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分布.doc
13页-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中学:地理组- - word.zl--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方案设计】【新课导入】你听说过下面这些词语或谚语么?“春雨贵如油〞、“倒春寒〞、“寒露风〞、“哑巴灾〞、“白灾〞和“黑灾〞、“白昼如夜,相对不相见〞、“秋七月飞蝗蔽天,积地尺余厚〞、“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五害之属水为大〞、“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你知道以上描述的是哪些自然灾害类型么?这些自然灾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你知道这些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么?【教学建议】本节介绍了四大圈层中的共11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并通过图文结合,展示了世界主要的两大灾害带,同时穿插介绍了自然灾害的特征〔自然属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自然灾害的类型教师可以出示各种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图片或各种自然灾害的影视资料、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从展示的图文资料中概括出自然灾害的名称并思考这些自然灾害可以如何分类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或经历的自然灾害,汇总后学习小组内进展梳理、归纳,对自然灾害进展分类2.自然灾害的成因〔或形成条件〕可以通过教学模型、影视短片、动画模拟自然灾害形成等方式直观展示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总结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3.自然灾害的危害通过向学生展示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图文、影视〔例如?后天?、?完美风暴?等〕、灾害记录片〔如汶川地震记录片?震撼世界的七日?〕等资料,结合实例剖析讲解,让学生明确各类自然灾害的危害4.自然灾害的分布及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通过向学生出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世界台风、飓风、风暴潮分布图〞、“世界主要洪水分布图〞等一系列教学挂图,明确各类自然灾害在世界X围的分布,并要求学生进一步归纳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5.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典型案例或者引用课本中穿插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特点后,再由学生举出一些自然灾害事例,并说明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即“对号入座〞,理解会更加深刻 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是:首先,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源于自然灾害事实;其次,案例要精选,必须有典型意义;再次,案例要适应教学改革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课程目标设置】目标定位层级要求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1.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孕育它们的自然圈层;2.图文结合,掌握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3.通过地图分析,了解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规律主题探究导学】【自主学习】一、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以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最多有广阔的暖洋面,水汽蒸发量大〔2〕形成条件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3〕台风①定义: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②发生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③构造与天气 旋涡风雨区:产生最强烈降水台风眼:无风、少云和干暖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④多发地区 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2.干旱〔1〕定义: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枯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2〕成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时间上:持续数月甚至假设干年〔3〕影响空间上:非常广,有时涉及整个国家或局部大陆特征: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形成和危害:一段较长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4〕旱灾 足以维持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阻碍经济开展,酿成旱灾多发地区: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旱灾频率较高地区,其中非洲最为严重3.寒潮〔1〕定义:一种大X围强冷空气活动〔2〕成因:高纬度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间:深秋到初春季节〔3〕时空分布空间:北半球中高纬地区〔4〕天气特征: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地震〔1〕定义: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构造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⑤等震线: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3〕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①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②一般而言,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4〕烈度①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级震源深浅②影响因素 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①易发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5〕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②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危害类型滑坡泥石流概念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形成条件岩体比拟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立频繁的地区山区沟谷中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滑坡体位置上下〔2〕影响滑坡强度因素滑坡体体积大小滑坡体移动速度快慢滑坡体移动距离远近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1.洪涝洪涝的类型、形成条件及分布类型洪水涝渍实质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形成条件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流量大,水位高蒸发弱,排水不畅,地势低洼分布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低湿洼地2.风暴潮〔1〕定义: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多发地区: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3〕主要类型类型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多发季节夏秋春秋多发地区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XX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特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1.病害农作物病害: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1〕分类 森林病害: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①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2〕发病原因②外来病原体入侵2.虫害〔1〕农作物虫害:①常见的: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②危害最大的:蝗虫〔2〕森林虫害:①常见的: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②最具危险性的:松材线虫3.鼠害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②危害: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4.虫害、鼠害大规模发生的原因:①这些有害生物,自身繁殖快、适应能力强②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③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天敌减少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自然灾害带的概念: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主要灾害带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主要灾害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2/3的台风和海啸以及风暴潮等全球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灾害严重原因人口集中、经济兴旺中纬度地带,人口稠密、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六、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1.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不同〔1〕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崩塌等。
〔2〕渐发性:如洪涝、干旱等2.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性〔1〕串发性灾害链:如寒潮→低温→霜冻〔2〕并发性灾害链:如地震并发滑坡、崩塌、海啸、火灾〔3〕串发—并发性灾害链:如台风并发狂风、暴雨、风暴潮,暴雨→洪涝→泥石流,风暴潮→海水污染3.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性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1〕群聚地区 地貌的突变区不同气候带的边缘地带太阳活动的极值期〔2〕群发时期 地球自转速度急变期地球各圈层变化剧烈的时期【补充】自然然灾害还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随机性和可预测性思考探究】1、为什么气象人员在台风警报中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提示: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台风眼周围地区空气强烈旋转,造成台风眼处形成超低压,致使高空气流下沉,使它成为狂风暴雨包围中的一块静地,形成干暖、无风的晴朗天气而台风眼附近的旋涡风雨区却存在着强烈的狂风暴雨台风警报中的说法,道理在此2、〔1〕你知道台风的危害有哪些么?提示:台风灾害由狂风、暴雨、风暴潮组成,对沿海地区人口、财产及资源环境造成巨大损毁〔2〕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提示:台风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可缓解旱情,降温消暑;台风伴有狂风,给沿海地区带来丰富的风能资源。
3、台风的实质是热带气旋以下图为南、北半球气旋气流水平运动状况试分析赤道附近是否易形成台风?为什么?提示:赤道附近不容易形成台风因为台风是低气压涡旋,而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几乎为零,没有使空气旋转起来的动力,所以赤道附近很难形成台风4、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多,但是2010年3月以来,连续一个月不降水就形成严重的旱灾,而非洲的阿尔及利亚连续一年甚至假设干年不降水却不成灾,为什么?提示:干旱是一种气候特征,指某些地区因特定的气候条件,历史上长期持续缺少降水,形成固有的干旱气候,成为干旱地区而旱灾是因为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导致该地区经济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