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收学学习资料.ppt
334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高等教育出版社,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税 收 经 济 学,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段 玉 宽,,Tel:,,Email:,,,,,,上课要求,1. 按时上课,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2. 有事请假,严禁旷课;,,3. 实行不定期点名和课堂提问制度,计入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拟采用口试或其他形式;,,4. 有问题和建议欢迎课后探讨!,,,参考文献:,,《财政学》(美)哈维·s·罗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公共部门经济学》(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税收学教程》胡怡建,格致出版社,,《税收原理》蔡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第1章 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1.1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1.2税收概念与本质,,1.1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1.公共产品的概念,,,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
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用途的产品或劳务2.公共产品的特征,,,(1)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与劳务)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2)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3)非竞争性,,对于公共产品而言,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公共产品需求,,公共产品总需求曲线是将每一消费者边际效益垂直相加而得出2.公共产品供给,,(1) “林达尔均衡”,,按照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Lindahl)的观点,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身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支付应分担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最佳效率水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林达尔均衡”2)“免费搭车”,,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征,那些从低呈报并少出资者并不会被排斥在公共产品消费范围之外这样,人们完全有可能不付任何代价,而同样享受由他人出资提供的公共产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免费搭车”现象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一方面,公共产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自身的特征及“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通过自愿缴费或市场交易的方式又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这样就需要一个超乎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的机构采用强制性手段进行融资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这就是政府的税收事实上,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税收征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重新安排,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1.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效应无法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能由政府采用非市场的方式予以校正而税收就是校正外部效应的重要工具外部效应: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产量过多或过少,,校正办法:外部的有利因素为外部的不利因素所抵消或者相反,,公共财政,,——负的外部效应:征税,,——正的外部效应:补贴,,事例:纸张生产——污染环境——第三者成本(利益受损),,典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价格,,,效益,,,成本︹元︺,0,,4.5 5,,纸张的产量(万吨),,D=MSB,110,,,105,,,100,S=MPC,MPC+MEC=MSC,G,A,B,︽,︽,︽,10,,2.收入分配公平与政府税收,,,市场经济中,税收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根据纳税人高低不同的收入水平分别征收数额不等的税收,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对高收入者多征税,缩小不同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效率并非是评判资源配置状况的惟一标准,公平是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由市场决定的初次分配极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测量——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L为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G=0.3 Best,,0.3 到了现代社会,税收已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 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第一,税收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第二,税收征收的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第三,政府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或说是公共权力;,,第四,税收的直接目的是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第五,税收成为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1.国外学者部分观点,,亚当· 斯密,,大卫·李嘉图,,阿道夫·瓦格纳,,神户正雄,,塞里格曼,,,,,,(1)早期西方社会对税收范畴的认识,,,,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主权者向人民征收的税,不过是公家给予保卫平民各安生业的带甲者的薪饷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家科尔伯特,:,征税的艺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又使鹅叫声最小的技术法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孟德斯鸠,:,税收是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2)近代西方社会对税收范畴的认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作为君主或政府所特有的两项收入源泉,公共资本和土地既不适合用以支付,也不够支付一个大的文明国家的必要开支,那么这些必要开支的大部分,就必须取决于这样或那样的税收。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赋税是指一部分国民产品从个人之手转到政府之手,以支付公共费用或提供公共消费德国社会政策学派财政学的主要代表瓦格纳,:,从财政意义上来看,赋税是作为对公共团体事务设施的一般报偿,公共团体为满足其财政上的需要,以其主权为基础,强制地向个人征收赋课物3)现代西方社会对税收范畴的认识,,,,20 世纪上半叶英国财政学的主要代表巴斯特布尔,:,赋税是个人或团体为履行公共权力所进行的公共活动,在财富方面被强制分担的贡献20 世纪上半叶美国财政学的主要代表塞里格曼,:,赋税是政府对于人民的一种强制征收,用以支付谋取公共利益的费用,其中并不包含是否给予特种利益的关系日本财政学家井手文雄,:,租税是国家依据其主权(财政权),无代价地、强制性地获得的收入,英国税收问题专家西蒙·詹姆斯和克里斯托弗·诺布斯,:,税收是由公共政权机构不直接偿还的强制性征收税收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2.国内学者部分观点,,(1)国内学者部份观点,,(2)“国家分配论”与“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联系与区别,,我国建国后,理论界与实务工作中对于税收基本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从以往的“国家分配论”税收观向“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以我国经济模式转轨为背景的。 国内学者部分观点,,将税收界定为一种财政收入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制订并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国家为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按预定的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无偿地征收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将税收界定为一种分配政府为满足一般的社会共同需要,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对社会剩余产品所进行的强制、无偿的分配,政府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无偿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国家为满足一般的社会公共需要,补偿由此发生的社会公共费用,按照法律规定的对象和标准,占有和支配一部分剩余产品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形式对税收概念的基本认识,,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在现代社会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征税依托的是公共权力并借助法律形式来进行对税收不同角度的界定,,从,分配,的角度看,,,政府以税收手段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资源,就是税收参与分配的过程,参与分配的最终结果表现为政府获得了一定的财政收入从生产的角度看,,,政府是在社会分工中专门为社会成员提供其生产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经济部门,它在提供和生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和费用。 税收,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费用或者说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成本的补偿从交换的角度看,,,一方面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享用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成员也要向政府缴纳税款,这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社会成员以纳税的方式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相交换从“分配”角度界定税收,,作为一个分配范畴,税收是分配形式、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的统一从现象形态看,税收是一种分配活动,;,,,从税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看,它就是一种分配形式,;,,在,实质上,税收体现出一种分配关系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公共权力为依托,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不直接偿还的财政收入税收本质,,,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当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各部分价值分配时,必然导致政府与产品价值原拥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2.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1)税收分配关系的特殊性首先应从税收分配的“目的”着眼2)税收分配关系特殊性的进一步理解在于税收分配的依据。 3)税收分配关系的特殊性还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层面去理解,我们知道,社会财富的分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1.3税收的产生与发展,,税收产生的条件——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1、,税收的雏形——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2、,最早的工商税收的出现——周代的“山泽之赋”“关市之征”3、,税收的成熟阶段——鲁国“初税亩”的实行税收的发展,,,税收的发展,,1、税收法制程度的发展变化——自由纳贡、承诺时期、专制课征、立宪课税2、税制结构的发展变化,——古老的直接税、间接税为主、所得税为主、所得税与间接税并重3、税收征收实体的发展变化——力役、实物和货币,,,4、税收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从财政收入的补充 形式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5、税收征税权力的发展变化,——从地域管辖权到居民管辖权6、税收名称的发展——贡、赋、租、税、捐,,1.4 税收根据理论,,税收根据,是,对政府征税侵犯私人利益是否具有合法性作出,的,解释和说明税收根据要回答的是政府为什么有权利向社会成员征税或社会成员为什么有义务向政府缴税的问题,国家政治权力说,,国家职能说,,社会职能说,,法律权力交换说,,社会契约说,,税收价格说,,西方的税收根据理论,,公共需要说,,,主要代表人有法国的波丹和卜攸、德国的克洛克以及意大利的柯萨等。 人民具有某种公共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由政府履行相应的职能;而要由政府履行相应的职能来增进公共福利,就要使其拥有一定的资财,从而人民就要向政府纳税,因而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西方的税收根据理论,,利益说,,,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霍布斯和亚当·斯密、法国的卢梭和蒲鲁东政府征税的根据,就是政府维持社会秩序为人们提供利益的交换代价税收价格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和林达尔等在“利益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税收价格说”认为,政府的征税权利来自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政府提供了公共产品就必须以税收作为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税收就是政府为了补偿公共产品的成本,而向从公共产品中受益的消费者收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价格,,西方的税收根据理论,,牺牲说,,,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伊、英国的穆勒和巴斯泰布尔等税收是国家基于公共职务活动的需要而向人民的强制课征,对国家而言是强制权的实施,对人民来说纯粹是一种牺牲其它学说,,,保险说,,,掠夺说,,,社会政策说,,,经济调节说,,我国的税收根据理论,,国家政治权力说,,,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总要凭借某种权力,国家征税凭借的不是财产权力,而是政治权力。 国家职能说,,,国家为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就必须以强制的、无偿的方式参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国家社会职能说,,,在社会正义范围内,参与分配的根据只能是参与生产;国家以执行社会职能为社会再生产提供必要外部条件的形式参与生产法律权利交换说,,,税收之所以存在除了国家的存在之外,还在于人民的权利需要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护;税收就是个人和企业获得各种权利而承担的义务并付出的一种费用,它是一种超经济的法权关系的经济体现对税收根据的基本认识,,只有,联系特定的经济体制来研究税收根据,,才能,使税收根据理论与现实结合得更紧密、也更具现实解释力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经济,其等价交换的基本法则表现为利益的等价交换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在本质上要求政府模拟市场价格机制来征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完全可以,将政府行使其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与纳税人的纳税视为双方进行市场式的交换活动政府与纳税人利益的交换,是税收根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有表象1.5 税收要素,,税收经济分析和研究会涉及很多问题,但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向谁征税?,,这些基本问题涉及税基、税率和纳税人等税收基本要素。 税收基本要素不仅回答了税收的基本问题,也是税收理论分析、税收政策制定和税收制度设计的基本工具,构成税收经济学的基本范畴1.5.1 税基,,税基即课税的客观基础,主要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税基是明确征税对象、确定计税依据、划分税收类型的主要依据税基是调整政府税收收入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重要政策工具税基可以从广义、中义和狭义等三个方面或角度进行分析1. 广义税基,,广义税基是指抽象意义上的课税基础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把整个税基归为以下几个类型:,,国民收入型,即以国民收入为课税基础的税收统称,如各种所得税属于本类型;,,国民消费型,即以居民消费支出为课税基础的税收统称,如各种流转税都属于本类型;,,国民财富型,即以社会财富为课税基础的税收统称,如各种财产税都属于本类型2. 中义税基,,中义税基是指具体税种的课税基础,也称课税对象,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考察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也是税收分类的主要依据课税对象的主要类型包括:,,以商品流转额或商品销售额为课税对象;,,以企业利润额或所得额为课税对象;,,以个人收入额或所得额为课税对象;,,以工资额或薪金额为课税对象;,,以财产价值额为课税对象。 3. 狭义税基,,狭义税基是指计算税额时的课税基础,又称为计税依据计税依据是具体计算政府税收和纳税人负担税额的最重要的因素相对于中义税基而言,狭义税基的范围和规模都比较小,其原因在于现行税制中,存在计税前的各种扣除,使得计税依据仅为课税对象中的应税部分课税对象数额”与“应纳税数额”之间的关系计税依据必须按照税法规定予以计算平时我们习惯上讲的税基一般就指狭义税基4.与税基相关的另一个概念:税源,,税基是征税的客观基础,而税源是税收的最终来源,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价值构成看:课税基础(税基)可以是国民生产总值型(C+V+M)、国民收入型(V+M)、社会纯收入型(M),甚至是历年的货币财产积累但是,不管以什么为税基,税收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V+M),主要是社会纯收入(M)形象化比喻:树为本(税本),果为基(税基),税收来源于果实的一部分税基、课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税源的关系,关系图:,课税对象,定义某税种对“什么”课税问题,区别税种和税类的主要标志,税源,税收收入的最终来源--V+M,如果课税对象包括C,它和税源则不一致税本,税收收入的创造者-要素提供者,好的税制要课及税源,但不伤及税本,计税依据,计算应纳税额的直接根据,从量税的计税依据不同于课税对象,税目,课税对象具体化,列举法和概括法,,1.5.2 税率,,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税基)的比率,是计算税款的尺度。 公式表示为:,,税率=税额÷课税对象数额,,税率是税收的核心要素,主要解决征多征少的问题,是影响纳税人税收负担和决定政府税收收入的最重要因素税率可以从税率形式和税率分析两个方面来考察1.税率形式,,税率按它的形式特征可以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这是税率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在制定税法、计算税额等实际工作中被广泛使用比例税率--使用最为普遍,常用于商品税类;,,累进税率--只在所得税类中使用;,,定额税率--最为原始、最为简单,常用于资源税类和部分商品税类1)比例税率,,如果在税额计算公式中,随着税基的扩大,税率保持常数不变,此乃比例税率形式比例税率可进一步分为:,,统一比例税率,是指同一种税只设置一个比例税率,所有纳税人或应税项目都按同一税率计算纳税;,,差别比例税率,是指同一种税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例税率,不同纳税人或税目采用不同的比例税率计算纳税差别比例税率可以按行业、产品或地区设计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的形式:,,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幅度差别比例税率,,,比例税率的特点:,,计征简便,使用广泛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平等竞争有悖于量力负担原则,且税收负担具有一定累退性,。 消费税税率税额表,税目,,税率,高尔夫球及球具,,10%,高档手表(1万元/只),,20%,游艇,,10%,木质一次性筷子,,5%,实木地板,,5%,小汽车,乘用车,按不同发动机排量 :3%、5%、9%、12%、15%、20%,,中轻型商用客车,5%,摩托车,,3%、10%,汽车轮胎,,3%,粮食、薯类白酒,,20%,,(2) 定额税率,,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指按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征税数额的税率,,而不采取百分比的形式按其适用范围又可分为三种类型:,,1.地区差别定额税率,,2.幅度定额税率,,3.分级定额税率,,,定额税率的特点:,,计算方便,但使用面窄;,,税款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税负不尽合理税率:定额税率,,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表,,,税目 税额幅度,,原油 8-30元/吨,,天然气 2-15元/千立方米,,煤炭 0.3-8元/吨,,其他非金属矿原矿 0.5-20元/吨,、,克拉或立方米,,黑色金属矿原矿 2-30元/吨,,有色金属矿原矿 0.4-30元/吨或立方米,,固体盐 10-60元/吨,,液体盐 2-10元/吨,,(3) 累进税率,累进税率:如果在税额公式中,随着税基的不断增加,税率也相应上升,此乃累进税率形式。 累进税率在设计时,一般把税基按数额从小到大划分为若干等级,并相应地把税率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根据税基和相应的税率来确定和计算税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特点:,,--,能体现量力负担的原则——,计算相对复杂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表,(原个人所得税),级数,含税级距(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500元(含)的,5,0,2,超过500元至2000元(含)的部分,10,25,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15,125,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20,375,5,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25,1375,6,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30,3375,7,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6375,8,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40,10375,9,超过100000元的部分,45,1537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现行个人所得税,,级,,数,(含税级距),,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元),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3,0,2,超过1500至4500元的部分,10,105,3,超过4500至9000元的部分,20,555,4,超过9000至35000元的部分,25,1005,5,超过35000至55000元的部分,30,2755,6,超过55000至80000元的部分,35,5505,7,超过80000元的部分,45,13505,,累进税率(图示),,例:课税对象数额= 9000,全额累进税率计 税,9000×20%=,1800,超额累进税率计 税,1500×3%=45,0,1500,4500,9000,3%,10%,20%,25%,(4500-1500) ×10%=300,(9000-4500) ×20%=900,∑=,1245,(,9100,),9100×25%=,2275,(9100-9000)×25%=25,+25,=,1270,,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税负轻重不同,在收入级次和税率档次相同条件下,全额重于超额,计算繁简不同,二者相比,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需引入,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公平程度不同,在两级收入交叉点附近,全额累进的公平程度不及超额,,税率与税基的关系,O,税率,税基,累进,比例,累退,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2. 税率分析方法,,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等三种基本税率形式,使税制设计及税额计算和缴纳的基本工具,在税收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看,上述税率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理论和实证分析工具,下列税率概念被广泛使用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1) 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是分析税率调节效果的工具在税额公式中,如果随着税基的不断增加,税率也相应上升,此乃,累进税率,形式反之,如果随着税基的不断增加,税率相应下降,可称为,累退税率,形式第一,从,公平角度,分析,累进税率作用为正向调节作用,而累退税率为反向调节;,,第二,从,效率角度,分析,累退税率起正向激励作用,累进税率则其反向激励作用第三,一些使用比例税率或定额税率的税种,可能具有累退特点比例消费税的累退性,,(2),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是分析,税率调节效应,的工具边际税率,是最后一个单位的税基所适用的税率平均税率,是全部税额与收入额之间的比率,或称为税收平均负担率在,累进税率,条件下,平均税率随着边际税率的提高而上升,但前者低于后者;,,在,累退税率,情况下,平均税率随着边际税率的下降而下降,但前者高于后者;,,在,比例税率,情况下,边际税率等于平均税率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1)平均税率(average tax rate,ATR):,(2)边际税率(marginal tax rate,MTR):,,累进税率结构,,,,,,,,,,,税 率 (%),O 课税对象数额,,平均税率,边际税率(累进税率),返回,,累退税率结构:一个典型事例,,,,,,,,,,,税,,率(%),,,15.02,0 $48000 课税对象数额,,平均税率,边际税率(累退税率),返回,,比例税率结构,,,,,,,,,,,税率(%),O 课税对象数额,,平均税率=边际税率,返回,,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分析要点,第一,从,调节方式,来看,边际税率偏重于分析税率的心理影响,平均税率偏重于分析税收负担率;,,第二,从,调节对象,来看,边际税率偏重于调节的结构性分析,作为分析税收对供给影响的工具。 而平均税率偏重于调节的总量分析,作为分析税收对需求影响的工具;,,第三,从,调节效应,来看,,边际税率偏重于分析税收的替代效应,分析税收对人们选择决策的影响而平均税率偏重于分析税收的收入效应,分析税收损失的弥补方式3)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是分析税收负担的工具名义税率,:“法定税率”,指税法所规定的税率实际税率,:“有效税率”,“实际负担率”,指实征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的差异非常大,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如果税收制度允许税前扣除,这时名义税率就会高于实际税率;,,如果实行累进税制,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名义税率会低于实际税率1.5.3 纳税人,纳税人是指享有法定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直接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主要解决向谁征税或由谁纳税的问题纳税人可以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类:,,自然人纳税人,在税收上自然人有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自然人个人和自然人企业两小类:,,自然人个人作为纳税人必须具备属于本国居民,以及在所在国居住或从事经济活动的外国公民等条件;,,自然人企业作为纳税人是指虽属企业,但不具有法人资格,如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企业不独立纳税,而由财产所有人作为自然人纳税。 1.5.3 纳税人,2. 法人纳税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法人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和义务的社会组织法人包括从事生产经营、取得利润的盈利性企业,以及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等法人作为纳税人也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1.5.3 与纳税人相关的概念,纳税人,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法人和自然人,解决某税种对“谁”课税问题--纳税主体,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人,与纳税人同为一体--直接税,与纳税人相分离--间接税,扣缴义务人,代为扣缴税款的人,既非纳税人,,也非负税人,,1.5.4 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指税法规定课税对象在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商品流转过程,出厂,批发,零售,消费者,根据纳税环节规定不同,有单一环节课税和多环节课税之分,,1.5.5 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必须依法缴税款的时限主要解决多长时间征一次税和什么时间纳税两个问题纳税期限是根据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和各个税种的特点,本着既有利于税收及时入库,又可控制税收成本的原则确定的有三种选择:,,按期纳税——月底10天之内报交税款按次纳税——每次应税行为发生后3、5、7天之内。 按年纳税——年底45天之内报交税款1.5.6. 减税、免税,减税免税是依据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少征部分税款或全部免于征税的优惠规定根据目的不同,有刺激性减免税(经济杠杆)和照顾性减免税,,减、免税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税基式减免:对纳税人应税收入项目给予减除或免除,以缩小税基的方法,包括税收豁免、起征点与免征额税率式减免:是通过降低法定税率对纳税人的税收照顾如企业所得税对微利企业的税率优惠税额式减免:是对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减除或,免除如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免二减三、再投资退税、税收抵免等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开始征税的起点,未达到起征点不征税,达到或超过的全额计税,个别优惠特点在起征点附近税负分配不公平,对策--将起征点降至足够低的水平,免征额,免于征税的数额,未达免征额不征税,超过此点只就超过部分征税,普遍优惠的特点税负分配比较公平,,适用于所得课税,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措施,,0,100,200,300,400,0,100,200,300,400,起征点,,免征额,,数额,起征点,免征额,100,不征,免征,200,200×税率,免征,300,300×税率,(300-200)×税率,不征,200×税率,300×税率,免征,免征,(300-200)×税率,,1.5.7 附加与加成,加重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措施,,附加,:,,,随正税征收而加征的占正税额一定比例的附加收入。 综合税率=正税税率,×,(1+附加税率),,加成,:,,,在按基本税率计征税款的基础上,再加征一定成数的税款综合税负=基本税率,×,(1+加征成数),,附加和加成的比较,,,项目,,覆盖范围,,收入去向,,征收目的,,附加,,全部征收,,预算外收入,,地方机动财力,,加成,,部分征收,,国家预算,,限制高收入者收入,,1.5.8 违章处理,对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欠 税,滞纳金,违犯征管法,行政和经济处罚,偷 税,罚金和绳之于法,抗 税,罚金和绳之于法,,1.6 税收分类,课税对象分类法,,,课税环节分类法(略),,,税收转嫁分类法,,,税收与价格关系分类法,,,征税依据分类法,,,税收管理和支配权分类法(略),,1.6.1 课税对象分类法(1),(一)流转税类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流转额,流转全额,C+V+M,增加值,V+M,特性:,,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理论价格的构成公式: 价格=成本+流转税金+利润,,流转税收相对稳定影响因素较少,,比较容易转嫁主体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2)所得税类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根据纳税人存在状态不同,可分为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以纯所得为课税对象--企业所得税如此,个人所得税也是这样特性:,,1. 企业所得税与经济效益相联系,不稳定;,,个人所得税负的分配适宜贯彻量力负担原则;,,一般情况下不易转嫁3),财产税类,以纳税人拥有财产的数量或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收,财产税分类,课征范围,一般财产税,,,特别财产税,课征环节,静态财产税,,,动态财产税,财产税性质,1.稳定性强,适宜地方征收;,,2.不易转嫁,属于直接税种;,,3.有一定程度的公平作用4)资源税类,以纳税人使用国有资源产生的级差收益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特性和作用:,,1.同质资源同样税负--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2.不同资源不同税负--公平竞争条件,(5)行为税类,以纳税人的特殊行为(需要特别抑制的行为)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特性:,,1.临时课征--不同于对长期抑制行为课税;,,2.征收目的非财政性--如特种消费行为税、烧油特别税、筵席税等,,1.6.2 税收转嫁分类法,本分类法旨在分析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税收能否或是否容易转嫁,直接税:不能或难以转嫁的税种,所得税,,财产税,主要功能:公平收入和财产分配,间接税:,,容易转嫁的税种,流转税,,主要功能:,,结构性调节、一定公平作用,,1.6.3,税收与价格关系分类法,价内税,,以含税价格为计税价格的税种,含税价格=成本+税,,金+利润,以购买者支付全额为征税对象,,销售收入的扣减因素,价外税,,以不含税价格为计税价格的税种,不含税价格=成本+利,,润,以不含税销售收入为征税对象,,不是销售收入扣减因素,,含税价与不含税价的换算,,,含税价=不含税价/(1-税率),,,不含税价=含税价/(1+税率),,1.6.4 征税依据分类法,征税依据分类法,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实物单位作为计税标准,从量税收=实物量,×,单位税额,税收不依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税收利益与价格变动成反比,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作为计税标准,从价税收=计税价格,×,税率,税收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1.6.5,管理权限为标准的分类法,以税收的管理权限为标准,税收可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税等属于中央政府管理并支配其收入的税种称为中央税属地方政府管理,收入由地方政府支配的税种称为地方税属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享有按一定比例分别管理和支配的税种称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各国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具体规定那些税种属于中央,哪些税种属于地方,哪些税种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等等1.6.6,征收实体为标准的分类法,以税收的征收实体为标准,税收可以分为实物税、货币税和劳役税三类所谓实物税,是国家以实物形式征收的税在自然经济下,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实物形式进行的,也有相当部分是以劳役形式进行的,因而此时田赋是主要的财政收入种类,征收的形式主要是实物;此外,政府也采用劳役形式开展若干活动,诸如各类公共工程的建造,等等进入市场经济社会,整个经济都逐步货币化了,货币税也逐步成为主流以货币形式缴纳的各种税,都属于货币税类税收分类小结,,,,,,,,第2章 税收作用机制,,,2.1税收宏观作用机制,,,2.2税收微观作用机制,,2.1税收宏观作用机制,,,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在总供求失衡时,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消费总量或投资总量,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均衡即: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需求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减少民间消费,或削减企业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下降,消除通货膨胀,缓解过旺需求对供给的压力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出现总供给过剩时,政府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或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增加民间消费能力,促使企业增加投资,使总需求水平上升,防止通货紧缩,抑制经济衰退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或说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对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确定较低税率,使这类商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市场,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对非必需品或奢侈品确定较高税率,将生产经营者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作为税收上缴政府财政,防止过高收益对社会资源流向的不合理诱导2.税收促进地区结构协调,,在税制的规定中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优惠照顾,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的预期收益,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地区3.税收促进资本市场结构协调,,税收对不同投资方式的制度规定不同会引起资本不同方向的流动。 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节,减缓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税收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缩减纳税人的投资与消费能力,自动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税收随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递减,从而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税收的“相机抉择”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政府可以人为的选择增加税收的抑制性政策来防止经济的过度膨胀而由于不同税种、不同税制要素对经济作用的环节和层面是不同的,因而政策手段的选择可以有明确的针对性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税收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将税前收入分布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推进其主要做法,如在个人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的方式,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从而使高低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税后所得差距缩小再如,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生计费用扣除等的规定也可以提高其调节收入的有效性。 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增减引起的国民经济变化量与税收变化量之间的倍数作用税收的变动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增加税收,就会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其投资与消费的数量,并进而使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总量萎缩反之,亦然而每一轮投资或消费又是下一轮收入的取得,这样,一轮一轮运转下去,初始一个单位收入的增减会使国民收入产生几倍于此的效应2.2税收微观作用机制,,税收的微观作用机制是指政府征税对纳税人的各种经济行为或活动所产生的效应,主要反映在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储蓄、消费、生产和投资等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税收效应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导致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而对纳税人行为的影响;,,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行为相对于另一种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对纳税人产生的影响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简要描述,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表现在政府课税后使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d,,——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P,s,,P,d,与P,s,之差为税额 t (,税收楔子,),,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根据自己面对的价格决定供求。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价格,O q* q 产量,,,S,E,D,t,P,S,P*,P,d,,税收楔子,,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替代效应,政府课税,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税商品生产量,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生产量税收的额外负担:均衡产量减少,,,,,,,,,价格,O q* q 产量,,,S,E,D,t,P,S,P,d,A,C,D,B,,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O a,1,a,1,,,P,I,2,T,a,2,I,1,P,P’,P’,C,2,C,1,T,a,2,X,2,X,1,*,*,,10.1.3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收入效应,政府课税,生产者可支配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商品生产量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T,T,C,1,I,2,I,1,T*,T*,C,2,O a,1,a,1,,X,2,X,1,a,2,*,*,a,2,,税收对劳动投入的作用机制,,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从其收入效应看,由于征税使劳动者劳动收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人不得不增加劳动投入,以此来弥补由于征税而损失的个人收入。 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平均课税率决定2.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从其替代效应看,政府对个人的征税不仅使劳动者劳动收入减少,而且提高了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或者说,个人将以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与未征税时相同的劳动收入由于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纳税人在两种商品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闲暇,而减少对劳动的投入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工资率,O L,1,L,2,劳动时数,,,W,1,W,2,,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工资率,O L,2,L,1,劳动时数,,,W,1,W,2,S,,不同税种与劳动投入:效应比较,人头税不改变劳动与闲暇的相对价格,无替代效应比例所得税较人头税有替代效应累进所得税与比例所得税有更多的替代效应累退性质的商品税较同额的累进或比例所得税有更大的收入效应税收对储蓄的作用机制(前提假设P27),,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如果仅对个人现实收入征税,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则由于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纳税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等比例的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 2.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在对利息收入课税的情况下,税收降低了储蓄的收益水平,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这时,纳税人在储蓄与现实消费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增加后者,而相应减少前者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储蓄,O C,2,C,1,消费,,,E,I,1,B,I,2,A,P,1,P,2,S*,p,c,s,,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O,I,1,A,I,2,C,S,1,P,1,P,2,储蓄,消费,C,2,C,1,B,S,2,,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1.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收入效应,),,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可理解为:由于纳税人可支配的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大用途,个人用于消费的收入等于其总收入减去储蓄后的余额所以,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实际上与税收对储蓄的影响恰恰相反,即增加储蓄的效应就是减少消费的效应;减少储蓄的效应就是增加消费的效应2.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替代效应,),,,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的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后,当生产经营者意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消费者负担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改变这种商品与未被课税商品的比价关系,从而造成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对已税商品的购买,相应增加对未被课税商品的购买量。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X,2,,O q2 q1 X,1,,,D,I,1,W,B,I,2,X,A,C,Q1,Q2,,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X,2,O X,1,,,E,I,1,W,B,I,2,Y,A,,税收对投资的作用机制,,1.税收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收益,降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抑制了其进一步投资的意愿,从总体上讲,最终就会减少社会投资总额政府在运用税收对投资总量的调整中,既可以采取直接减免税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再投资退税等方法2.税收对投资结构的影响,,在统一税制下,政府对不同投资项目征收相同的税收,此时,税收只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不会引起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投资结构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而如果政府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那么,税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而且会影响其投资方向引起投资结构、投资方向变化的税收政策可以体现为征税模式、税率的调整;也可以体现为征税依据、税收优惠的变更第3章 税收原则,3.1 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3.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 则体现,,3.1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我国古代税收原则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搞好生产和轻赋税是富民的两个条件,因此主张轻税政策,并把它列为仁政的一项内容孟子认为,应减少赋税的征收品种,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关于农业税税率问题,孟子认为征十分之一最为恰当,即什一税是最合理的税率《管子》是一部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论述集,托名管仲所作,它包含着丰富的财政经济思想《管子》主张“府不积货,藏于民也”,即要减轻赋税、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战国末年的荀子提出了反映经济和财政关系的开源节流论和节用裕民论节流即是指撙节税收,裕民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薄税敛荀子认为财富的生产是本,是源,官府储藏财富和征收赋税是末,是流,因此,要多生产、少征税,将收获的农产品尽量保留在民间韩非提出“均贫富”的税收原则,把“论其赋税以均贫富”定为“明主之治国” 的政策之一,即富人和穷人的赋税负担要合理。 韩非也主张薄税敛、轻徭役,他认为赋税的轻重会影响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应该对农民实行轻税的政策《淮南子》提出一个征税原则说,“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谨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西晋时期的傅玄提出至平、积俭、有常的征收赋役的三原则唐代的杨炎创立了两税法之所以称为“两税”,是因为税收每年分夏、秋两季缴纳陆贽则反对两税法,坚持要量入为出,,明代的丘浚在其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丰富的财政税收思想丘浚反对聚敛,认为取得财政收入即征税时,应遵循“征敛有其艺”、“取财有义”、“取之有度”的原则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1.西方古代税收原则,,,(1)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配第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基本观点:公平负担税收,,(2)尤斯迪的税收原则,,① 税收应该采取促进国民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② 税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即赋税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③ 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④ 课税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正之处⑤ 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即赋税的征收费用不能过度,须和国家的政治原则相适应。 ⑥ 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即赋税应在比较方便的时候、并为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缴纳基本观点:征税不能妨碍纳税人的经济活动,,,(3),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税收四原则,即: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基本观点:政府少干预经济,政府职能应仅限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2.西方近代税收原则,,(1)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第一,税收不可侵及资本;第二,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依据;第三,税收不可侵及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