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护理干预效果体现.docx
6页社区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护理干预效果体现预防接种工作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儿童健康水平以及社区卫生文明水平显著提高[2]然而许多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并不了解,大部分人对疫苗的认知还停留在遵循医嘱的程度,对于为何接种、接种哪些疫苗、错过接种会造成何种风险等并不知情,一旦由于儿童发生疾病或家长工作繁忙,将会造成漏种的发生,错过最佳的预防免疫时机[3]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能否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成为了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的关键本文选取2014、2017两年内,在本院进行计划免疫信息化建档的≤12月龄的儿童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护理干预前后全年基础免疫累计接种率、儿童全部疫苗接种率、护士工作满意程度、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等指标的变化,以期观察护理干预在社区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2年1月1日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对来院接种儿童进行计划免疫信息化系统建立与管理,2016年底开始实施普遍的护理干预工作本研究选取2014年未进行护理干预前以及2017年进行护理干预后的≤12月龄来院接种疫苗的儿童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14年共计401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共计800例,作为干预组选取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户口所在地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且建立了计划免疫信息化系统的父母及儿童,排除流动儿童及具有禁忌症的儿童研究疫苗类型为本院计划免疫系统内所统计的种类,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以及乙型脑炎疫苗两组儿童及家长的基线资料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除性别外,其他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两组儿童及家长的基线资料社会人口学特征1.2方法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工作严格遵守既往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实行标准化操作流程[7],对来院进行预防接种建档的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符合规定的儿童方可进行接种,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2.1接种现场干预(1)在接种前对家长进行心理建设[4,8],态度真诚,语气诚恳,告知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和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使其对突发情况有心理准备,鼓励家属积极配合,完成接种工作2)接种后要求其留观至少30min,此期间安排专人叮嘱家属并协助其观察接种后儿童的反应,出现异常时及时处理,鼓励并安排家属在此期间参加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
3)在预防接种告知手册中填写下次接种具体时间,反复叮嘱并告知家属需按时完成小儿预防保健工作,及其重要性1.2.2社区医院及居委会非现场干预(1)鉴于0~6周岁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和留观次数较多,通常需20余针次的接种,社区医院通过在等候区和留观室内张贴海报、播放录像、发放传单、安排讲解及进行个体指导等方式,普及计划免疫知识2)在社区医院管理辖区内,联合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普及计划免疫知识和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宣教会,对家长及“准家长”进行健康宣讲,通过公众号推送相关科普小文章,尤其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通过积极发放宣传页、铺设海报和集中讲解等方式加强疫苗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4,8]3)定期梳理儿童接种档案,排查漏种、未种儿童,并致电家属询问原因,通过再次对其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促使其尽快完成疫苗接种[4,8]1.3评价指标1.3.1基础免疫累计接种及全部接种率对建档儿童按照其需要接种疫苗种类,单独记录接种针次,通过日常工作中,完善接种档案进行数据收集,分别计算每种疫苗在2014年和2017年的全年基础免疫累计接种率及小儿全部接种率评价方法为:对同一儿童在规定时段内接种全部疫苗者,计为全部接种1人;含有1种疫苗未接种,计为未全部接种1人,同一儿童多次未接种,计为未全部接种1人。
1.3.2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依据自制调查量表,针对来院进行免疫接种的小儿家属,每名儿童随机选取1名家属进行问卷调查[4,5,6]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疫苗接种时间、疫苗接种程序、疫苗接种禁忌症、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疫苗所预防的疾病种类等评分标准为:相关问题项每项最高10分,分值越高知晓程度越高,最终根据问卷的分值结果,分析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知晓程度1.3.3护士工作满意度依据自制调查量表,针对来院进行免疫接种的小儿家属,每名儿童随机选取1名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标准为:选择项依次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非常满意和满意计为对护士工作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计为对护士工作不满意,最终根据调查总人数计算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应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析,χ2检验中如出现理论频数大于1且小于5,应用矫正χ2检验,如理论频数小于1,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护理干预前后全年基础免疫累计接种情况比较,见表2表2护理干预前后全年基础免疫累计接种情况比较(%)2.2护理干预前后儿童全部接种率情况比较,见表3表3护理干预前后儿童全部接种率情况比较[例(%)]2.3护理干预前后儿童家属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见表4表4护理干预前后儿童家属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分,x¯±s)2.4护理干预前后儿童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情况比较,见表5表5护理干预前后儿童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情况比较[例(%)]3、讨论3.1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意义本研究发现,良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小儿全部疫苗的接种率针对儿童家属的疫苗知识普及和教育以及明确的预防接种时间告知等,是提高免疫接种率的关键目前关于护理干预对社区小儿预防接种工作完成效果,以及与儿童全部疫苗接种率之间的研究较少,迟种、漏种等现象仍时有发生[9],考虑到管理辖区人口特征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仍有必要针对本社区居民进行调查通过对2014和2017年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全年基础免疫累计接种率、小儿全部接种率、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进行比较后发现,护理干预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程度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均显著提高,小儿全部接种率有所上升,家长对于小儿预防接种的主观意识及意愿也有所增强。
本研究结果与李广茹、孙斯卡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8,10],这更加体现护理干预对于全国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及普适性3.2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传播作用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大部分人群医疗知识相对匮乏,对其作用特点了解并不充分[11,12],加之对独生子女过度宠爱,多以经验主义对待预防接种,很多家长仍对预防免疫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对儿童出现的抵触情绪等存在一定的误解,致使家长在预防保健工作中出现抵触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防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13],由此凸显出对社区居民普及计划免疫知识的重要性在我国大力发展初级卫生保健的形势下,护理干预成为社区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4],智能和网络多媒体大量普及的今天,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愈发提高[15]本研究发现,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显著的提高家长对接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以及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提前对家长进行有效的心里建设,可以加大其对突发事件及接种后不良反应的接受程度,更加高效的与医护人员沟通,保证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应该加大临床医护人员的护理干预力度,对儿童家属进行多方面的健康教育,在保质保量地完成计划免疫工作的同时,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减少因接种后不良反应引起的各类医患纠纷,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8]。
3.3护理干预能提高家属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关护理干预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以及接种知识知晓率的关系,本研究与高玲、叶静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6,17],说明护理干预的确能够提高儿童家属对护士工作的认可度,并在预防接种工作中起到良好积极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不断丰富和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由于护理干预的需求,还要对科学的喂养保健方法、小儿常见疾病、人际沟通技巧等内容有所了解,其中涉及营养学、心理学、内科学以及传播学等多门领域相关知识[18],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积极性,可以预见到社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大幅提高综上所述,在社区日常预防接种工作中开展护理干预,普及计划免疫相关知识,不但提高了疫苗的接种率,还从根本上提高了家属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将被动、无奈的遵循医嘱接种过程,转化为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的预防接种模式,为我国计划免疫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对社区儿童家长开展积极地护理干预是提高社区小儿计划免疫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谢光玉.社区预防接种的管理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1:78-79.[2]刘敏,李申生,刘景一,等.孕产妇及儿童家长免疫规划健康教育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11):835-838,841.[3]杨付英.我国预防接种服务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4]陈晓艳,李广茹,刘娜,等.唐山市路北区社区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情况[J].职业与健康,2013,29(24):3339-3340,3347.[5]王立新,王革新,谢淑霞,等.孕产妇计划免疫知识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12):1674-1675.[6]陈晓艳,陈孝玉,刘娜,等.社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1316-1318.[7]王晓峰,张亚平,闵云,等.预防接种服务的认识和接种规范流程的探索[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07):593-594.[8]李广茹,陈晓艳,刘烨,等.对社区儿童家长行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3,29(19):2558-2560.[9]孙海艳.灌云县图河乡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漏种调查[J].江苏卫生保健,2014,16(04):10-11.[10]孙斯卡.社区综合护理对提高婴幼儿计划免疫接种率的作用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9):101-102.[11]黄息凤.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0-1911.[12]符佳,张晓芳,张玉凤,等.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12):1616-1619.[13]陆小红.南京市建邺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D].南京:东南大学,2015.[14]董梅,朱红元,顾静.盐城市200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7(20):1845-1846.[15]李伟.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指导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5:138-140.[16]高玲.护理干预在社区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12):2682-2683.[17]叶静,何丽梅,徐志浩.综合护理干预在婴幼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4):95-97.[18]曹正香,周国秀,赵玉芹,等.婴幼儿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留观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