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3章 干扰耦合机理.ppt

146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6669929
  • 上传时间:2017-08-0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48MB
  • / 1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3章 干扰耦合机理,3.1 传导耦合 3.2 高频耦合3.3 辐射耦合 习题,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传导耦合:在骚扰源与敏感设备之间存在有完整的电路连接,电磁骚扰通过连接电路从骚扰源传输电磁骚扰至敏感设备辐射耦合:电磁骚扰通过其周围的媒介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骚扰电磁能且按电磁场的规律向周围空间发射传导耦合(+) 辐射耦合 例如 传输线的辐射/辐射源的传输线响应,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分类,电磁干扰耦合模型 C: 电容耦合 L: 电感耦合 Z: 共阻抗耦合 NC:近场耦合 FR:远场辐射,,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环天线元 偶极天线元 缝隙天线,电磁辐射 电磁散射(二次源,敏感体) 基本天线结构,(等效为磁荷源),3.1 传导耦合  传导耦合是干扰源与敏感设备之间的主要骚扰耦合途径之一 传导骚扰可以通过电源线、 信号线、 互连线、 接地导体等进行耦合  传导耦合包括通过导体间的电容及互感而形成的干扰耦合3.1.1 电容性耦合  由于电容实际是由两个导体构成的, 因此两根导线就构成了一个电容, 我们称这个电容是导线之间的寄生电容。

      由于这个电容的存在, 一个导线中的能量能够耦合到另一个导线上 这种耦合称为电容耦合或电场耦合图 3-1 电容性耦合模型,式中, 当耦合电容比较小时, 即ωCR2<<1时, (3-1)式可以简化为U2=jωCR2U1 (3-2),(3-2)相关参量:工作频率ω、 敏感电路对地的电阻R2(一般情况下为阻抗)、 分布电容C、 骚扰源电压U1另一个电容性耦合模型 该模型是在前一模型的基础上除了考虑两导线(两电路)间的耦合电容外, 还考虑每一电路的导线与地之间所存在的电容 地面上两导体之间电容性耦合的简单表示如图3-2所示图 3-2 地面上两导线间电容性耦合模型,图 3-3 导体间的间隔对电容性干扰耦合的影响,,图 3-4 电容性骚扰耦合与频率的关系,表3-1 几种典型传输线电容计算公式,表3-2 几种导线及传输线间的互感公式,2. 屏蔽体对电容性耦合的作用  现在考虑导体2有一管状屏蔽体时的电容性耦合, 如图3-5所示 其中C12表示导体2延伸到屏蔽体外的那一部分与导体1之间的电容, C2G表示导体2延伸到屏蔽体外的那一部分与地之间的电容, C1S表示导体1与导体2的屏蔽体之间的电容, C2S表示导体2与其屏蔽体之间的电容, CSG表示导体2的屏蔽体与地之间的电容。

      图 3-5 导体2 具有屏蔽体时两导线间电容性耦合模型,如果屏蔽体接地, 那么电压US=0, 从而UN=0 导体2完全屏蔽, 即导体2不延伸到屏蔽体外的情况是理想情况   实际上, 导体2通常确实延伸到屏蔽体外, 如图3-5(a)所示 此时, C12、C2G均需要考虑   屏蔽体接地, 且导体2对地电阻为无限大的值时, 导体2上耦合的骚扰电压为                    (3-10),3.1.2 电感性耦合  当一根导线上的电流发生变化, 而引起周围的磁场发生变化时, 恰好另一根导线在这个变化的磁场中, 则这根导线上就会感应出电动势 于是, 一根导线上的信号就耦合进了另一根导线 这种耦合称为电感性耦合或磁耦合1. 电感性耦合模型  电感性耦合也称为磁耦合, 它是由磁场的作用所引起的 当电流I在闭合电路中流动时, 该电流就会产生与此电流成正比的磁通量Ф I与Ф的比例常数称为电感L, 由此我们能够写出: Φ=LI        (3-13)电感的值取决于电路的几何形状和包含场的媒质的磁特性图 3-6 感应电压取决于回路包围的面积S,图3-7表示了由(3-17)式描述的两电路之间的电感性耦合。

      I1是干扰电路中的电流, M是两电路之间的互感 (3-16)式和(3-17)式中出现的角频率为(弧度/秒), 表明耦合与频率成正比 为了减小骚扰电压, 必须减小B、S、cosθ   欲减少B值, 可利用加大电路间的距离或将导线绞绕, 使绞线产生的磁通密度B能互相抵消掉 至于受干扰电路的面积S, 可将导线尽量置于接地面上, 使其减至最小; 或利用绞线的其中一条为地电流回路, 使地电流不经接地平面, 以减少回路所围的面积 cosθ的减小则可利用重新安排干扰源与受干扰者的位置来实现图 3-7 两电路间的电感性耦合,磁场与电场间的干扰有区别: 第一, 减小受干扰电路的负载阻抗未必能使磁场干扰的情况改善; 而对于电场干扰的情况, 减小受干扰电路的负载阻抗可以改善干扰的情况 第二, 在磁场干扰中, 电感耦合电压串联在被干扰导体中, 而在电场干扰中, 电容耦合电流并联在导体与地之间   利用这一特点, 可以分辨出干扰是电感耦合还是电容耦合 在被干扰导体的一端测量干扰电压, 在另一端减小端接阻抗 如果测量的电压减小, 则干扰是通过电容耦合的; 如果测量的电压增加, 则干扰是通过电感耦合的(如图3-8所示)。

      ,图 3-8 电容耦合与电感耦合的判别,2. 带有屏蔽体的电感性耦合  (1) 如果在图3-7的导体2外放置一管状屏蔽体时, 如图3-9所示   考察一个屏蔽体是否对电感耦合起作用, 只要看屏蔽体的引入是否改变了原来的磁场分布 设屏蔽体是非磁性材料构成的, 且只有单点接地或没有接地 由于屏蔽是非磁性材料的, 因此它的存在对导体周围的磁通密度没有影响, 导体1与导体2的互感M12没有变化 所以导体1在导体2上感应的电压与没有屏蔽时是相同的 ,图 3-9 导体2带有屏蔽体的电感耦合,在磁场的作用下, 屏蔽体上也会感应出电压, 设导体1与屏蔽体间的互感为M1S, 则导体1上的电流I1在屏蔽体上感应的电压为US=jωM1SI1             (3-18)  但由于屏蔽体只单点接地或没有接地, 因此屏蔽体上没有电流, 所以不会产生额外的磁场, 因此这个屏蔽层对磁场耦合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屏蔽体的两端接地, 屏蔽层上会有电流流过, 这个电流会产生一个附加的磁场 引起导体2周围磁场的变化, 因此对电感耦合有一定影响 ,为了分析这种情况, 首先研究屏蔽层与内导体之间的耦合。

        当一个空心管上有均匀电流IS时, 所有的磁场在管子外部, 在管子的内部没有磁场 因此, 当管子内部有一个导体时, 管子上流过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同时包围管子和内导体(如图3-10所示) 管子的电感(自感)为LS=Φ/IS, 内导体与管子之间的互感为M=Φ/IS,  由于包围这两个导体的磁通相同, 因此: M=LS         (3-19),图 3-10 屏蔽层与内导体之间互感,即屏蔽与内导体之间的互感等于屏蔽层的电感(自感) 这个结论是假设管子上的电流均匀分布, 而没有规定内导体的位置, 因此这个结论不局限于同轴电缆 图3-11显示了屏蔽层的磁场耦合屏蔽效果 ,图 3-11 屏蔽层的磁场耦合屏蔽效果,图 3-12 屏蔽体的等效电路,当ω<<ωC, (即ω<

      ,图 3-13 同轴电缆屏蔽体电流引起的中心导体上的感应电压,当图3-9所示屏蔽体两端接地时, 屏蔽体电流流动会产生一个干扰(骚扰)电压进入导体2, 因此, 感应进入导体2的干扰(骚扰)电压有两部分: 导体1的直接感应骚扰电压U12和感应的屏蔽体电流产生的骚扰电压US2 注意, 这两个感应电压具有相反的极性 因此, 感应进入导体2的干扰(骚扰)电压可以表示为UN=U12-US2    (3-23),图 3-14 屏蔽体与接地面间的分流,式中, ωC=RS/LS, ωC=2πfC, fC是屏蔽体的截止频率(其值参见表3-3), 当ω>>ωC时(例如, ω=5ωC=5RS/LS), 则IS≈I1, 即屏蔽体上的电流IS大小与中心导体上的电流I1相同, 而方向相反, 因此屏蔽体上电流IS产生的磁场与中心导体上电流I1产生的磁场相抵消, 此时屏蔽体外不再有磁场存在, 从而抑制了磁(电感)耦合 但这种措施只有当ω>5ωC时, 才能有效地减少磁场外泄; 当频率较低时, 由于|IS|<|I1|, 屏蔽体上的电流|IS|产生的磁场不能抵消中心导体电流|I1|产生的磁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将屏蔽体的一端不接地面与负载连接, 如图3-15所示。

      ,图 3-15 屏蔽体单端接地,表3-3 屏蔽体截止频率的测量值,此时不管在任何频率上, |IS|均与|I1|相等, 方向相反, 则IS产生的磁场抵消了I1产生的磁场, 使屏蔽体外不存在磁场, 而抑制了磁场(电感)耦合 ,3.1.3 电容性耦合与电感性耦合的综合考虑  前面研究电容性耦合及电感性耦合的模型及计算, 是假定只有单一类型的干扰耦合, 而没有其他类型耦合的情况, 但事实上各种耦合途径是同时存在的 当耦合程度较小且只考虑线性电路分量时, 电容性耦合(电耦合)和电感性耦合(磁耦合)的电压可以分开计算, 然后再找出其综合干扰效应 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电容性耦合与电感性耦合的干扰有两点差别: 首先, 电感性耦合干扰电压是串联于受害电路上, 而电容性耦合干扰电压是并联于受害电路上; 其次, 对于电感性耦合干扰, 可用降低受害电路的负载阻抗来改善干扰情况, 而对于电容性耦合, 其干扰情况与电路负载无关 ,根据第一点差别不难看出, 在靠近干扰源的近端和远端, 电容耦合的电流方向相同, 而电感耦合的电流方向相反 图3-16(a)给出电容耦合和电感耦合同时存在的示意图, 设在R2G及R2L上的电容耦合电流分别为IC1及IC2, 而电感耦合电流分别为IL1及IL2, 显然 IL1=-IL2=IL, 在靠近干扰源近端R2G上的耦合干扰电压为U2G=(IC1+IL)R2G      (3-30)  远端负载R2L上的耦合干扰电压为U2L=(IC2-IL)R2L    (3-31),图 3-16 电容性耦合与电感性耦合的综合影响,表3-4给出了几种导线及传输线的电感(自感)公式。

      表3-5给出了导体的电阻公式 ,表3-4 几种导线及传输线的电感(自感)公式,表3-5 导体的电阻公式,,3.2 高频耦合  前面所研究的线间耦合是低频情况下的耦合, 即导线长度较波长小得多的情况, 在高频时, 导体的电感和电容将不可忽略 此时, 电抗值将随频率而变化, 感抗随频率增加而增加, 容抗随频率增加而减小 在无线电频率范围内, 长电缆上的骚扰传播应按传输线特性来考虑, 而不能按集总电路元件来考虑 ,根据传输线特性, 对于长度与频率所对应的λ/4可以比拟(或大于)的导体, 其特性阻抗为    其端接阻抗应等于该导体的特性阻抗, 实际上这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 在其终端会出现反射, 形成驻波 在无线电频率范围内, 许多实际系统中的驻波现象均有明显的骚扰耦合作用   当频率较高, 其导线长度等于或大于1/4波长时, 前面的公式就不再适用了, 因为不能用集总阻抗的方法来处理分布参数阻抗 此时, 区别电容耦合或电感耦合已没有意义, 需要用分布参数电路理论求解线上的电流波与电压波来计算线间的干扰耦合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