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楼孜镇中心小学开放式学校的探索.doc
4页杨楼孜镇中心小学开放式学校的探索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五个“打开” ,即:打开时间的墙壁,实行弹性化时间制度;打开空间的墙壁,实现空间的开放性;打开学科间的墙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打开人员间的墙壁,促进教学的合作性;打开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墙壁,创建学习化社区 从 7 年前接过杨楼孜镇中心小学校长工作的那一刻起,熊梅便秉承杨楼孜镇中心小学五十多年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立足 21 世纪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历经 7 年的不懈探索,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经验 打开时间的墙壁 促进时间分配制度的弹性化和科学化 传统学校的时间分配制度是小学每节课 40 分钟,学校的日课表、周课表、年课表整齐划一,缺乏灵活性,这种固定化的时间分配制度难以适应学生、学科、学习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学习方式的特点,杨楼孜镇中心小学从 2006 年起实施了弹性化时间分配制度,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教育教学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杨楼孜镇中心小学在弹性化时间制度改革上,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实施四学期制,缩短学期周数。
学校考虑到东北地域气候四季分明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在遵循和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时间要求的前提下,将每学年的两学期制改革为四学期,缩短了寒假的周数,增加了春假和秋假(各一周左右时间) 由传统的“二.二”学期制(两个学期两个假期)转变为“四.四”学期制(四个学期四个假期) 学校充分利用春、秋假期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和较好的季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休息与调整,为下一个周期的学习提供了旺盛的精力实践证明,四个学期制度的改革,比较科学、合理地处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 实行长短课时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一是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到低年级的晨读、休息、就餐、游戏等学习活动的特点,低年级实施 30 分钟课时制,以保证幼小衔接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二是为适应晨读学习特点,实施 15 分钟小课时制,每天 15 分钟的晨读时间,各年级开展“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天中午 15 分钟的午读时间,各年级开展英语“每日读”校本课程三是为适应学科规律和学习特点,部分课程和学科分别实施 60 分钟、80 分钟的大单元课时制,以满足体验、探究、实验等学习方式的需要。
学校在科学、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实践性课程比较强的领域倡导和推行的大课时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利用和整合校内外、课内外时间,实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弹性化的时间分配制度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科规律、学习规律,因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打开空间的墙壁 促进育人环境的开放性、人性化和多功能性 教育环境作为潜在课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开放式学校教育最初也是从改变教育环境出发,通过打开教室与走廊空间的墙壁,以满足多样化学习、活动、休息和娱乐的需要,使学校不仅成为学习的校园,同时成为生活的乐园,成为促进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友好交往的精神家园 2002 年 9 月和 2006 年 9 月,杨楼孜镇中心小学按照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分别在本校和分校新建了面积为 2.7 万㎡和 9000㎡的教学楼,每个教室的面积为 90㎡,开放式走廊宽 8 米,每个班级所占的开放式走廊为 80㎡,每个班级平均占地面积为 200㎡,学生人均占地约 4㎡在新的教学楼里,还设有 14 个面积分别为 90~590㎡的专业教室和多功能教室,为学生进行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学习提供了专业化、多功能的学习环境。
开放式教学楼充分体现了开放式学校“走廊扩展式”的格局与空间特点,使教学楼的各楼层具有不同的主题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摆放学习用具、材料和作业的空间通过打开墙壁、具备多种功能,形成了“趣、雅、活、美”的开放空间环境特色 打开空间的墙壁,还突出体现在打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壁,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几年来,学校围绕着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到南湖公园、动植物园、净月潭、部队、敬老院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人间、体验生产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打开学科的墙壁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教学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在于“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天性、个性和差异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宜的、优质的课程与教学近几年来,杨楼孜镇中心小学在熊梅的带领下,践行“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围绕着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实施教学的个别化、个性化 打开学科的墙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其目的在于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未分化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获得全人的教育素养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自己概念形成实验研究》的统领下,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划分为主题学习和综合活动两大类。
主题学习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线索,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确定了“珍重生命” 、 “热爱家乡” 、 “关爱自己”等三个主题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内容领域、实施策略、管理机制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2005 年结集出版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一书 在促进学科课程的综合化方面,杨楼孜镇中心小学探索出了 4 种课程整合与合作教学模式,即同学科同年级课程整合与合作教学、同学科异年级课程整合与合作教学、异学科同年级课程整合与合作教学、异学科异年级课程整合与合作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课程内容与时间的优化重组,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为适应学生发展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特点,学校积极倡导和构建了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即“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积极主动、优质高效;民主公平、尊重差异;参与合作、共同发展” 同时,积极倡导教学的个别化、个性化,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差异性发展的特点,消除以往同步教学所带来的整齐划一的弊端,而代之以异步教学以适应学生个别化、个性化的发展。
同时,各学科根据学科的品性和特点,努力探索各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如学校在道德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上,一方面研究和探索了小学生道德性发展的目标内容体系和阶段特点,另一方面,努力研究和探索了道德学科“心灵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引导矛盾冲突,促发心灵对话-作出价值判断,引导道德实践 ”,使教师进一步把握了道德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激发了道德实践的欲望 打开人员间的墙壁 促进组织文化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合作性 打开人员间的墙壁,一方面在于力图改变传统的教师组织文化的个体的、个别化特点,而倡导教师组织文化的合作性,以促进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对话,共享教育智慧,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在于打破班级、年级界限,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话与互助,以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杨楼孜镇中心小学的教师组织文化主要体现在合作的教师研修组织文化上,将传统的教师个人化的知识转化为共享的动态知识,使教师之间走向开放与合作为此,学校在研修的内容上凸显前瞻性,在研修的形式上体现合作性与自主性,在研修成果的推广上追求精品意识与学术品质,逐步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国际视野和鲜明个性风格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在研修的内容上,学校始终坚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国内外的教育前沿问题,充实、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学校对教学课题研究的推动确保了教师研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依托高校雄厚的学术资源,努力提高研修的层次 在研修的形式上,学校努力为教师创设自主、合作的专业发展环境,使研修真正成为教师自主、自为、自律的专业研究与涵养品行的过程,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品位学校定期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日”活动,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自主、合作的研修每周定期开展学科组集体备课,使研修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学校不断赋权增能,扩大学科管理权限,大力开展学科层面的教师研修 学校逐渐形成了两类合作团队,一是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研修团队---学科委员会,二是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研修团队---学校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组这两种不同取向的研修团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自主、合作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坚持自主研修的同时,学校努力打造研修共同体,为教师的合作研修提供广阔的平台学校先后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以及省市的多个学术团体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开放的研修协作体2007 年 9 月,学校正式挂牌成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的首个小学教育研究基地。
在研修成果的推广上,杨楼孜镇中心小学十分重视提升、总结教师的研修成果,并为教师研修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开辟展示的平台从 2005 年开始,学校确立了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将教师在研修中生成的教育智慧和成果与国内外同行分享目前,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借助这一重要载体,结集出版了 50 多项研究成果 打开学校与社会的墙壁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学校、家庭与社区是教育的共同体学校具有养成个体基本知性和集体生活能力的功能,家庭具有促进个体形成基本生活习惯的功能,社区具有形成个体的感性、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功能,三者相互促进、补充因此,开放式学校教育致力于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开放性、合作性,以此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杨楼孜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定期向家长和社会同行开放学校每学期设立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全年级、全学科的教学开放,便于家长真实、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并将家长开放日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每学期举办的大型教育教学研讨活动都邀请家长、同行参与听课,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同时,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向社区开放在节假日,学校将体育馆、操场向社区开放,一方面提高了基础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社区业余文化生活。
同时,学校的教师在社区中承担了一定的教育、培训工作学校教师在自愿的前提下,参与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的培训与讲解工作,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人力资源优势,扩展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的对外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学校要在社区中承担一定的教育职能,发挥教育作用,更主要的在于通过社区、家庭对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凝聚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合力,实现和谐共建学校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志愿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以取得家庭对学校的支持配合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有机联系,积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学校在进行相关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倾听家长委员会代表的意见,吸纳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学校的大型活动都邀请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便于家校沟通,增进了解,形成合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将学习活动延伸至社区,充分挖掘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在农村、部队设立了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利用社区周边的公园、超市、工厂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靠共同愿景凝聚人心 建设适应开放式学校环境的文化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等要素的集合体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智慧性选择。
在杨楼孜镇中心小学开放式办学实践过程中,熊梅认识到,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对于学校的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几年来,为实现“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熊梅引领学校重点加强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 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