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学基础.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31555566
  • 上传时间:2022-10-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79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育学基础笔记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校版)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 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3、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4、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A、 实践性B、 耦合过程C、 动力性D、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 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4、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 学习者1、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2、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三) 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 教育的形态★(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了解二者的概念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 20世纪70 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 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 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 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 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 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 “教育合力”(三)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1、 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2、 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3、 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 教育的起源(一)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 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三)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 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 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 工业社会的教育1、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2、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a、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c、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d、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 信息社会的教育1、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大致记忆)2、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a、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b、 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c、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d、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 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 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 17 世纪以前)(一) 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二) 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 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2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二、 教育学的创立(17 世纪到 19 世纪末)(一) 主客观条件:有三个1、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 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二) 创立标志:五个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三) 英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2 、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3 、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德 康德 《康德论教育》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三、 教育学的发展(19 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一)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现,1、 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2、 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3、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以上五个方面都从代表人、观点、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查,由于书上已经很明确、条理。

      因此在此不再重复 罗嗦大家在记忆时把握住主要观点和关键词就可以了,不需要死记硬背四、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 世纪末)(非重点)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一、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复习建议: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虽不重要但也是在认识上奠定基础的最起码应知道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这是重点部分对这些基本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理解另 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家在看书时,即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到 整体重点的部分,应仔细地看,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就不用看了,非重点也需要看几遍,只是不需要 记忆另外,在记忆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有些问题的回答不需要你用书上的原话,但也不能太口语 化了,因此还是需要多看书,书上写的比较精彩的话可以记下来第二章 教育功能(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一、 教育功能的含义(基础)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内部 外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二、 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一) 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 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四)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1、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2、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一)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1、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2、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3、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二) 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1、 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一)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1、 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 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 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二)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2、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 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三、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1、 标准化的教学束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