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doc
33页诗化人生1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岂料愚顽喜赋诗,虫鱼花鸟入心扉三年草作诗三百,半是荒唐半是痴这是碧泉先生口占的一首自嘲七绝自 2005 年 12 月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碧泉先生共创作了三百多首诗词这样的速度,许多专业诗人也难以达到令人惊叹的不仅是他诗词创作的速度和对诗词创作的痴迷,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三百多首诗词,从叙事纪实到旅游散记,从生活随笔到历史感悟,题材丰富多样;从白描记录到浓墨抒情,从观物生情到寓理于事,手法不一而足……精品力诗化人生2作俯拾皆是如此高的作品质量,如此多的作品数量,如此短的时间,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能有这样骄人的创作成果,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实是“厚积薄发” 五十年的人生阅历,五十年的学习思考,五十年的情感历程,在诗人心中沉淀酝酿,如同封存了半个世纪的美酒,一旦为诗词这文学载体所启封,就会汩汩而出,承载于三百多首诗词中,自是杯杯香醇,令人陶醉难怪碧泉先生曾说:“我很幸运,终于找到了诗词这个抒发情感、阐释思想的载体 ”永 遇 乐西京怀古漠北山南,天连陇右,秦岭拱护泾渭分明,相依灞浐,八水行商旅。
诗化人生3骚人墨客,佳人才子,书画琴棋歌舞十三朝、帝王将相,香车宝马旗鼓一歌长恨,秦砖汉瓦,多少辉煌归土雁塔题名,灞桥折柳,旧事随风雨无情岁月,有心黎庶,自古荣枯有序看今日、唐风再起,九州绿怒这首《永遇乐》是碧泉先生 2007 年国庆长假在西安旅游时所作词中无论是人文地理,抑或历史典故,皆是信诗化人生4手拈来,驱象行诗,挥洒自如从“漠北山南,天连陇右,秦岭拱护泾渭分明,相依灞浐”的地理描写,到“八水行商旅骚人墨客,佳人才子,书画琴棋歌舞十三朝、帝王将相,香车宝马旗鼓”的人文风物;从“一歌长恨,秦砖汉瓦,多少辉煌归土雁塔题名,灞桥折柳,旧事随风雨”的历史感慨,到“自古荣枯有序”的规律总结直至“唐风再起,九州绿怒”的呐喊不仅描写入微又不失意境宏阔,情感充盈又不失辩证理性,更将其个人的历史观、文化观阐释得淋漓通透非长期的学习思考、积累升华,绝无可能写得如此轻松流畅古人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而诗人是以五十年的文化积淀蓄势而发,一旦喷薄而出,诗词创作自是游刃有余这样说丝毫不夸张仔细品味他的诗词,就不难发现,其中内涵的是他厚重的文化涵养和深刻的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2006 年 6 月,碧泉先生送子诗鉴转道香港赴美留学。
临别之际,看着即将远赴海外求学的儿子,心中自是怜爱诗化人生5难舍,无数叮咛嘱咐难以言尽,唯有化千言万语作小词一首为嘱天 仙 子送诗鉴赴美留学把手送儿留学路,临别无需勤嘱咐路途曲曲水弯弯,望记住,踩稳步,处世为人多用恕穷理读书当要务,传统中华须领悟归根落叶我山河,百姓苦,多付出,天下为公怀大度此词字面浅显易懂,却将一位父亲的人生体悟囊括其诗化人生6中不仅有克己求实的做人之理,也有宽恕待人的处世之道;不仅有穷理读书的求学之法,更有大度为公的抱负之望一言以概之,即“传统中华须领悟” 由此可见,以修齐治平的哲学思想和宽厚行忍的精神修炼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碧泉先生多年积淀的文化思想的主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让我们透过碧泉先生的诗词,看看他是如何阐释多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唐 多 令谒婺源文公山千里觅贤踪,斜阳雨后红见青山、满眼葱茏落了梨花香味在,沿驿道,谒文公八卦太和中,诗化人生7天人合一融数云杉、刚直从容不尽幽思楼上望,廉泉涌,古儒风文公即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儒” 他出生于江西婺源,文公山因其谥号“文公”而得名2006 年,碧泉先生赴江西文化考察时谒文公山,得此小令。
此词起笔直入主题,点明来意——“千里觅贤踪” ,后巧取“梨花”之象,意指朱熹虽已早离人世,如“落了梨花” ,但其文化思想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香味”尤在诗人沿着古驿道,追寻先人的思想足迹,来此“朝圣” 下阕介绍了朱熹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化思想——“八卦太和中,天人合一融” ,实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之精髓——和合文化又取“云杉”之象,神往于朱熹“刚直从容”的精神境界收尾处巧用文公山廉泉之景,追思文公的古儒之风全词章法经营得当,语言自然流畅寓情于景,融思于观,的确是上乘的登临怀古作品而词中的和合思想,正是诗人在先贤古儒身上学习领悟的传统文化精髓诗化人生82008 年 8 月 8 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 29 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更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那一刻,使世界震撼,令国人自豪对传统文化饱含感情的碧泉先生,也非常激动,挥笔写下一组《奥运中国》的诗词此处,且撷取其中的《柳梢青·开幕式上看太极》 ,看看他的感受柳 梢 青开幕式上看太极动静传神,刚柔相济,演绎千年野鹤行云,高山流水,缥缈无言功圆气满歌弦有道是、回归自然静夜悠思,诗化人生9中华太极,方地圆天。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太极拳表演作为奥运开幕式上的一个节目,它不但是娱乐视觉的演出项目,更是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太极拳历史悠久,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这个意义上,它不单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拳法,更是一本记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运动的“活词典” 碧泉先生以一个传统文化“内行人”的视角,到底与之产生着怎样的共鸣呢?“动静传神,刚柔相济” ,这是太极拳的形,传统文化主张“阴阳交泰” ,这是朴素而精深的辩证哲学;“野鹤行云,高山流水” ,这是太极拳的神,易理重“象” ,取自然之象而入文化之本,这是传统文化所千古追寻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精髓下阕是诗人的所感所思 “有道是、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不但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区别于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流派的共通之处, “儒释道”哲思的文化传统特点虽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是一致的诗人以太极拳回归自诗化人生10然之法道出中华文化追求自然之道,实在精妙词末,诗人又以静思“天圆地方”收尾,表写太极拳表演中的“天圆地方”阵式,里写作者对“天圆地方”理论思想的思考,一语双关,又紧扣主题,确是神来之笔。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更记录着过人的传统智慧从春秋的《孙子兵法》到明代的《三国演义》 ,从政治的勾心斗角到战争的智力角逐,从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到你争我夺的谋略竞争,足令后世津津乐道沁 园 春荆州怀古汉水滔滔,大江滚滚,飒飒深秋望巴山蜀水,三秦照会,风烟吴越,万顷田畴诗化人生11岁月沧桑,城头旗换,回首残垣明月楼思潮涌,忆千年往事,智慧荆州天时地利兼优引历代兵家结怨仇想昔时三国,隆中对策,曹公失算,公瑾明谋有借无还,云长大意,江左孙吴演袭偷英雄去,看青山依旧,心入江流诗化人生12荆州,自古以来,既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也因其地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谋略著称的《三国演义》 ,一百二十回的小说中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可见,荆州之地,传承的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智慧诗人这首《沁园春·荆州怀古》 ,正是取“智慧荆州”之意,独辟蹊径,用中华传统智慧的角度来审视荆州的丰厚历史文化开篇从写景入手, “汉水滔滔,大江滚滚” ,气势昂仰,有慷慨高歌之致,令人不由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悠悠长歌接着描写荆州的地理情况,进而引出千年往事,概括出“智慧荆州”的立意主题。
下片则将诗人领悟的传统智慧娓娓道来,从诸葛亮《隆中对》的“先取荆州” ,到曹操南取荆州;从曹操失算败于赤壁而痛失荆州,到刘备借荆州;从周瑜的明讨荆州,到诸葛亮的棋高一着、 “有借无还” ;从东吴偷袭荆州的谋略,到“关羽大意失荆州” 这些历史事件,均以荆州之争展开上演,足见荆州凝集的人文智慧之丰诗人对其如数家珍,绝非一日之功,可见他对传统智慧的精深造诣中华传统文化对碧泉先生的影响之深,不仅表现在诗词的思想立意上,在诗词的情境营造上也屡见不鲜诗化人生1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诗词歌赋,还是丹青音乐,陶渊明所创设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源”意象倍受推崇盖因其符合传统文人旷达无拘、恬淡自然的隐逸情怀对于这种精神家园的向往,碧泉先生在诗词中也多有反映朝 中 措婺源晓起村千年樟树绕村边,风水小桃源童稚背书深院,村姑剥笋堂前农家餐馆,驰名特产,味道天然微醉闲游古建,静思耕读家传这首词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富于浪漫气息,充满诗情画诗化人生14意的生活画卷晓起村是位于江西婺源的一座村落,在这里,看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捣衣剥笋制茶,一片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不由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与诗人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于其间流连忘返。
碧泉先生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了传统丹青的写意技法,他并未全面详细地去点染晓起村的秀美风光,而是仅撷取了与他心目中桃源意象最为契合的几个典型景物作了寓情于景的淡墨勾画 “童稚背书深院,村姑剥笋堂前 ”深院中小童的背书声为其所闻,门堂前村姑的剥笋景为其所见,这所见所闻在诗人笔下如此简约地勾勒出来,却让人悠然神往于词尾,诗人更是将他所感受到的桃源意象进行了升华——“静思耕读家传” ,令人感慨的不仅是此地风物的恬静清逸,还有耕读家传的人文传承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一个中国人,尊重、热爱、研究本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碧泉先生自是当仁不让,前文中提到的《永遇乐·西京怀古》一词中,诗人以“看今日、诗化人生15唐风再起,九州绿怒”作为诗眼的振臂一呼,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情和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强烈渴望在西方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能执著于古体诗词的创作,这本身已表明了碧泉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信心而能以古体寓新意,努力探寻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学道路,也是碧泉先生对“复兴”二字最好的阐释。
用典与文化积淀用典是诗词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所谓用典, 《文心雕龙》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每个典故都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一个精妙的用典,能以一词一字之力而尽千言万语之功,收到化繁为简、锦上添花的效果最脍炙人口的用典当属王勃的辞赋名篇《滕王阁序》 ,全文用典四五十处,不但言简意赅、含蓄有味,又将典故与作者眼前之景、个人之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表达浑然天成,疏快流宕对于用典,碧泉先生也有他的看法:“用典的关键在于精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简单地说,就是‘非用此诗化人生16典不能更好地表达此处的意思’ 只有这样,才能以古之典寄今之意而不着痕迹,让人读起来自然天成,切不可出于卖弄而刻意为之 ”这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的创作中,要想达到精准的效果,绝非朝夕之功如何在诗词写作中将典故用好、用活,不仅需要长期对历史知识的点滴积累,而且需要准确地把握典故的潜在内涵和感情色彩因此,诗词中的用典,是最考验一位诗词创作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的碧泉先生长期浸淫于中华传统文化,又有着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他而言,准确用典并非难事他的诗词中也不乏精准用典的妙笔例如:七 律赴学有感负笈羊城学求精,英伦拾贝又一经。
康乐园中勤立雪,诗化人生17牛津校里遽崇荆有心策论能济世,无意诗书可怡情报国何须将相位,神州处处竞峥嵘这首七律是碧泉先生于 2005 年 11 月初试牛刀创作的一首“处女作”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诗中有两处用典:其一是“立雪” ,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