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湖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_吴春明.pdf

40页
  • 卖家[上传人]:xzh****18
  • 文档编号:43172874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19MB
  • / 4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湖j匕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 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茅寨子湾遗址位于湖北省巴东县东襄口镇雷家坪村一组(又称李家湾村)的长江北岸一级台地 及相连的缓坡1 9 94年,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在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工作中调 查 发现,并小规模试掘1 997年9一1 2月,厦门大学 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受国家文物局 三峡文物保护领导 小组湖北工作站 的委托,实施对该遗址的重 点钻探和发掘现将发掘情况报告如 下一、概况茅寨子湾遗址是由长江北岸的三个相对 独立 的台(坡)地构成的,自西向东沿江岸顺势排列,海拔9一13 5米西部为 一列 长条形台地,地面散布许多周代陶片及汉唐以来的陶、瓷、瓦片中、东部台地位于一条北南流向的 无名溪沟两侧缓坡地,地 面散见 汉一六朝时期的花纹墓砖经 过对三 台地 的全面钻探,选择西、中两 台地 的主要埋藏地段做重点发掘(图版叁,1)在比德春160一蕊 靡 费江边公路 东部探区Mn’丛 泛_______沿江小道-一一一,护 端江边公路100_8 0图例` 弓探区范围一发掘墓葬口发掘探方口探明墓葬厌罗民房一等高线.孚山邢鱿巫峡已豪`兴山三峡工程长江卜 葛洲坝。

      宜 昌图一茅寨子湾遗址发掘平面示意图考古学报20 01年第3期西台地的南、中、北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 重点钻探台地的中心地带,探孔 间距2.5米台地南侧连接江岸的缓坡和北侧连接高一级台地的坡地,探孔间距3米中、东区坡地上 的探孔间距3米总钻探面积1 1 765平方米,实际布孔1 424个发掘工作在西、中部分别进行西部台地的发掘工作分四个分区布方西 一发掘区位于长条形 台地的东 侧,为中心发掘区,分布5 x5米探方2 4个(Tl lo6一Tll0 8,T12o2一T12 08,T1302一T1 308,T1 312一T1 3 13,T1 402一T1 403,T 1506,T1507,T171 2,T1 7 13,T181 2),5X3米探沟一个(T1 5o9);西二、三、四发掘区分别选 择在 中心发掘区的南、西、北面坡地上,分布5xs米探方2个(T Zo ol、TZo oZ),3 火 7、2只8、2x6、2.5又 7米探沟各一个(T30 01,T 3002,T400 1,T400 2),及扩方二处(T12o5南扩,T 13 1 2西扩)西区共发掘面积75 1.5平方米在中区,选择7座已探明的砖构墓进行发掘和清理。

      发掘 中均使用揭顶法本次发掘西区探方(沟)3 1个,中区砖构墓7座,总发掘面积9 39.5平方米(图一)二、分区、地层堆积及分期(一)遗址分区茅寨子湾遗址西、中、东三个台地的空 间位置和地形特点各不相同,构成遗址 的三个基本分区钻探与发掘结果表明,三区地下文化埋藏也有明显差异,主要 由两部分构成西区文化堆积比较复杂,找到了分布范围相当广泛的文化层,内含周代、汉一六朝、唐宋元明不同时期的地层、灰坑、房基、墓葬,是古代文化的主要堆积区该区堆积的中心地带位于台地中、东侧,即西一发掘区,在Tl lo6一T181 2间不同程度地保留周代至元明间的地层与遗迹台地南、西、北侧,分别编为西二、三、四发掘区,T2o0 1一T4 002不同程度地保留汉唐至元明时期的地层中、东区地下文化堆积比较单纯,为汉至六朝前后的砖构墓地,探明 了其中的 1 2座二)地层堆积茅寨子湾遗址不同区域的地层堆积情况 不完全相同西 一发掘区第1一4排的地层基本一致以T1 3 12西、北壁 最为典型,堆积厚约21 0厘米,分4层(图二)第1层:灰色表土层,厚1 0厘米第2层:灰褐色土层,厚1 3一8 8厘米散布大量碎石块及红烧土块,发现少 量 汉代前后绳纹瓦片,唐宋以来瓷片,及零星 的周代夹砂绳纹 红、灰陶片。

      应为唐宋以来形成的堆积层第3层:红褐色土 层,厚2 5一7 5厘米夹杂不 少红烧土块(渣),发现大量汉代前后绳纹瓦片,及汉一六朝的陶、青瓷片,也有少量周代陶片可确定为汉一六朝时期的地层第4层:暗红色土层,厚5 0一16 0厘米含少量红烧土渣,该层仅见周代的绳纹罐、扁、鼎等残片和各式器足应为周代地层一36 2一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等:湖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李了方价环歹,之醉耳耳秘撒份滋渊拼洲才泌图三T1506西壁剖面示意图图二T13 12西、北壁剖面示意图灰色表土2.灰褐土3.红褐土4.暗红土1.灰色表土2.灰褐土3.暗红土4.黑褐土以下为 红色生土层西 一发掘区第5排的地层 差异较大以T1 506西壁为例,堆积厚 约9 5厘米,分4层(图三)第1层:灰色表土 层厚5一1 5厘米第2层:灰褐色土 层厚1 0一2 5厘米土质松软含不 少元明时期的青瓷片、青花瓷片,也有一些汉代绳纹瓦 片应是元明前后 的地层第3层:暗红色土层厚 2 0一6 0厘米土质坚硬发现少量唐宋时期的青瓷片,但主要是汉一六朝时期的遗物,并有零星的周代绳纹陶片应为唐宋前后扰乱早期地层形成的堆积第4层:黑褐色土层。

      厚1 0一7 0厘米土质较硬,夹小石块含大量汉一六朝瓦片和陶片、青瓷片,少量周代陶片、器足,但仍见一些唐宋时期的青瓷片也应是唐宋时期扰乱形成的以下为灰白色生 土层西 一区第7一8排不见商周 时期遗存T1 7 12东壁,堆积 约 1 45厘米,分4层(图四)第l层:灰色表 土层厚1 5一2 0厘米第2层:灰褐色土层厚 1 0一4 8厘米土质松软包含元 明以来青花瓷片,还有汉代绳纹瓦片等物为元明前后的地层图四T1712东壁剖面示意图灰色表土2.灰褐土3.黄褐土4.红褐土5.暗红土第3层:黄褐色土层厚8一5 8厘米土质坚硬包含有汉代绳纹瓦、陶片,唐宋时期 的青瓷片等应为唐宋时期地层第4层:红褐色土层厚1 0一4 5厘米土质细密坚硬含较多 汉代绳纹 瓦片、泥质灰陶片等应为汉一六朝时期地层第5层:暗红色土 层厚5 0一7 5厘米极少文化遗物,时代应为汉代或更早以下为生土层西二、三发掘区各探方(沟)只 见汉一六朝和唐宋以来的两个主要地层西四发掘区不见任何古代文化堆积三)时代与分期一3 6 3一考古学报200 1年第3期综合上述地层关系,以西发掘区为代表的该遗址地下 文化埋藏可大致分成 三个时期,分别为周代前后、汉一六朝 时期、唐宋元明时期(表一)。

      表一茅寨子湾遗址地层与时代对照表探探方地层时代代T l l06~T 14 02 2 2T1 5 06~T1 5O9 9 9T1 71 2~T1812 2 2TZ O01、T 20 02 2 2T 30 0 1、1’30 0 2 2 2T4 0 01、T4002 2 2中区区唐唐宋元明明2 2 22、3、4 4 42、3 3 32 2 22 2 2 2 2 2 2汉汉一六朝朝3 3 3 3 34 4 43 3 33 3 3 3 3墓葬葬周周代前后后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中区7座砖室墓、土洞 墓依形 态、结构与随葬品判断,均属汉一六朝时期三、周代前后 的文化遗存茅寨子湾遗址周代前后的文化遗存保存不好在周代地层 中虽发现不少红烧土块,但不见明确的遗迹现象遗物发现有石器、陶器(片)和铜器等,仅少量见于原生地层,大多见 于汉一六朝、甚 至更晚的地层和灰坑中1.石器2 4件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斧、锌、刀、锤、柞、坠形器等砍砸器2件采:4,椭圆形长1 2.3、宽8.8、厚3.6厘米沿天然河卵石 的一侧两 面剥片形成锋刃,没有磨制痕迹(图五,8)刮削器4件采:7,不规则形。

      长边1 1.7厘米河卵石上打下的石片 不予加 工即行使用,一面为天然石皮,另一 面为剥落面,两端分别有明显 的打击点和使用痕迹(图五,15)工式:1件(采:1)打制石斧不规则长方形长n.8、宽7.4厘米由河卵石上剥下的厚石片制成,二次打片后形成平行的两侧边,刃端两面打片形成锋刃,一面 为砾石皮,另 一面为剥落面,没有磨制痕迹(图五,7)l式:5件采:1 2,长7.8、宽4.2厘米横断面长方形,除后端保留石 片 疤外,通体磨光(图五,2 )HZ:1 6,扁平石斧,长7.4、宽3.8厘米通体磨光,刃部多处缺口 (图五,5)HZ:1 7,器身瘦长厚重,长9.8、宽3.4厘米两面平整,通体磨光,一侧及刃口局部缺 损(图五,1 6)H6:1,器身宽矮厚重,长8.5、宽5.4厘米弧刃,两 面微弧,通体磨光,一侧及刃口保留石 片疤(图五.4 )T 1313③:2,刃部残,残长8.3、宽5厘米两 面扁平微弧(图五,3)皿式:1件(采:1 1)长方形,两面 圆突后端残,残长8.9、宽8.3厘米横断面扁椭圆形,通体磨光(图五,1 3)均通体磨光I式:4件长方形,两面平整T300 1③:1,长 方形 扁平小石锌,后端残。

      残长3.5、宽2.5一36 4一垄邃望四鱼巡…业l封哑显坐幽迎二腿笠迪韭坠墅湾型三越生睑幼柳娜蛾内é口6ó2一角麟脚í,一四目目í擒、 搏5趣蹲断娜12卿封,⑦·; 热脚à!困·1 5J J J_、. . .1.巧式镑(采:幼z一5、代·飞、H6:3、H Z:18、采:13)飞4.}式坠形器(HZ:1 5)1乌丁图五商周时期石器 式 斧(采:12、T13z 3③:之、H6:1、HZ:26、H Z:2 7)6、9一z z.r式锌(T30 0z③7.!式斧(采:1 )8. 砍砸器(采:4)1 2. 刀(采:1 0)13.1式 斧(采:11 )刮削器(采:7)1 7.n式坠形器(T1313③:1)一8. 锤(采:3)19.柞(T 1 204:1)(6、9.7/10.7、8、1 2、23、一5、1 7约l/4,余约1/3)3 6 5考古学报21年第3期厘米(图五,6)HZ:18,长5.2、宽3厘米一侧缺损(图五,1 0)H6:3,长3.8、宽2厘 米两面保留石片疤(图五,9 )采:1 3,后端残残长4.6、宽5.4厘米(图五,1 1)亚式:1件(采:6 )长方形,一面起脊长8.3、宽3.6厘米。

      横断面三 角形(图五,1)采:1 0,不规则长方形残段残长1 3.6、宽5.4厘米通体磨光,刃部圆钝(图五,1 2)锤1件(采:3 )长1 5.8厘米,将圆柱形河卵石不作任何加工即行使用,一端有明显 的锤砸使用痕迹(图五,18)柞1件(T1 204④:1)圆柱形残段残长7.2、横断面直径5.4厘米器身周边剥片,没有磨制痕迹(图五,1 9)坠形器2件工式:1件(HZ,1 5)扁 圆形直径4.8、厚1.5厘米沿圆形 河卵石 的三侧打出三个缺口,作为捆绑绳索槽口,没有磨光痕迹(图五,1 4)l式:1件(T13 13③:1)不规则长方体,上段残残高1 3.4、宽1 0.7、厚6厘米上段凿一小圆孔,中段凿刻一周宽带状凹槽,孔、槽都应是捆绑绳索之处(图五,1 7)嘎ù米卜犷肠一厘嗡·嗽·图六商周时期陶器纹饰拓本1、2.绳纹(H 3,夹砂红陶)3一5. 交错绳 纹( 丁13 13④、们313④,夹砂红陶;1 T3 13③.泥质红陶)6. 篮纹(T12o 5③,泥质灰陶)7.绳纹附弦纹(H 2.泥质红陶)8.绳纹附云雷纹(1 T2os②,黑皮陶)9. 附加堆纹(T31③,泥质灰陶)1 0` 戳印纹(T3oo l③、泥 质灰陶)1 1一13.网格纹(T1 2o5③,黑皮陶;T12(、3③.泥质红陶;T1 2os③.夹砂红陶)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等:湖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2.陶器夹砂红陶最多,占73.4%,其次是 泥质红陶,占1 9.2%,少量泥质灰陶和黑皮陶。

      主体纹饰为绳纹、交错绳纹、方格纹、网格纹,少量篮纹、附加堆纹、弦纹、戳印纹、云雷纹等(图六)陶片很破碎,器形主要有罐、高、鼎、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