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教育心理学大纲.doc
57页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考试大纲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与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研究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 7.文件分析法第二章第二章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二)人类的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 (一)我国传统的分类 (二)苏联的分类 (三)奥苏贝尔的分类 (四)加涅的分类 (五)布卢姆的分类 三、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二)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第三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概念 (二)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 1.概念的学习与教学 (1)什么是概念 (2)概念的分类 (3)概念的获得 (4)概念的教学 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 (1)什么是原理 (2)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3)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步骤 3.问题解决与教学 (1)问题解决的性质 (2)问题解决的阶段 (3)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什么是陈述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类型 (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二、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定义 2.学习策略的分类 (二)认知策略 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 (1)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 (2)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 (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1)领会监控 (2)策略监控 (3)注意监控 3.调节策略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 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三、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的定义 2.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 (二)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概括原理说 4.关系转换说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6.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 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四、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一)智力及其培养 1.智力的定义 2.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二)创造力及其培养 1.创造力概述 (1)创造力的定义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3)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第四章第四章 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品德的形成 (一)品德的概念 1.品德的定义 2.品德与道德的辨析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三)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 1.道德观念的形成 (1)道德知识的获得 (2)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 (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培育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有关道德行为形成的实验研究 1.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 2.抗拒诱惑实验 3.言行一致实验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教育含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与标准 1.心理健康的定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平等尊重原则 (4)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5)保密性原则 (6)坚持性原则 (7)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 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 (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五章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因素影响学习的因素一、学习动机因素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定义 2.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3)对学习行为的监控作用 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设置适合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3)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4)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 (2)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 (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5)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二、个性因素 (一)认知方式 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概念 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对学习的影响 (二)焦虑 1.焦虑的概念 2.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三)归因方式 1.归因的概念 2.归因对学习的影响三、集体与社会因素 (一)课堂气氛及其作用 1.课堂气氛的概念 2.课堂气氛的作用 (1)从众 (2)社会助长作用 (二)教师的领导方式及其作用 (三)竞争与合作 1.竞争与合作的含义 2.竞争与合作的利与弊 (1)竞争的利与弊 (2)合作的利与弊 (四)社会性别角色 1.性别角色的概念 2.社会性别角色对学习的影响第六章第六章 个别差异个别差异一、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的个别差异 1.智力水平的差异 2.智力发展时间的差异 3.智力类型的差异 (二)智力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1)同质分组 (2)留级和跳级 2.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1)掌握学习 (2)个别指示教学 (3)个人化教学系统 二、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 (一)什么是超常儿童 (二)超常儿童的教育策略 三、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 (一)什么是弱智儿童 (二)弱智儿童的教育 四、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1.什么是特殊儿童 2.特殊儿童的分类 (1)残疾儿童 (2)问题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教育策略第七章第七章 教师心理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与教师的威信 (一)教师的角色 1.学习的指导者 2.班集体的领导者 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4.心理保健者 5.教育科研人员 (二)教师的威信 1.教师威信的概念与作用 2.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1)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2)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与习惯 (3)教师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与业务能力 二、教师的教育能力与个性品质 (一)教师的教育能力 1.教学能力 (1)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 (2)教学监控能力 (3)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4)教师机智 2.教育观察力 3.注意分配的能力 4.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5.因材施教的能力 6.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教师的个性品质 1.热忱关怀 2.真诚坦率 3.胸怀宽广 4.作风民主 5.客观公正 6.自信心强 7.耐心自制 8.坚韧果断 9.热爱教育事业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复习指南复习指南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与任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然而,一个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 识的获得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 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包括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以及制约学生学习的各种 条件,如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习与教学的测量 与评定及教师心理等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贡献最大的是桑代克 (Thorndike)他在 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 著1913~1914 年,此书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论述了入的本性、学习心 理和个别差异桑代克的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这一时期主要 研究领域,产生了许多理论和派别,这些理论和派别之争充分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中。
尤其 是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的行为主义在 20 年代以后占优势,在动物和人的学 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一时期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马列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教育心 理学的理论基础,反对机械地把动物学习的研究搬用到人类情境中去,重视结合教学与教 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重视学科心理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末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日趋集中,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 的理论体系的学科逐步形成布鲁纳(J.S.Bruner)和奥苏贝尔(D.P.Ausubel)是这一时 期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是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 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心理学得到很大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认 知派理论和联结派理论都在吸收对方合理的东西,期望填补理论和实际的鸿沟这一时期, 东西方心理学也是相互吸收,取长补短 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任务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要的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 化和发展的规律,解释在教育或教学情境下学习者如何学习、记忆、保持、迁移、解决问 题以及怎样表现出他们的举止行为等。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 论)的理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 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二)实践任务 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 不是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它的研究成果能为科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 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