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团队导师制度建设研究.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93726655
  • 上传时间:2022-05-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4.06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团队导师制度建设研究    方薇 李希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其中关键所在单一导师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同时,当下大部分创新点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团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由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导师制度入手,通过实况考察、文献调研等探讨了不同导师制度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产出特征的影响进一步地,从团队导师构成与遴选、团队协作模式与管理体系、创新能力梯级培养方案等三方面阐述了多元化团队导师制度运行机制Key:研究生 团队导师制度 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Abstrac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level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key.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ink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trained under the individual tutor system are limited by single disciplines. At the same time, most of the innovations appear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us the team tutor system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vital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entor systems o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utput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actual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Furthermore, it expound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diversified team mentor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mposition and selection of team mentors, the team cooperation mode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ascade training scheme of 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 Postgraduate; Team tutor system;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ability培养模式是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

      多年来,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都是国内高校教育界的关注重点之一,人们对于培养模式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归根结底,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对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当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杨依忠、鲁迎春[1]分析了目前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提出通过灵活的招生政策、个性化制定的培养方案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培养能胜任多学科交叉领域科研工作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张军、黄家才[2]从创新创业能力相关含义解析入手,对新工科视域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工科视域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优化策略,并给出了若干对策杜燕锋、卢勃[3]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研究表明为了强化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双师型导师队伍、实践课程、实践基地、实践经费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协同培养模式刘宏波、刘和[4]从保障机制、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3个层面,采取思想观念形成、课程优化、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校外产学研基地联合、科研创新氛围培育等具体措施,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

      钱旅扬、张慎忠[5]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初步探索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同时对如何处理好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徐明姣、韦钰[6]对当前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产学研背景下深入探讨依托重大项目培养、创新协同培养、联合基地培养、“引进”和“走出”培养等四种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提出提升地理学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五大策略朱琎、邓小乔[7]针对在“人工智能+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团队协作式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张军、张平[8]从自我发展理论出发,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制度、指导方式、科研环境等探讨了如何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王钊[9]从发展状况、自身特色和发展展望3个方面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区分两类人才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实现培养和输送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目标笔者从道路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况考察、文献调研等手段分析不同导师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地,从团队导师构成与遴选、团队协作模式与管理体系、创新能力梯级培养方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化团队导师制度建构问题。

      1  培养模式与导师制度同为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本科生培养模式有着显著区别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个性化教育,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持续3年左右的培养周期内对于学生的科研观念、科研行为和科研能力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每个研究生或多或少地带有自己的个性特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重要的人为因素,不管是哪一种培养模式,导师制度都将融入并影响着每个研究生从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学术培养过程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最早借鉴了德国、日本等国的“学徒”(单一导师)模式,迄今为止已逾百年在各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中,“学徒”模式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其显著优点是使得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在其导师的直接监管下进行,其培养质量能够获得基本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徒模式的弊端和短板逐步显现出来一方面,时代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知识爆炸、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新局面单一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专业领域较窄,即使在学校经历了为期数年的严格训练,在毕业后面对新工作、新领域时仍极容易感到力不从心,既有技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想要作出百分之百的、具有“开宗立派”性质的原创成果愈来愈难,绝大多数创新点出现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中,想要抢占学科前沿就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多学科锻炼与培养。

      谨以最具权威性、影响力和最强调原创精神的诺贝尔奖为例,有人曾对其中的自然科学类获奖项目进行过统计,结果表明诞生于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占¾以上此外,由于研究生招生制度和管理制度的限制,单一导师制度下,导师与学生往往不能成为最优搭档,但后期的优化调整措施又不免由于规章制度的掣肘而难以实现部分高校生师比过大,单个导师没有足够精力指导诸多学生,许多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处于放羊模式,自生自灭相反,在某些学院甚至出现了硕士生导师比硕士生人数还多的怪现象!也就是说,部分导师没有学生可教,其真才实学后继无人毫无疑问,这必定会导致大量科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甚至不得不中断客观来说,这部分导师资源存在极大浪费!由于在学徒制度之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往往缺乏进行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研究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来,虽然已有学者对现有的单一导师模式进行探索和改良,但总地看来,即使在同一科研机构内部,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门户之见,“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因此,通过解决单一导师制度这一难题,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学术壁垒、促进学术繁荣2  不同导师模式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随着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进步,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异军突起,导师团队与学生群体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现有单一导师力量单薄,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与时代要求理所当然地,有必要加快推行“团队导师模式”,即:在主导师负责的同时,辅以其他导师的集体指导,以实现多源化知识背景、差异化知识结构条件下的共同培养笔者曾经对我院道路系单一导师、团队导师培养模式下不同课题组硕士生近3年的科研成果数量(含发表的科研论文、已授权专利)进行了统计,如图1所示其中,两种模式下的各课题组研究生数量均为6人,A~E为该课题组导师团队中主导师的编号,a~f为各独立导师的编号由图1a可见:2018—2020年3年里,即使是科研成果数量最少的团队主导师也取得了年均3件成果(导师E),最多者则取得了年均11件成果(导师C)!这一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反之,由图1b可见:2018—2020年3年里,即使是科研成果数量最多的独立导师也仅仅取得了年均2.7件成果(导师E),最少者则只取得了年均0.7件成果(导师c和导师f)此外,四位独立导师都有1年成果数量为零!此外,从年份上来看,一半以上团队主导师的科研成果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而独立导师的科研成果数量几乎毫无规律,这也从侧面说明独立导师模式下的课题组科研成果普遍较少,同时,相关课题研究常常缺乏延续性。

      可见,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其研究生学习阶段所接受的培养模式是直接相关的,导师配置模式与科研产出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团队导师制度有助于课题组取得更丰富的科研成果,同时,对改善科学研究的宽广度与延续性都具有非常正向的推动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方式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3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多元化团队导师运行机制3.1团队导师构成与遴选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研究生,应认真组织和构建一支精干负责的导师队伍这一导师团队并不是传统的学术梯队的概念,而是可以由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结构、不同学科来源、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甚至不同研究机构的导师组成,这些人才的自由、合理、动态的配置可以使得导师团队指导过程更为高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团队导师需公开选拔,人员数量可以不作具体限制各级教育部门应根据自身需要搭建导师库,可从企业、高校广纳贤才,甚至可以聘请海外专家类似地,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与学科发展需求构建导师团队,为本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针对具体课题需求或长期科研需要,鼓励导师们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构建各有倚重的导师梯队针对侧重科研的学术型硕士,应加强学术思想与科研能力的传授;针对侧重应用的专业性硕士,应加强专业视野与实践能力的改善[10]。

      导师团队应该是开放和动态的,即根据研究生和科研课题的需要,选贤与能进行指导,而不拘泥和局限于研究生所属院系导师团队中成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还应该进行动态调整,即根据学生和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增减导师数量或调整团队中的导师构成,以达到精简队伍、增强实效与充分利用导师资源的目的3.2团队协作模式与管理体系导师团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对于研究生的日常指导上,可实行主导师负责的集体指导制度具体来说,在每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面,可由主导师主要负责,在对研究生进行考察和了解的基础上辅助其确定课程选择、培养方案等;在每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方面,由主导师和研究生具体商定后,为其推荐两位或者多位在相关领域更具专长的人士作为副导师副导师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双向确认后作为该生的团队导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