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2章上个体生态.ppt

45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89356859
  • 上传时间:2024-09-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37MB
  • / 4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目的和要求 学习地球上不同地区环境因子的特点和规律,全面了解生物生活的环境,掌握主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生物与光的关系 第四节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节第五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生物与水的关系 第六节第六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1. 环境(Environment)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相对于生物这一主体的,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以人为主体)不同。

      由于生态学以生物的不同层次为对象进行研究,不同层次的对象对应的环境不同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这个概念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在谈到环境时,总要包含特定的主体其它鲤鱼非生物因    素虾, 水蚤,水草,鱼等异种生物一条鲤鱼鲤鱼种群池塘群落 研 究 主 体 2.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是指组成环境的因素,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在生态学中,将有机体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食物、热、氧气等对于动物,光、CO2和水对于植物)称为生存条件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生物与光的关系 第四节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节第五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生物与水的关系 第六节第六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1.属性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同种和异种生物2.性质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非生物因子土地因子(Edaphic Factor):既包含生物因子, 又包含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生物因子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生物因子 3. 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     稳定因子(土壤、种间关系、地心引力):影响数量和分布,不影响发育周期     周期性变动因子(光、温度):固定周期,生物可很好地适应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降水、大气湿度、生物量、种内关系):周期不固定,生物适应较差 4. 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生物与光的关系 第四节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节第五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生物与水的关系 第六节第六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自然界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独立的。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同,有主导因子和从属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任何生态因子都不可缺少,无法替代,但是,数量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一定程度补偿 4.限定性(阶段性):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各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同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环境与生态因子 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合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生物与光的关系 第四节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节第五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生物与水的关系 第六节第六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利比希(Justus Liebig)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化学家,1840年,发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物质(N、P、K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B、Mg、Fe等)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之为最低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质,缺乏一种,植物会死亡,一种处在最小量时,生长最少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生态因子不仅处在最小量时可能成为限制因子,过量时也同样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1913)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是最低因子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1)考虑了生态因子的上限;(2)不仅估计了生态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3)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替代和补偿等)3.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4. 限制因子的意义 由于众多的生态因子的重要性(作用)不同,限制因子作用可能最强大,因此,在生态学研究中,环境分析要集中在可能是限制因子的生态因素上。

      那些耐受范围窄、在自然界变化幅度大的生态因子,最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的确定 限制因子的确定,要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途径首先进行野外观察和分析,找出可能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其次要分析这些因子如何对生物起作用;最后设计室内实验,确定某一因子与生物的定量关系 一般地,实验测定的耐受范围要比野外实际范围宽一点(野外可能还受其它因子的影响)  5.  耐受限度的说明: (1)生物的耐受范围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生态因子)的不同而变化如生长旺盛时,对一些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提高;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最适量时,生物对其它因子的耐受范围可能随之缩小再如对某一个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很宽,对另一个因子又很窄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生物对气候因子的耐受范围影响着生物的分布,但是,气候因子只能说明生物不能分布的地区,却不能准确地说明生物将会分布的地区生物因子也影响分布) (3)生物的实际耐受范围(自然界)几乎都比潜在的范围(生理耐受)狭窄(图2-1)这可能是因为:在不利条件影响下,提高了对基础代谢生理调节的代价;生态环境中的辅助因子降低了代谢强度的上限或下限水平。

      活动性耐受范围潜在活动范围图2-1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 (4)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如图2-2)但是,对于某一生态因子,在自然界生物常不在最适范围内的地方生活,而在不很适宜的地方生活,这可能是因为其它生态因子起着决定作用另外,由于种间竞争,常使生物的分布范围偏离最适点 图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范围 (5)繁殖期往往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在繁殖期中起限制作用 6.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 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大小,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然而,二者又是不同的:耐受限度一般是对某一生态因子而言,是从生物本身出发,主要指该种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幅既指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是从生态适应角度来谈的           生态学中,根据生物的耐受范围和生态因子的不同,将生物分为:广温性(eurytherm) 狭温性(stenotherm)广水性(euryhydric) 狭水性(stenohydric)广盐性(euryhaline) 狭盐性(stenohaline)广食性(euryphagic) 狭食性(stenophagic)广光性(euryphotic) 狭光性(stenophotic)广栖性(euryoecious) 狭栖性(stenooecious)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合 影响生物耐受性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例如,温度和湿度对生物适合度(fitness)的影响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 关系图2-3 两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相互作用         三种以上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交互影响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如海水中溶氧、水温和盐度常共同起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合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大大环环境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小环环境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 12.4℃---空气和树枝3.5℃--- 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合 (一)驯化(acclimation)(人工)驯化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相近的名词有:气候驯化(适应),指自然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生理适应需较长时间完成;适应(adaptation)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这种形态适应需要很长时间 如金鱼在24℃和37.5℃两种温度条件下长期驯化后,对温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5--36℃和15--41℃。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14          22              30  ℃耗氧率5℃驯化35℃驯化豹蛙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5       15                            36  41℃金鱼的耐受温度24℃驯化37.5℃驯化 (二)休眠(dormancy) 休眠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在休眠期,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的多 如动物学中学习过的动物冬眠、夏眠和日眠植物种子休眠时代谢率几乎下降到零 (三)周期性变化 动物的补偿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如季节性、昼夜变化和热带的干旱、雨季的周期性变化 耐受性的节律变化或对最适条件选择的节律变化大多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少数是由生物本身的内在节律引起的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合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内稳态(homeostasis)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

      根据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反应或者依据外部条件对生物体内状态的影响,将生物分为: 内稳态生物(homeostatic organism) 非内稳态生物(non-homeostatic organism)         内稳态生物是广生态幅、广适应性物种对于温度因子,内稳态生物保持体内恒温,对于湿度因子,表现为广湿性非内稳态生物则表现为体内环境随外界环境而变化        内稳态机制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使生物减少了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合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生物为保持内稳态,发展了很多复杂的形态和生理适应,如动物的羽毛起保温隔热作用,高代谢率增加体内产热。

      但动物最普遍的方法是行为适应        高等植物:叶子和花瓣的昼夜运动和变化如豆叶的昼挺夜垂,向日葵的花序随太阳的方向转动等       动物:爬行类改变姿势接受太阳辐射洄游、迁徙、迁移;建造巢穴等 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生物的环境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 七、适应组合  七 、 适 应 组 合 ( adaptive suites) 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1. 植物的适应组合(以沙漠环境为例) 常绿植物表皮增厚、减少气孔数目、形成卷叶等适应干旱环境,对于沙漠环境是不够的,最耐旱的肉质植物将雨季吸收的大量水分储存在根、茎、叶中,同时它仅在晚间打开气孔,并吸收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酸储存在组织中,白天有机酸脱羧将CO2释放出来,供低水平光合作用使用。

      2.  动物的适应组合 以沙漠环境为例:骆驼清晨取食有露水的植物嫩枝叶或多汁的植物获得必需的水分,尿浓缩减少水损失;驼峰和体腔中储存脂肪,代谢时可产生代谢水;白天体温升高减缓吸热过程,晚上散热时,皮下脂肪转移到驼峰中,加快散热,体温变化减少出汗失水;骆驼一次饮水量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国开山东开大《土质学与土力学》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x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中学教师资格证】.docx 2025国开山东开大《特许经营概论》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 2025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真题(含答案).docx 2025国开山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与管理》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x 2025国开山东开大《自然现象探秘》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x 2025国开山东《消费心理学》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 2025国开山东《小微企业管理》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 2025国开山东开大《资本经营》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试答案.docx 2025国开山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考123答案+终结性考试答案.docx 2025国开《视频策划与制作》形考任务1-4答案.docx 2025国开《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形考任务234答案+期末大作业答案.docx 2025国开电大《煤矿地质》形成性考核123答案.docx 2025国开电大《冶金原理》形考任务1234答案.docx 2025国开《在线学习项目运营与管理》形考任务1234答案.doc 2025国开电大《在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阶段测验1-4答案.docx 2024 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x 环保工程师---2023 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x 2025国开《液压与气压传动》形考任务一参考答案.docx 2025年春江苏开放大学教育研究方法060616计分:形成性作业2、3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