看、山、 江 、天、 水 3、承上启下(过渡)1、沁园春 雪(学案)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莽莽(mǎng):课文指无边无际妖娆(ráo):娇艳美好风骚(sāo):课文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一代天骄(jiāo):指称雄一世的人物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三)介绍背景 这首词写作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以后,领导全党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在一场大雪以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 基础练习1、“沁园春”是________________名,“雪”是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 )园春 分外( ) 妖娆( ) 稍逊(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今朝(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读这首词(1)听录音,想像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2)朗读诗歌,读出激昂豪壮的情调;读准重音、停顿、语速、节奏2、朗读全词,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分析上阕,回答问题1)哪几句总写北国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哪个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望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语言:“惟” 、“顿”、 “舞”和“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后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以长城、黄河、山、原,这样的景来写北国的风光,为什么不用别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