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美国的经验与借鉴.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8520283
  • 上传时间:2021-07-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3.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美国的经验与借鉴 李宋昊 肖正德摘要:从文化学视角对20世纪美国的三次课程改革进行考察发现,文化因素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文化冲突是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文化调适是课程改革政策调整变化的重要依据考察美国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问题,对我国当下的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要廓清文化冲突问题并采取积极、合理、有效的调适策略,以服务与服从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关键词:美国;课程改革;文化冲突;文化调适G511:A:1672-4038(2009)03-0087-05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与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对20世纪美国三次课程改革的文化学探析不难发现,文化因素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文化冲突是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文化调适是课程改革政策调整变化的重要依据考察20世纪美国三次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可以给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一、美国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问题1文化冲突: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文化冲突是指某一时期、某一民族不同的文化型式在相互依存、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或某一文化型式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时,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型式之间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甚至互相对抗的现象和过程。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旧价值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文化内部的冲突,产生社会文化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20世纪初美国第一次课程改革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圭臬,是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反动20世纪初,美国教育主要沿袭了欧洲教育传统,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传统教育重视教师权威和系统理论知识,忽视儿童的学习规律,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与此同时,美国社会迅速走向工业化,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显得越来越不适应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旧的传统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批判,强调儿童个人的发展和生长,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并提倡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对此次的课程改革,以往论者更多的是从技术的层面来理解,把它仅仅作为教学方法的革新,强调它区别于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提出了“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儿童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但却忽视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社会文化基础杜威曾言:“任何时候我们想要讨论教育上的一个新运动,就必须特别具有比较广阔的或社会的观点否则,我们会把学校制度和传统的变革看成是某些教师的任意创造。

      最坏的是赶时髦,最好的也只是某些细节的改善——这就是我们通常过于习惯地用来考虑学校的变革的那种观点这好比把机车和电报机看成个人的发明一样,教育方法和课程正在发生的变化如同工商业方式的变化一样,乃是社会情况改变的产物,是适应正在形成中的新社会的需要的一种努力课程改革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20世纪初美国的课程改革是当时美国文化深刻冲突的回应一是由于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冲突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一次新的移民高潮至20世纪初,每年有100多万移民涌入美国中心城市1908年,美国参议院移民事务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在整个国家中,至少有38个城市58%以上的学生,其父亲出生在国外新来的人口很难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而当时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学术课程,忽视移民的文化和生活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公共教育面临着建立一种共同的文化来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的任务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带来的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冲突因工业化而产生的都市化浪潮使得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他们失去了农村共同生活的情感纽带,导致城市犯罪率上升这就需要利用农业文化的社群意识来促进社会整合同时,城市化对大批熟练工人的要求也需要学校教育传授工业生产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工业社会的要求。

      因此,课程改革面临着整合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冲突的任务针对上述二类文化冲突,杜威从民主社会的理想出发,提出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为中心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以便为异质文化背景的儿童提供共同的经历和相同的环境、建立一种民主的共同生活的方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第二次课程改革以往,论者更多的是从美苏争霸、科技竞争和国防安全的角度来理解和评说此次课程改革发动的背景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美国朝野,教育就成了全美争议的中心,最终美国把在空间技术方面的落后归咎于学校教育制度他们感到美国的科技落后了,担心从此要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满足与前苏联争霸的需要、挽回美国在教育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失去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美国提出要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天才生的培养、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以说,这些因素是导致这次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然而,此次课程改革也包含着美国社会文化冲突和文化战略的意蕴美国和前苏联围绕着广泛的利益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以国防、高科技为焦点的激烈竞争故此,科学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和重要力量,这对课程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时美国课程因受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而过于强调面向多元文化和学生文化,没有凸显现代科学文化的进展。

      因此,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第二次课程改革实际上反映了美国通过加强现代科学教育来建立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企图,反映了美国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霸权”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美国又掀起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引起这次课程改革的原因在某些方面与60年代的改革颇有相似之处由于世界科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以电子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和宇航工业及空间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将对国防工业和国际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的领导者又了解到前苏联在培养科学和数学神童方面远胜于美国对此,美国的领导者深为忧虑,认为他们的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为了保证美国在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于是决心从改革教育人手、培养优秀人才,与前苏联和其他发达国家争雄但是,在改革的背后也反映出美国课程改革对文化的反思、调整和新的文化战略1983年4月,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该报告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课程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改革方向的错误,而在于国内反文化运动和种族矛盾、在于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带来的课程设置“无主次”和“无中心”0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人本主义课程所存在的弊端,使其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同时也助长了反理智主义的倾向,造成美国中小学职能过分庞杂、课程日渐繁琐以至越设越滥的局面,教学因忽视基础知识学习而导致美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下降。

      70年代哈里斯协会组织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有1850万16岁以上的美国人不能够在阅读后完成简单的问题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如何处理好多元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矛盾、确立美国在世界科学文化中的主导和领先地位,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的主要文化战略因此,《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提出了中学毕业的最低限度要求:学生在中学最后四年要在五门基础学科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学习四年英文、三年数学、三年自然科学、三年社会和一年半计算机科学报告建议,增加学生的家庭作业,延长学年,制定奖惩方法,建立升级和毕业准绳于是,人们又重新反思学科结构主义的价值、重新强调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使学生掌握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文化调适:课程改革政策调整变化的重要依据文化调适是指“社会群体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经过接触、联系、冲突、适应、调整,吸收外来文化因素,从而改变原有文化结构和模式的过程课程改革,从文化学角度来考虑,就是对已有课程中不符合价值理想的文化予以建构,根据新的价值需求进行文化的调整与适应或创造出新的文化因此,对新的文化冲突的调适就成为课程改革政策调整变化的重要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的过程即是文化政策调整变化的过程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课程改革如何调适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保持美国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是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的一条主线20世纪初,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进步主义教育课程改革所实行的文化政策是“文化同化论”和“大熔炉论”这种文化政策试图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环境诚如杜威所言在学校中,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风俗的青年混合在一起,为所有人创造了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环境共同的话题会使所有人形成一致的观点,其眼界比独来独往的任何集团的成员都要广阔美国公立学校的同化力量,是对共同和平衡要求的工效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根据“同化论”思想,课程改革旨在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和调整生活来建设一种美国文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进行的课程改革,核心思想即是建立同一的标准、确保美国文化的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盎格鲁一萨克逊文化在美国占据强势和主导地位,而课程的文化内容实际上是主导文化的反映,因而建立这样一种共同的、新型的美国文化只是一种理想因此,建立共同文化的“同化论”的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不同文化群体的批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移民的不断涌入带来了美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美国国内产生了移民的民权运动、年轻一代的反文化运动以及主导的文化群体为争取自身生存与发展权利而开展的运动,这些激进的文化运动要求课程改革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课程改革以来,美国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日益增大据“美国统计局”在2000年公布的报告表明,每年到美国的移民多达82万令人吃惊的是,约1/7的美国居民在家中不讲英文美国的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大学和学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激增据统计,在2000年,生活在城市学校的学生数量与传统上被视为少数民族群体的人数大致相当在亚特兰大、芝加哥、底特律、休斯敦、洛杉矶、迈阿密、新奥尔良等地,白人学生的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20%当今在美国,学者们普遍认为,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文化的特质应予以保护,而不能简单地融为一种文化现在很多美国人意识到,自诩美国为民族‘熔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今天已转化为‘炖炉,各种民族会在其中相互渗透和影响,但决不会熔为一体,要使‘炖出来的‘食物味美,美国白人就要放弃自我中心,要理解和宽容,要善于引入新的文化和观念。

      因而,制定课程改革政策时应吸收不同的民族文化、珍视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从上述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采取错误的文化政策是导致课程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20世纪美国的几次课程改革结果,都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就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极大的失败要对其失败进行归因,固然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但在其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20世纪初,面临移民高潮,美国掀起了美国化运动,旨在保持其文化的统一性一些政治家把学校当作社会同化的机构,认为学校是唯一有希望改变移民文化的公共机构纽约州的学校领导在1918年指出,公立学校的义务是教育非美裔学生“绝对赞同美国的制度,完全忽略对其他国家的义务或与他们之间的联系”面对大量移民所带来的日益增大的文化差异性美国采取错误的文化政策,炮制旨在同化人们思想的“民族熔炉”理论,把学校当作强行同化新移民的处所,最终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这是不难理解的另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课程改革忽视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冲突、学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仅仅从军事竞争和科技发展需要出发来改革课程,以至崛起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青年学生的反文化运动使得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化为泡影教育学理论不仅属于技术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