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中生物知识点《群落的演替》教学方案范文.docx
10页高中生物知识点《群落的演替》教学方案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一个植物填平湖沼的过程每一阶段的群落都以抬高湖底而为下一个阶段的群落出现创造条件这种演替系列,经常可以在一般的湖沼周围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环境中,演替系列中各阶段的植物群落成环带状的分布随着湖底抬高,它们逐个地向前推进最终导致水生生物群落演变为陆地生物群落下面就是课件网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群落的演替》教学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群落的演替》教案1 一、知识结构初级演替 次级演替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二、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解决方法]⑴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讲解光裸的岩地上的和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⑵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2、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同上[解决方法]同上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六、教具准备相关图片、资料七、学生活动1、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2、实地考察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问题探讨]教材P78相关内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投影教材P79图片学生思考讨论教材中的问题教师讲解归纳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草木植物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木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木植物占据了优势。
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5、灌木阶段灌木和小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木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阳、避风的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6、森林阶段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在弃耕的农田上,也会发生群落的演替投影教材P80相关图片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教师归纳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的覆盖下,土壤条件会得到改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这将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几年后,一些小灌木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了更多的空间,灌木逐渐减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林,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由于它发生于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因此它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一种次生演替,它发生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因此它相对容易些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之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⑴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 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⑵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学生上网调查下列资料并讨论 ⑴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⑵《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⑶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总结 ⑴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⑵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⑶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传入我国,到2001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生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四、水生演替(选学) (三)总结 群落演替的类型、阶段,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道理 (四)作业布置 教材P82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2、光裸的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初生演替4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四、水生演替(选学) 《群落的演替》教案2 一、教学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106hm2,荒山造林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XX年前退耕还林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