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docx

2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7086378
  • 上传时间:2021-11-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3.69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研究 刘 超内容提要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分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共和”、“中华民族”和“世界化”等标准在“共和”与“中华民族”标准中,中国历史以民国成立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民国以前的“古代”为专制或民族纷争时代,民国后的近代是共和或中华民族形成的新时期;在“世界化”标准中,中国历史以明清之际为界分为两大时期,清以前的“古代”,中国处于停滞与封闭状态,近代是中国融入世界也是反抗西方侵略的时期1930年代后,多样性的分期方式简化为单一的“世界化”标准,并由此形成中国历史公式,成为历史书写的基本样式梳理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其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史家如何运用分期策略来建构中国民族的历史,还在于检视我们今天业已形成的历史认知和思维模式关键词 历史分期 古代 近代 教科书〔〕K09 〔〕A 〔〕0447-662X(2009)04-0132-10おおお历史分期是西方普遍历史的产物,史家通过划分历史时段来认识历史的进程,表现出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注:参阅赵轶峰:《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史学集刊》2001年第4期)历史分期自19世纪20世纪之交进入中国历史书写后,(注:参阅章清:《“普遍历史”与中国历史之书写》,收入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3页。

      )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关于历史分期的争论从未停息注:参阅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今天相当多的中国史研究,尽管具体的研究对象不同、方法不同,但多会触及到一个问题:中国近代如何展开?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中国历史研究模式和历史书写注:参阅(日)子安宣邦著,赵京华编译:《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等著、古伟瀛等译:《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年版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这些研究对认识中国历史分期方式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历史分期进入中国以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分期研究尚不多见注:较早注意到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分期的是李则纲,见其:《历史教本划分时代之检讨》,《教与学》第1卷第4期(1935年10月),但该文只是表列了当时部分历史教科书的分期,未做分析)本文尝试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来考察史家如何运用历史分期来建构中国民族的历史;通过历史分期,塑造了何种形象,又产生了何种影响,希图对当下分期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照。

      认识一个时代的思想与社会,历史教科书是个重要资源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重要来源,它是联结国家、知识分子与民众的一个桥梁,其编写反映了国家政府、学者对历史资源的态度中国教科书的编写经历了一个从翻译、改编外国教科书到自行著述的过程清末民国历史教科书不同于以往史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有明确的历史分期,主要有三个、四个或五个时段的划分法,采用“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和“现世”等词语来表示(注:本文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版本、作者以及教科书中历史分期制作了“中学历史教科书历史分期一览表”,因篇幅限制,这里略去此表,在涉及到相关教科书中,再行注出另,本文的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是特指国民政府审定颁行或认可使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历史分期原本是相对于西方历史而言的,进入中国历史书写,又经历了日本的管道,使这些分期术语使用更加复杂,意义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注:就各个历史时期的称谓来说,略有不同一般来说,现在意义上的“古代”包括历史分期中的“上古”、“中古”和“近古”几个时段,“近代”即为“近世”,“现代”即“现世”参阅章清:《“普遍历史”与中国历史的书写》,第242页,郑利华:《论中国近世文学的开端问题》,《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Timothy Brook,Gregory Blue等著:《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第150页。

      )本文抛开某个时期具体时段划分上的差异,关注的是其时期特征及历史分期这一“事件”本身,将历史分期看成是史家表述的“文本”,以此来考察史家的历史认知一、“近古”与中国古代史:发展与停滞中国古代史从时间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从远古到明末;一是从远古到元统一在时段划分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包括“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段;一是包括“上古”、“中古”两个时段,和前一种情况相比,少了“近古”时段这个或有或无的“近古”,使中国古代史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中国历史分期中,最为一致之处是对“上古期”的分段,都是将“秦统一”之前的历史作为“上古史”(或远古史)注:有在上古史之前划出了一个“史前史”部分,见罗香林编著:《高中本国史》,正中书局1935年版)上古期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代,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或认为是中国“文化发育的时代”(注:赵玉森编纂:《新著本国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24年),或认为是“由采集经济至粗有农业经济时期”注:孙正容编:《高中新本国史》上册,世界书局1947年,第30页)此期是中华民族“从极浅演之群,进而至于建立一个大国的时代”,(注:吕思勉编:《新学制高中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例言”第1页。

      )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从秦到明末这段历史的分期,差异颇大,主要有两种划分:或以“唐末”(五代)为界,分为“中古”与“近古”两个时期;或将之单独作为一个时期“中古期”这里先讨论存在“近古”分期的中古史与近古史的时期特征在中国历史分期中,有很大影响的当推桑原骘藏《东洋史要》,该书“可谓东洋史之善本”(注:《审定书目:书目提要》,载《学部官报》,1908年6月19日(第57期)),首由东文学社于1899年印行,作为历史教科书,在中国广为流行《东洋史要》把东洋历史——主要是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是从太古到秦统一,为“汉族充腓时代”;中古从秦到唐亡,为“汉族全盛时期”;近古从五代到明末,为“蒙古族全盛时期”;近世是从清至今,为“欧人东渐时期”从秦到五代的中古时期,中国历史变动较快,统一与分裂交替,既有外族入侵引起的分裂,也有汉唐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尽管有北方民族南下骚扰,但对汉族影响不大,汉族开辟了空前的大版图,得到全盛时期从五代至明的近古期是蒙古族极盛时代近古期中,汉族气焰全灭,塞外诸族相继得势,通古斯族先兴,继而蒙古族兴起建立元朝,统一东亚,蒙古族势力更经中亚而席卷西北两部,余威远及欧洲大陆。

      要之此期,洵蒙古族勃兴之世彼族与东洋厄运,实为诸事变之主动力”注:桑原骘藏著,金为译:《东洋史要》卷一,商务印书馆1914年,第9-10页)《东洋史要》把从秦至明代的历史分为中古与近古两个时期,分别是汉族与蒙古族强盛的时期这两个时期间,看不到有多少的联系《东洋史要》四期划分法影响很大,中国史家如顾颉刚与周予同等人所编教科书,时期划分与桑原骘藏完全相同,但在表述上有很大差异如桑原骘藏把中古时期的五胡乱华视为外族入侵引起了汉族衰微,顾颉刚则对外族入侵持肯定态度1923年出版的顾颉刚《现代本国史》,被誉为“一部很好的历史教材”(注: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新月》1929年第2期,第6页从秦到唐末的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南下,五胡进入中原,使得中原文化南迁,也使后来中国文明同化了新民族,造成了隋唐统一帝国,对中国民族发展有重要意义佛教传入给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了活力,成为后来近古期中国哲学的基础中国文化“到汉魏有暮气,中间吸收新血液,返老还童到唐灿烂”,因此,顾颉刚称中古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蜕变时代”③(注:顾颉刚、王钟麒编辑:《现代本国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19-20、20-21页。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中古期的看法则综合了桑原骘藏与顾颉刚两种观点,认为“中古”是汉族强盛与中国发展的时期如果说顾颉刚与周予同二人对中古期看法较为一致的话,那么对从五代到明末的近古期看法差异很大顾颉刚认为近古期是承续中古期继续发展的时期,“虽遭┩饣,仍在发展”,这一时期为“中国民族的争存┦贝”③周予同承认此期中国文化取得了很大┏删,“但在政治与社会方面,中国社会依然停滞┰谟胫歇古同样的境地”注: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上册,开明书店1934年,第16-17页)近古中国中止了发展态势与上述桑原骘藏等人的四期分法不同,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钟毓龙《新制本国史教本》,该书把中国历史分为五期:远古史,邃古至秦统一前;中古史,秦统一至南北朝;近古史,隋至南宋末;近世史,元至清末;现代史,中华民国中古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汉族的拓展与外族的同化,一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一些史家注重民族分合不同,《新制本国史教本》认为专制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尤为深远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实行的各项政策,是造成汉族衰微与外族入侵的重要原因,直接孕育着其后中国的衰落因素中古期虽然有唐帝国的兴盛,但是在政治制度等设施方面并未改变其前专制性质,政治日坏,以致造成五代百余年的混乱。

      宋代建立后,采取重文抑武措施,以致积贫积弱,终以灭亡,“此亦远古以来之大变故也”注:钟毓龙编:《新制本国史教本》中册,中华书局1914年,第1页)就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来说,近古期与中古期都是中国走向衰落的时期上述几种分期都存在“近古“划分,近古作为“中古”与“近世”之间的一个时段,时间上指“宋明”或“唐宋”,史家对近古以及中古的看法有所不同顾颉刚认为中古与近古都是中国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周予同认为中古中国继续发展,而近古则是文化演进而社会停滞的时代;钟毓龙认为,不论中古还是近古,都是中国走向衰微与停滞的时期在中国历史分期中,近古主要出现在193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中,1930年代以后,很少再有“近古”一期,它被纳入到“中古期”之中,这时的“中古期”就包括从秦统一到明末这段历史这个“中古期”中,西北民族入侵,民族间的竞争与同化激烈,朝代变易频繁,从社会经济上看,中国社会则固定在农业经济上,(注:教育总署编审会编:《高中本国史》上册,教育总署编审会1939年,第9页)始终是一个农业社会注:朱翊新、黄人济、陆并谦编:《初中本国史》第4册,世界书局1930年,第98-99页)“秦并六国,才确立统一的国家,汉代继起,制作大备,从此直至明代,政治设施大都因袭秦汉之旧,并且闭关独立,始终保有自我一系的文化”。

      注:杨东莼编:《高中本国史》,北新书局1946年,第12页)从秦统一到明末的“中古”,政治制度没有更易,对外部世界接触不多,是个封闭和停滞的时期把“近古”融入到“中古”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代史的表述如果中国古代史是由“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段构成的话,那么这三个时段体现的中国古代史呈现出多变性,从整体上看,中国是向前发展的,实际上奠定了现代“新纪元”的基础由“上古”、“中古”两个时段构成的中国古代史,中国在“上古期”得到很大发展,秦建立统一的国家,构筑了中国文化发展模式但此后直到明末“西力东渐”之前,中国都是在秦的制度文化影响之下,没有大的变化,中国在漫长的中古时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二、中国近代史:“旧史结穴时代” 或“西力东渐时代”清末民国教科书中,存在“近世期”划分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清朝为近世,一是以元明清为近世注:以清朝为近世的有两种情况:或者从清初开始,或者从明末开始(明清之际),二者相去不远,所描述的时代特征也相同,可以作为一个划分来看待本文“清初”与“明清之际”互用)这两种不同的近世起点,赋予中国近代史不同的意义以元明清三代为近世的有钟毓龙、吕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