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史稿基本知识整理.doc
18页第一讲 绪论一、汉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史?所谓汉,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 汉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高坐道人不作汉”.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 ” 汉史,即汉发展史的简称.⑵汉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音、词汇、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即指针对所有言的共同规律比如,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言的一般规律之一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言的内部发展规律⑶汉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研究汉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有重要意义研究汉史对于普通话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 3 世纪)——东晋末(5 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 、 《方言》 、 《说文解字》 、 《释名》《尔雅》《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 《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 ”何九盈认为战国末年齐鲁一带的儒生所作.《尔雅》的成书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战国末年、西汉等不同说法.王力先生认为应在西汉《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这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方法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而用一个单词来解释.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邴的《尔雅疏》 (十三经注疏之一)流传至今.模仿《尔雅》的书很多,形成“雅学” 最早的是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 ,书名是“尔雅的扩大”的意思《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释别国方言》 , 西汉成都人扬雄作,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书。
《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但是不像《尔雅》的分类那样系统,也没有“释×”的篇名内容包括古、今方言(汉代方言)和共同(通、凡) 注明方言词的来源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例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也徂,齐也适,宋鲁也往,凡也 (卷 1) 受《方言》影响的著作,现存而且常见的有清杭世骏的《续方言》三卷,是从古书中搜寻材料来补充《方言》的,钱大昕《恒言录》六卷、郝懿行《证俗文》十九卷等,主要是从古籍中收集材料以印证当代俗,对汉词汇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编排的字典这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全书收 9353 个单字,1163 个重文(异体字) ,归入 540 个部首进行解释唐宋以来, 《说文》是研究中国文字的主要参考书《释名》东汉刘熙著,27 篇是我国第一部源学专著分类略同《尔雅》也采用“释×” 或“释××”的篇名,后人有的称之为《逸雅》 刘熙认为音和义有必然的联系,从音可以探寻义的来源例如: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苦,吐也,人所吐也火,亦言毁也物入其中皆毁也可见, “声训”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作解释的一种释义方法 词义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诗经》的毛传、郑笺, 《尚书》孔安国传、 《三礼》郑玄注、 《左传》杜预注、 《论》何晏注、 《孟子》赵歧注、 《国》韦昭注、 《公羊传》何休注、 《谷梁传》范宁注、 《尔雅》郭璞注、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宋朱熹《诗集传》 、 《四书集注》等等近人的词义研究专著重要的有张相《诗词曲辞汇释》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二)音研究阶段 南北朝初(5 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音韵学,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音方面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 ,原本已经不存在.现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 ,简称《广韵》 共分 206 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 根据《切韵》的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现代汉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上得到解释 此外,后世的韵书还有明代乐韶风,宋濂奉敕编撰的《洪武正韵》 、兰茂的《韵略易通》等。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根据十四世纪北方话音系统编著的一部韵书全书共分十九韵,声调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音系,是现代汉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在中国言学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和《七音略》 ,都是十二世纪的 《切韵指掌图》时代较晚,相传为司马光所作 (三)全面发展阶段 清初(17 世纪)——太平天国(19 世纪) 什么是汉学和朴学?什么是汉学家?主要研究成果:官书:《康熙字典》陈廷敬等编,214 部首《佩文韵府》收集作诗用的复音词和短《骈字类编》主要收集双音词《经籍纂诂》阮元等编,收集经、史、子、集的各家注解《说文》研究(文字学):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义学(即训诂学):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王引之: 《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王氏父子的最大优点是不以《说文》出发,不拘泥于字形,一切以音为准,即采用”以声求义”的研究方法,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章炳麟,清代朴学殿军同其弟子黄侃一起被后人称为“章黄学派”主要著作《文始》 、 《新方言》 、 《小学答问》等。
古音学:顾炎武作《音学五书》 ,分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的基础其后,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戴震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清代学者在声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证明了“古无轻唇音” 、 “古无舌上音”古文字学金文学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名原》甲骨学 孙诒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 《卜辞通纂考释》 、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 《金文丛考》等法学中国第一个法学家是清代马建忠,他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法学著作思考题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讲 汉史的研究根据及方法一 汉史的根据1.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言 研究汉音史材料有哪些?研究汉词汇史、法史的材料有哪些?2.前人的研究成果3.外借词和亲属言外借词包括借入和借出: 汉里的古奉母字,现代日吴音都读〔b〕(並母), 像“肥”〔bi〕 、 “妇”〔bu〕 、 “饭” 〔bon〕; 古微母日吴音都读〔m〕(明母), 像 “武”〔mu〕 、 “微”〔mi〕 、 “万” 〔man〕,可以证实钱大昕“古无轻唇音” 的说法.古汉也从外里借过来一些词.例如“印度”,梵原音为“indu”或“Hindu”,汉代张骞通西域 , 译作“ 身毒”,六朝时译为“天竺”,唐代译为“ 印度”. “竺”和“ 毒”、 “度”音相近, “竺”知母, “毒”、 “度” 定母,可以证实钱大昕 “古无舌上音”的说法.通过亲属言的比较:汉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通常是“小名冠大名”,如“ 松树”、 “蝗虫”、 “鳝鱼 ”.清代学者俞樾指出,上古汉有一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法,如“ 鸟乌”、 “草芥”、 “鱼鲔”. 汉里恰恰有类似的构词法.如云南罗平侬的“李子”〔ma man〕 、 “桃子”〔 ma ta:u〕 、 “石榴”〔ma sa:n〕,其中〔ma〕是果类大类名.这就给俞樾的说法提供了有力旁证. 4.现代汉方言 现代厦门话“方、飞、夫、分”等字声母念〔p〕,正是上古汉没有轻唇音的证明;“知、诛、猪、张”等字声母念〔t〕,正是上古汉没有舌上音的证明 .广东话“ 急”念〔kép〕 、 “月”念 〔jyt〕,“握”念〔ak〕正是古汉入声有辅音韵尾〔-p〕 、 〔-t〕 、 〔-k 〕 的证明. 古代地名和人名也往往保存古音,如山东“费县”的“ 费”旧读 bi,西藏的“ 吐蕃”旧读“bo”,广东的“番禺”旧“pan” ,《左传》 “是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 逢”旧读“pang”,都保留重唇音。
现汉方言对于词汇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有些古词古义,现代普通话已经不用了,却往往在方言中保存了下来例如用粘土放在模型里制成的长方形土块,古代叫做“墼”(ji) 东汉许慎《说文 ·土部》:“墼,未烧也现代普通话只叫做“土坯” ,河北张家口一带方言仍叫“土墼”再如,略微斜着眼睛看,上古叫做“ 睇”(di) 现在广东话“我咁样睇 [tai] ” ,词义有所扩大二、汉史的研究方法㈠研究汉史,首先应把握四个原则: 1.注意言发展的历史过程言的研究可分为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静态的研究:着眼于某一时代的某一言现象动态的研究:着眼于不同时代的某一言现象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言的发展 3.重现言各方面的联系在言的构成部分中,音、词汇和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辨认言的发展方向可从两方面看:第一、古代言循着什么方向达到今天的情况;第二、今天的言将来要朝哪一方向走㈡历史比较法 最初叫比较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言的差别以探索言的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印欧系言的研究基础上诞生的 十九世纪初,欧洲的言学家发现在方言或亲属言的差异中回呈现出有规律的音对应对系.例如:德 英妻子 weib wife 小牛 kalb calf据此我们可以发现 b 和 f 的对应规律。
德 英舌头 Zunge tongue十 Zehn ten据此我们可以发现 z 和 t 的对应规律 德和英在音上具有这些成系统的对应规律,绝对不是偶然的说明两者具有共同的来源,两者之间具有亲属关系言学家据此建立德和英的亲属关系,它们同属日尔曼系历史比较法也有自己的缺点:一不能联系社会的发展来研究;二不能重视言各方面的联系 此外,还有归纳法、统计法、实证法、探源法、转换法、推演法等归纳法,即从许多言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研究方法这是汉研究中应用最广又比较可靠的方法段玉裁的古音十七部是归纳《诗经》用韵的结果思考题: 研究言史的根据有哪些?研究汉史应遵循哪些原则?什么是“历史比较法” ?主要缺点是什么? 第三讲 汉的亲属及汉的历史分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