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大全.doc
3页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 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 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 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 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
例如: (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杨朔:《荔枝蜜》 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但是,也应注意几点; (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 (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 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 (7)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8)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杨沫:《青春之歌》 以上的例子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大,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小,用的都是夸张法 运用夸张得当,必须注意:(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必须和说话的目的相符合,不能让人费解。
(二)运用夸张手法,必须和说话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运用夸张手法,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开事实的基础去一味地追求感人力量 (4)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 (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 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5)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10)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修辞法应该注意:第一,设问法对强调意思的确有帮助,但不可用得过多第二,设问法不应几句话就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能把一种要不得的“口头禅”当作设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例句运用反问是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距离拟人:是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给它一个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会误导为拟人拟人的好处: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柳树梳着她那又长又细的头发 (误导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轻轻悄悄的来了此句是个比喻句轻轻轻轻的来修饰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构成:本体(春天)+比喻词(像)+喻体(小姑娘)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 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
而且,有的时候会与“对偶”混淆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反问:句中有答案例:他生病的时,你难道没有离开他吗?(意思是:离开了设问:有问有答例:他生病的时候,你离开她了吗?没有疑问:没有答案你离开她了吗?对偶: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