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新乐市风俗调查表.doc
8页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风俗调查表每当12月24日,各商场摆出圣诞树,圣诞老人,人们互相赠送平安果,很热情的庆祝平安夜时,我时常想西方的节日是如何盛行了的,为此我萌生了调查我家乡及其附近风俗的想法,理解并竭力弘扬日渐消沉的国内文化节日,通过我的调查我家乡附近文化节日有如下几种:除夕(腊月三十):除夕,又叫做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除夕,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并且在我们村里有这样的风俗一人们子中的小辈们到长辈家里欢聚畅饮,和自己的长辈们唠唠家常等等在除夕我的家乡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春节(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国内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种老式节日在我们这里过年时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过年时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是由于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少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口,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近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彻夜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入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除夕的结束代表着新年的到来,在鞭炮声中迎接崭新一年的到来,正月初一的大人们早早的起来准备早饭,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到外面放鞭炮,吃完早饭(早饭吃饺子)小孩子们跟着大人一起去拜年正月初一的中午饭特别丰盛(有凉菜、热菜、鸡、鱼、肘子等等),下午时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找自己的同龄一起玩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叫做“赶五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特别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恨穷”破五”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破五”上午进劳苦大众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目前正月初五逐渐演变成了同窗约会的好日子,好友约会的日子。
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老式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传说在好久此前,凶禽猛兽诸多,到处伤害人和牲口,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懂得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据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种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她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觉得人们都被烧死了”人们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持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觉得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我的家乡在正月十五的上午全家人到县城去看精彩的舞龙舞狮等表演中午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着热腾腾的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晚上年轻人到县城去看花灯、看放花炮二月二:俗称龙昂首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昂首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尚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但是这个节日我的家乡的人们重要是吃春饼 清明节: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近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哀悼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因此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节:一般觉得,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她因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香袋表达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避免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达去营救屈原目前在我的家乡吃粽子的风俗始终延续至今,并且有也逐渐演变成女儿回家探亲的日子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七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故称“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与,故称“少女节”目前已经徐徐演变为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因此又称“鬼节”因此中元节成了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的日子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达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始终流传到今天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重要有五种老式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
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欣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目前重阳节在我的家乡演变成了庙会,全家人相聚在一起去赶庙会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传说腊八节来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居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某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有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她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至今广为流传喝腊八粥的习俗粥重要是由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俗称“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重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事实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行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近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典礼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掌管家庭饮食的神明,觉得灶神要在小年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报告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她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日期/项目风俗的由来或传说人们是如何庆祝的春节(正月初一)为了庆祝人们将“年”的怪兽吓跑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初五(破五)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放鞭炮、吃饺子、打扫卫生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吃汤圆、看花灯、赶庙会二月二(龙昂首)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昂首”。
吃春饼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上坟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吃粽子七月初七(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年轻人约会的日子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中地官的生日,因此又称“鬼节”给死去的人上坟的日子八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吃月饼、赏月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食重阳糕、开展敬老活动、赶庙会十二月初八(腊八)朱元璋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她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吃腊八粥(原料重要是由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十二月二十三(小年)俗称“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扫年和祭灶十二月三十(除夕)除夕,又叫做团圆夜熬年、吃饺子、贴春联、大扫除总结:通过调查本地的风俗,一方面诸多的风俗的庆祝方式发生变化(例如小年的庆祝方式目前就只是上香而已,其她的庆祝方式都没有了),甚至有的风俗正在被人们淡忘(例如正月初十老鼠相亲的日子、正月十六老鼠娶亲的日子);另一方面,通过调查人们都说目前的年味淡了,过年都没故意思。
并且也许的一种因素是国内的节日寓意多为团圆,家人在一起,而中国人又都比较含蓄,因此诸多人过年也许只是过节日相聚,包饺子,吃粽子,没有赋予时代的新意,没有跟上生活的步伐,我建议就是通过这次调查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正在被人们逐渐淡忘,而有些又该作为节日流传,例如十月一日建国的日子,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这样深刻的日子只有国家层面的庆祝,作为个体的国民,我及其周边并没有感觉到国庆的节日氛围,更不用说纪念建国的意义,这些对我们来说很空,空谈爱国主义意义不大,只有把伟大的主义与国民现状相结合才有好的效果,例如美国的标志是自由女神像,国庆纪念的是人民为自由抗争胜利的成果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弘扬国庆节日的意义此外,我个人觉得老式应当并且必须要保存下来,由于这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必须注入新的精神血液,持续带领着这个民族向前发展以兼容并包的心态看待西方节日,不排斥,不媚外我个人觉得一种调查报告应当有你调查的目的,尚有调查成果,以及你自己的对问题的思考,无论对错,但是要体现出来个人或者团队的思考以及你的建议之类以上绝对系个人意见,如有巧合,纯属雷同你可以结合着自己的在整合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