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红色警戒的年代苏联核战略及核武器的发展(下).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754813
  • 上传时间:2022-06-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7.41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红色警戒的年代苏联核战略及核武器的发展(下)    程建良 董 露(接上期)这次危机的结局使苏联颜面尽失苏联认为之所以处于被动,主要是因为当时核武器数量少于美国因此此后苏联集中力量发展了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苏联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迅速增加:洲际导弹1962年为75枚,至1972年增长为1530枚;潜射导弹1965年为120枚,至1972年增长为560枚:战略核弹头1965年为500枚,至70年代初期增长为2300多枚极度膨胀的核武库在这一时期苏联将目标瞄准了美国,几乎每种美国导弹型号都有对应的苏联版本,苏联在该阶段发展了30多种新型号的核弹头和核航弹,陆基和海基战略导弹也先后更新换代为了满足核战略的需要,苏联先后经历了规模和质量发展两个主要阶段从1964年到70年代初,苏联将扩大核武库规模,以形成与美国的数量均衡为主要目标这一阶段苏联发展了SS-9、SS-11和SS-13等型号导弹为了增加核打击效率,苏联继美国之后发展了多弹头导弹1965年SS-9导弹问世,其有3个型号,前两种可携带250万吨当量的单弹头,后一种可携带3个500万吨当量的多弹头这种多弹头不是分导式的,而是3个弹头飞向同一个目标,这增加了反弹道导弹“截击”的困难。

      SS-11是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佼佼者,性能与美国的“民兵”导弹近似,曾是主力型号,最多时装备了1000多枚但“民兵”导弹可携带3个分导式弹头,可分别攻击3个目标,而SS-11携带3个不能分导的弹头,只能攻击同一目标,与现代的集束炸弹类似在导弹推进动力方面,当时还主要使用液态推进剂,但已改进成了可贮式液态推进剂,使导弹发射不需要专门的加注过程这时导弹设计者已经认识到了固体推进剂的好处,苏联的SS-13就是固、液混合型推进方式,前几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末助推级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采用使导弹的体积有所减小,使导弹可维护性和实战性大大提高,而且固体导弹不需要在发射前加注燃料,大大缩短了导弹的作战反应时间这为以后苏联核武器运用中采取“还击-迎击”方式奠定了基础所谓“还击-迎击”就是在敌方导弹已经发射但还未在苏联导弹阵地上爆炸前,苏联发射导弹进行还击这一核打击方式对预警和导弹的战备性能要求很高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期,苏联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了核武器的性能和质量,苏联战略核力量在70年代初达到同美国的大体均势后,虽然在战略导弹的数量和爆炸总当量方面超过了美国,但弹头总数和命中精度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稳定数量、更新型号、提高质量成为苏这一阶段发展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基本方针沿着尽快实现导弹机动化和多弹头化的发展方向,苏联着力在分导技术、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可靠性和生存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力求缩小同美国的差距在这一阶段苏联主要研制了SS-18、19两型导弹这两种导弹威力强大,其可怕威力甚至加速了美国核军备竞赛和核裁军协议的达成,SS-18是两级液体燃料重型洲际弹道导弹,有4种型号,最多可携带25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在体积与投掷重量上,SS-18的威力远大于任何已部署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因而被称为世界上最大、最恐怖的战略导弹该导弹有10个分导式弹头,突防能力很强,命中精度为260-430米,1974年开始部署于升级的SS-9导弹的掩体中,这些掩体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超过每平方厘米365千克的压力SS-19是两级液体燃料导弹,命中精度300米,毁伤目标的概率高达99%该导弹除具有强大的打击软目标能力外,还具备较强的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共有360枚进入部署,是俄现役战略导弹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与此同时,苏联的海基战略力量发展也很快1970年,苏联海军拥有2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携带潜射导弹不足300枚。

      到1980年,弹道导弹核潜艇增加到65艘,携带潜射弹道导弹约950枚第二代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D级于70年代初进入现役,先后发展了4个型号,排水量9300~14100吨与D级核潜艇相匹配的新型潜射弹道导弹SS-N-8和SS-N-18也先后于1972年和1977年开始实战部署,分别装备在D-1和D-2级导弹核潜艇上此间苏联战略空军力量也得到了适度增长虽然苏联远程轰炸机仍然是1956年开始部署的图-95和米亚-4,但是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这两种轰炸机陆续出现过几种型号,技术和作战性能不断得到改进图-95H是80年代以后开始服役的,作战半径8300千米,既可挂载核航弹,又可携带苏联于1982年首次装备的AS-15空射巡航导弹这种飞机如果从苏联北部机场起飞,不经加油即可打击美本土目标并飞返原机场现在人们经常赞扬B-52宝刀不老其实苏联的图95也是一种少见的长命武器核战争制胜的“坚盾”苏联几乎与美国同时想到了导弹防御的问题,而且采用的方式都是“以核制核”,只是苏联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城市苏联在60年代末期第一次部署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是莫斯科周围的A-35反弹道导弹(ABM-1)防御系统,该系统在1967年11月开始部分服役。

      第二套是“塔林”系统,位于列宁格勒附近(现在的彼得堡),与第一套几乎同时运行A-35系统设计可同时拦截8枚来袭弹头,最初的系统包括64枚“橡胶套鞋”拦截弹(ABM-1A,以后又升级为ABM-1B),位于莫斯科郊外的4个发射阵地内橡胶套鞋”射程300千米,携带1颗当量2~3兆吨的弹头苏联反导系统一般只提到4套综合设施,但1970年美国中情局报告显示,每个综合阵地都由2个相距4~7千米的发射阵地构成这4套系统距离莫斯科中心136千米,面向西北呈半圆形排列每个发射点有8套可重新装填的地面发射器和3座跟踪雷达——一座用于跟踪的大型雷达和两座跟踪及制导的小型雷达塔林”系统的名字来源于它第一次被发现的地名,部署在穿越俄罗斯欧洲部分的西北的边境线,列宁格勒附近,及某些南部通道上1963年SA-5B“盖蒙”核拦截弹部署到这些阵地上由于这些系统采用了“以核制核”的方式进行拦截,因此包括苏联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即使苏联拦截了美国的导弹,莫斯科等地区的大量人口也会毁灭在自己的核弹头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中此外,这些拦截系统还会招致西方大量的核武器打击因为他们担心即使有限的反导能力也能减轻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对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打击,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导弹需要飞越莫斯科上空打击苏联导弹阵地。

      苏联的防御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套部署,而且一直坚持运行到今天的完整的系统,虽然不尽完善,但在当时抗衡美国的核威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美国被迫与苏联在1972年签订了《反导条约》恐怖中的生活反导防御系统使苏美双方对导弹的预警能力大为提高,这使双方几乎都采用了“迎击”的策略,希望在预警系统发现导弹来袭后,使用己方的拦截武器进行拦截,同时发动核反击,这使双方的核武器警戒达到了极度的紧张程度,反而使核大战的可能性变得非常高2004年初,俄罗斯举行了一次大规模核军演,有报道将这次核军演比作1982年的“七小时核大战”演习,但很少有人知道,1982年的演习曾险些引起核大战1982年,苏联举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核力量演习6月18日,在7个小时之内从井下发射装置发射了两枚YP-100洲际弹道导弹,从位于巴伦支海的核潜艇上发射了一枚PCM-50弹道导弹YP-100弹头被两枚A-35反导导弹成功拦截,PCM-50导弹成功击中位于库拉靶场的既定目标除此之外,从卡普斯京·雅尔靶场还发射了一枚“少先队员”中程导弹最后,在两小时内发射了三颗卫星:其中“太空-1379”卫星成功拦截了仿美国“子午仪”导航卫星的靶标“天琴”。

      这次演习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因此引起了西方的高度恐惧,也使冷战对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也作出了相应准备,长时间进行战备,核大战一触即发,所幸的是苏联情报机关成功地窃取了北约备战的秘密,作到了“心里有底”,这才避免了以后可能的一些核危机1983年9月26日午夜时分,苏联战略警戒中心值班员佩特罗夫在电脑屏幕上突然发现警报,导弹预警系统显示5枚导弹正从美国本土发射,向苏联方向飞来佩特罗夫此前被告知,一旦当他的部门侦测到美国核导弹袭向苏联的信号,他应该立即按下“开始”紧急按钮,启动核报复性程序而一旦他按下“开始”按钮,将会引发一系列无法靠人力干预和撤回的反应苏联最高领导将会立即得到警报,报复袭击程序将会立即启动,美苏核战势所难免佩特罗夫紧张万分但他突然想到这不同于以往想像的攻击场景和苏联情报机关得到的北约进攻模式,因为美国人拥有成百上千枚导弹,而只发射了5枚,并不足以将苏联全部消灭因此佩特罗夫立即向上级报告了情况,并指出这可能是虚警,可能缘于电脑故障或卫星数据错误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只能比地面雷达快上15分钟,如果真有美国导弹袭来,地面雷达将在15分钟内察觉一切然而一刻钟过去后什么也没发生后来事实证明,那是由于人造卫星电脑故障引发的一个假警报。

      这种情况在美国也时常发生根据美国信息自由法案公开的档案表明,美国和加拿大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NORAD)在1977~1983年发生过1172次“不同程度”的虚警——几乎每星期发生3次当时这一阶段的核武器恐怖渗透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两国为了应对可能的核大战,各自建立了多套政府应急计划,也就是建立所谓的“影子政府”,并在国内大兴土木建设核掩体和地下指挥所,同时在老百姓中发放“核掩蔽手册”,号召全民动员起来建设掩蔽部,搞的人心惶惶例如,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查尔斯·戴维斯千方百计搞了4支步枪和一支9毫米口径的左轮手枪,用来保卫他们家的核掩体如果有人抢在他们之前占用他们的掩体,他们还有催泪气体可以将他们赶出来苏联也多次进行了全民参与的防核演习,每个城市都制订了疏散计划,并每几个月进行一次演练核恐怖阴云笼罩在全世界人们的头上,这使美苏两国领导人不得不考虑如何避免核战争,于是苏联维持了10多年的核战略再次酝酿着变革核后盾防御战略(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新思维下的改革新思维下的核战略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20余年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严重地消耗了其经济实力,加之苏联在70年代末期陷[本文来自于www.zz-]入阿富汗战争泥潭难以自拔,严重的社会问题开始暴露,而此时美苏长期积累的库存核武器达到了顶峰。

      戈尔巴乔夫1985年执政后马上着手对苏联的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戈尔巴乔夫在当时轰动一时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全面否定了以前“核战争制胜”战略中核战争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赢的观点提出即使是有限核战争或战区核战争,都“势必导致双方动用全部核武器库”,“将不可避免地扩大为全面战争”因而,“核战争是不能容许的,不能进行核战争”在戈氏新思维的指导下,苏联提出了防御性军事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以避免和制止核战争为核心的核防御战略鉴于这一核战略主张实施以核力量为基础和后盾的常规战争,因此被称为“核后盾防御战略”因此从1985年开始苏联大幅度减少了核演习,同时否定了“第一次打击”(使用核武器首先对对方突然袭击)的概念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苏联大力加强了战略防御系统的改进,并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进行竞赛,不断加强反导雷达跟踪和反导导弹拦截试验,实施空间防御计划而在战略武器的发展上适当减少战略进攻武器的数量,以提高质量,如部署分导式多弹头、研制特殊效能核弹、研制新型远程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潜艇等特别是由于否定了“第一次打击”的概念,苏联开始着重发展新型潜艇和改进地面机动导弹,加强“第二次打击能力”(在遭受对方第一次打击后,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

      第二次打击”更加致命在核武库极度膨胀的70年代,苏联着力部署了以分导式多弹头为特征的第4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SS-16、SS-17、SS-18和SS-19等,这些导弹可以携带多个弹头,火力强劲,这也使苏联的核武库成倍的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