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俗语义视角下汉英习语和其翻译.doc
8页国俗语义视角下汉英习语和其翻译内容摘要: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 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 社会文化生活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习语以其 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生动形象而深受各国人民喜爱但习 语的上述优点也正是理解和翻译习语时最令人感到棘手的 问题本文从王德春教授提出的国俗语义学这个全新的视角 出发对英汉习语进行研究,尝试介绍一些翻译方法使汉英习 语能够更好的促进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习语翻译中 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关键词:汉英习语国俗语义翻译1.引言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富有表达力的因素习语以 其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生动形象而深受各国人民喜爱但 习语的上述优点也正是理解和翻译习语时最令人感到棘手 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英 使用者想要了解彼此习语的欲望越来越强为了更好实现两 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作者在本文中将着重研究汉英语言中 富含文化特色的习语尽管此前也有许多学者也就此方面问 题进行过研究讨论,但遗憾的是许多学者将自己的研究限制 在了语言学的范围内事实上,习语的研究,特别就其翻译 而言,既要考虑语言的转换,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
本文 研究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 行话等本文从王德春教授提出的国俗语义学这个全新的视角 出发对汉英习语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特有的 富含文化的不同类型的习语,证明离开文化背景知识,理解 不同民族的习语是很困难的即使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汉英习语翻译后的文化对等程度也是不同的习语的翻译策 略也一直是学者们多年来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归化和异化两 种翻译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列举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以 达到从国俗语义视角研究汉英习语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语 言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习语翻译中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的效 果2•什么是国俗语义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 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 的一种表现,它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 民情风俗(吴友富1998)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及地理环境 的不同会引起词义的不同,这是国俗语义学的基本特征国 俗语义词是国俗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习语作为典型的国 俗语义词语极具民族特色当人们,尤其是不同国家的人们 想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就不只是语言间的转换,更多的是 不同文化的转换和交流3. 富含国俗语义的汉英习语。
单从字面意思是很难理解习语的,对其国俗语义的了解 可以有效帮助读者理解习语的意思3.1汉语中的习语多种多样,有的来源于文学作品中, 有的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但都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特有的国 俗文化的结晶3. 1. 1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 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也体现在汉语习语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A wrongdoer may become a manof virtue once he does good3.1.2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自然有很多来自于 农业的习语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agriculture is the rootto other businesses; and food is the root to human3. 1.3当今,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人越来越爱讨论的 一个问题了,好的身体状况与良好的饮食是分不开的,以下 是一些关于健康和食物的习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eating radish in winter and ginger in summer will make you be away from doctors3. 1. 4含有中国标志性建筑物的习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 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Wall is not a true hero3. 1.5源自我国经典著作的习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Dream of Red Mansions)3.2在对英语习语的调查中发现,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和 实践是重要的来源此外,大量的习语还来自于古代神话、 历史、风俗、习惯用法并广为使用3. 2. 1源自历史的习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 —people could use different methods to solve the same problem. (When Ancient Rome governed Europe, t hey had built road net work ext 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each could get to Rome・)3. 2. 2源自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习语Pandora s Box the root causes of disaster(Pandora brought disaster to human)3. 2.3小麦是西方人的主要弄产物,他们主食面包、牛 奶、黄油和奶酪,由此而得来很多习语。
bread and circuses food and entertainment3. 2.4由特殊名字得来的习语Uncle Sam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 (山姆大叔)3. 2.5源自文学作品的习语one s pound of flesh legal but unreasonableremark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从以上汉英习语我们可以更加体会了解国俗语义对习语理解的重要性 没有国俗语义做基础,准确理解和翻译习语是比较困难的 由于汉英两语言使用者的地域差别、风俗、宗教差别以及思 维模式等的不同也极易导致习语使用过程中国俗语义信息 的缺失再如中国人在盖房子或者办丧事时,大都要看风水、 算日子;而西方人通常不会觉得此类事情和风水有什么关 系,大多去世者只是被安葬在教堂墓地就可以了;另外中国 人在办喜事的时候大多要选一些“双数”的日子,而西方人 无论单数双数皆可,只要避开“13”这个他们认为不吉利的 数字就可以了4•汉英习语中国俗语义的翻译为了更好地理解目的语国家的习语,只有国俗语义是不 够的,掌握一些汉英翻译技巧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求 达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对于“对等”这个概念很多学者 都曾提及,奈达(1986)在他的著作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也表示要形式和功能的对等都要注意到,他提出 要使目的语能够最自然的和源语对等但其实要达到汉英习 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除了要有扎实的双语言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双文化背景知 识,同时译者的立场也不能动摇、不能忽视做好汉英习语 的翻译 不仅能够使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异国文化信息, 还能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因此,掌握适当的汉英习语翻译方 法是很有必要的4.1归化、异化归化和异化是近些年来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两种翻译方 法其中奈达的归化论和韦努蒂的异化论最具代表性作为 两种重要的文化翻译策略,归化能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 解源语中富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却容易掩盖源语的特色文 化;异化则强调原汁原味地传递源语文化特色,却容易令目 的语读者难以理解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利弊4. 2其他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4. 2. 1取代体壮如牛 as healthy as a horse4. 2. 2意译解铃还须系铃人 It is better for the doer to undowhat he has done4. 2.3直译。
雪中送炭 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4. 2.4增减法借香献佛 borrowing joss~sticks from a neighborand burning them before Buddha for your own sake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inexhaustible.5. 总结总之,在当今社会,一种文化已经难以满足本民族发展 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融合已经是不可或缺的 To以上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的翻译方法,旨在使跨文化交 际更加容易同时也发现单独地使用归化或者异化是不可行 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灵活的适用才能达到更好的跨文化 交流和消除文化障碍的作用文中列举的富含国俗语义的汉 英习语以及翻译方法,希望对语言学习者在翻译汉英习语时 有帮助,争取达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更轻松、快捷地了 解更多的异国文化参考文献:[1] Li, Yunxing. (2000) . Cultural factors in 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 [A].In Guo , Jianzhong.(eds. ) .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C].Eeijing: China Foreign Translation Corporation.(李运兴,2000,交际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
载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郭建中.(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3] 胡文仲.(2004).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 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2003).汉英谚语与文 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吴友富.(1998) •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7]赵丹.(2000) •国俗语义对比研究:语义 分析及英汉互译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赵鑫,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