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影响深远的思想》 孟子、庄子、韩非子、顾炎武、范缜的故事集合.doc
5页孟子的故事三则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3.《孟子少时诵》 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墨子故事三则1.墨子怒耕柱子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2.墨子为义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
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3.墨子救宋公元前440年前后,墨子约29岁时,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著名工匠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正在家乡讲学,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一面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行,鞋破脚烂,毫不在意,十天后到达楚的国都郢(今湖北的宣城)到郢都后,墨子先找到鲁班,说服他停止制造攻宋的武器,鲁班引荐墨子见楚王墨子说:“现在有一个人,丢掉自己的彩饰马车,却想偷邻居的破车子;丢掉自己的华丽衣裳,却想偷邻居的粗布衣,这是个什么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人一定有偷窃病吧!”墨子趁机对楚王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土地富饶,物产丰富,而宋国疆域狭窄,资源贫困两相对比,正如彩车与破车、锦绣与破衣大王攻打宋国,这不正如偷窃癖者一样?如攻宋,大王一定会丧失道义,并且一定会失败 楚王理屈辞穷,借鲁班已造好攻城器械为由,拒绝放弃攻宋的决定墨子又对楚王说:“鲁班制造的攻城器械也不是取胜的法宝大王如果不信,就让我与他当面演习一下攻与守的战阵,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应后,墨子就用腰带模拟城墙,以木片表示各种器械,同鲁班演习各种攻守战阵。
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还有剩余鲁班认输后故意说:“我知道怎么赢你,可我不说墨子答道:“我如道你如何赢我,我也不说楚王莫名其妙,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墨子义正辞严他说:“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布置好,我的大弟子禽滑厘能代替我用墨家制造的器械指挥守城,同宋国军民一起严阵以待!即使杀了我,你也无法取胜!”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楚王攻宋的念头,楚王知道取胜无望,被迫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这就是墨翟陈辞,止楚攻宋的典故庄子小故事1. 惠子相梁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梁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yuān chú)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发出‘吓’(hè)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3. 庄子钓于濮水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希望请您去楚国从政,帮助管理国家!”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大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堂上祭奠着如果你们是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庄子说:“离开吧!我宁愿像乌龟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韩非子的故事1. 韩非子发愤著书――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是个小国家――在战国七雄之中,韩国最弱,又邻近秦国,饱受威胁,加上韩王懦弱,政权落入重臣之手,形式十分危急。
这就是韩非子生活的背景 可韩王瞧不起韩非子 ――韩非子屡次上书韩王,提出救国大计,却患有口吃的毛病.一次,他面见韩王,提出自己的想法,韩王却不耐烦地说:“你说话都结结巴巴,还能有什么妙计?!” 韩非子不知是听了韩王的话觉得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怎么,从此,他发愤著书,将自己的感情舒散到文章内 ――从此,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书,共十余万字2. 韩非子之死韩非子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子, ――秦王说:“我若能会见这位作者,和他交流谈论,便足慰平生了”秦王对韩非子的态度,让韩非子的同学秦国丞相李斯十分嫉妒,于是他背地里说韩非子的坏话 后来,韩非子被李斯陷害入狱,李斯怕夜长梦多,拿来毒药让韩非子服毒自尽韩非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将这样结束生命公元223年,韩非子服毒自尽了 而李斯,也因自己的儿子造反,被开刀问斩了 顾炎武手不释卷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范缜小故事1. 范缜治学范缜字子真,少年时父亲去世,很是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敬二十岁以前,跟沛国刘瓛(huán)学习,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在刘瓛门下数年,总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范缜处在他们中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长大以后,范慎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性格诚信直爽,喜欢直言不讳大发宏论,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只和表弟萧琛友善,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2.范缜答萧子良一天,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信因果报应说,那么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范缜说:“人生如同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有的花瓣由于风拂帘帷而飘落在厅屋内,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则因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中殿下就犹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于粪坑中的花瓣贵贱虽然不同,但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萧子良不能驳倒范缜这番有理有据的答辩,无言以对,心里却对范缜深为不满3.范缜刚直不阿南北朝时期,随着寺院经济的兴起,佛教寺院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也使世俗地主和僧侣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增重。
佛门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讲究孝道为武器,撰文立著,企图一下子封住范缜的口,他带着嘲讽的口吻说:“呜呼!范子,你怎么竟连自己的祖先在哪里都不知道!”但范缜当即反唇相讥说:“呜呼!王子,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杀身去追随它们呢?”王琰哑口无言,败下阵来萧子良又派名士王融到范缜那儿,企图用官位加以利诱,王融对范缜说:“神灭之说既然是异端邪说,而你却坚持己见,恐怕会有伤名教以你出众的才华和美德,何愁官至中书郎而你为什么要违背众人的信仰,自讨身败名裂呢?”范缜听后哈哈大笑,回答说:“倘若我范缜肯于出卖人格,背叛信仰去捞取官位,恐怕早就当上尚书令、尚书仆射一类的高官,你说的中书郎又岂在话下! 范缜的刚直不阿的可贵品德,以及决不“卖论取官”的原则立场,他仍坚持神灭论,不信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