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语文阅读高效训练专题六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含答案)人教统编版33718.pdf
9页三年级语文阅读高效训练 专题六 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 重点: 写人类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记事文章侧重于写一件具体的事,落脚于事情发生的详细过程,人物不是主要的描写对象;写人文章则着眼于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人物是主要的描写对象,写事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 基础知识 一、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 二、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三、了解选材特点,抓关键词句和情节 热点题型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2.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谈谈对某件事或人物行为的理解和看法 4.找出关键词句,谈谈关键词句的作用 5.评价人物形象 6.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启发? 典例剖析 缴费的老妇人 一天,我到电信大楼营业厅去缴费,队伍排得老长,只有慢慢地等 终于我是第二个了, 站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步履神态上看好像已经年逾六旬 “请问您的号码是多少?”营业员问老妇人老妇人脱口就说出一个号码 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 又问:“是叫李东吗?”老妇人说: “不是的,这是我儿子的名字! ”然后她又说了一个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犹豫。
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问:“是叫李敏吗?”老妇人说: “不是的,这是我女儿的名字! ”营业员说: “对不起,阿姨!你们家的号码到底是什么?”老人歪着头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 就是想不起来 后面有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可能是她觉察到了后面的骚动,便转过身来,半是自言自语半是道歉地对大家说: “没有记住自家的,老了,忘事啦孩子家的倒是记住了,不打磕绊,主要是成天往他们家打,问问孙子外孙 ” 她刚想走,好像又想起了什么: “刚才那两个没缴费吧?”“没缴” “那我给他们缴了吧,省得他们再跑一趟 ”于是老人歉意地一笑,又排在了我前面这次,后面一片寂静 1、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描写,其中年逾六旬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斜的句子属于_______描写 2、 “老妇人脱口而出说出一个号码 ”那是______的号码然后她又说出一个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犹豫” 那是________的号码 “老人歪着头在柜台前想了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 ”老人想不起__的号码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_____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3、 老人第一次缴费时 “后面的人开始不耐烦了, 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这是因为______; 第二次缴费时,“后面一片安静” 是因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外貌 年龄超过 60 岁 语言 规律总结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2.她儿子、女儿、自己家、对比 规律总结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 3.老妇人总是说不上自己家的号码,后面的人又急着缴话费 人们对一个老人的谅解或人们被老人关爱后代的精神感动了 规律总结 对于分析原因的题型, 我们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结合上下文去分析 高效训练 (一)木匠张三 张三是个小木匠儿, 他的本名叫什么我不知道, 人们都这样叫他,我也跟着叫初次见面,我对他就颇有好感——午休时分,别人都横七竖八地躺着休息,只有这小伙子实在,干活不惜力去的次数多了我才发现,重要的技术活儿总是少不了他,装推拉门时一个四十来岁的师傅摆弄了半天装不上,张三一上手,不到半个小时就完事了在这支装修队里,他拿的是小工的钱,干的却是技工加小工的活儿 原来,年仅 19 岁的张三,已经有了四年的“工龄” 15 岁时,父亲让他学裁缝家里老少七口,只靠二亩薄田根本不行可是张三觉得,一个小伙子学裁缝。
浑身的力气使不出,便自己作主干起了木匠他心灵手巧,又肯卖力,技艺日见长进,每月下来,也有千儿八百元的收入寄回家里 半年以后,一天晚上,我正在新居里伏案赶写一篇文章,忽然门铃响了,打开房门,一眼让出是张三 “啊,是你,请进 ”张三依然那么强健,那么充满青春的活力,只不过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我:上身穿一件白色 T 恤衫,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牛仔裤一晃,近二百个日日夜夜如水逝去,这中间张三遭受的坎坷与艰辛,以及获得的成功与喜悦,一切尽在不言中,全部融在了他递给我的名片上那名片的头衔是:华普家居装饰公司施工队长 “张三,不错呀,进步了! ” 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自语道: “进步了吗?”随即又自我否定说: “这不算进步,还是在为人打工 ”我愕然了: “怎么?你也想当老板?”他反问我: “您不是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我还只有当老板的打算,没有当老板的实力,不过,再过几年,资金和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我倒真想回家乡拉起一支装修队,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呢! ” ——好个张三,我真为你高兴! 1.理解和体会带点词的意思,并用这些词再各写一句话 (1)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多 (2)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
2. 作者为什么通过张三之口, 引用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 3.文章中的张三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二)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 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 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装机里, 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奈不紊。
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 到我买的时候, 我趁着没有人, 就问他: 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 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 10 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 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 从 10 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 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 极壮健, 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 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⑦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
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⑧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野趣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选自《少年大世界》有删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A(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B( )→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3.结舍语境, 理解第③段 “他很熟练地算账、 找钱、 舀豆浆有条不紊 ”一句中“熟练”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⑥段划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
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卖豆浆孩子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跟上社会流行的风气 我表姐去我家时穿着一身很新潮的衣服, 可漂亮了 (2) 不好意思 小女孩羞涩地低下了头 2. 因为第一,在于说明胸无大志,不想大有作为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大作为;第二,表明张三不满足现状,不仅只是当个施工队长,而是要当老板;第三,揭示张三内心世界在于不断奋发进取 3.①勤劳能干,不顾惜自己的力量②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③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奋发进取 (二)1.一位十二三岁的男孩,每天坚持在小区门口卖豆浆 2.我以为 父母让孩 子代替几天罢了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3.写孩子对算账、找钱、舀豆浆做得熟知并做来顺手,说明他做这件时间长,突出了孩子的能干 4.外貌、神态,突出小孩的成熟老练、自信坚强形象 5.如:学习孩子那种独立自强的精神,学习他为家长分担生活责任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