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于都历史文化简说.ppt

51页
  • 卖家[上传人]:灿**
  • 文档编号:361023555
  • 上传时间:2023-09-1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20MB
  • / 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于都历史文化简说壹贰叁于都历史沿革于都人文荟萃于都特色民俗目 录于都历史沿革壹1.建县之始于都县原名雩都县,早在新石器就有人类居住,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迄今有2220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于都、赣县、大余)之一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清同治雩都县志记载:“汉高帝六年,颖阴侯灌婴定江南,分淮南置豫章郡属吴,始立县于东溪之阳,以北有雩山,故名雩都,今古田坪即治所也,隶豫章郡雩:形声字从雨,从亏(于y),亏亦声亏”为“圬”省圬”意为“填平地面凹坑”雨”和“亏”联合起来表示“让雨水把干涸的湖泽注满”本义: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雩山,位于岭背镇小岭与阳田村之间据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相传昔人祈雨于此山下,故名雩山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文天祥雩山古庙脱险文天祥雩山古庙脱险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继位,文天祥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统帅各路军马次年,与爱国志士张世杰、陆秀夫等率领宋军浴血奋战,英勇抗击元兵并在于都打了三个大胜仗接着文天祥移师兴国,设立督府,并派赵时赏将军攻打吉赣诸县,杀掉了汀州伪天子黄丛。

      一时军威大振,临川洪袁瑞等地豪杰群起响应,号令通于江淮一带谁知不久后在攻打吉赣的宋军为元军重兵所败一天,文天祥被元兵追击,走到于都北乡的金溪村时,只见后面烟尘滚滚,人喊马叫文天祥于是带领随从绕小路沿金溪河往兴国方向奔跑行至半路,见河边石崖上有一座雩山古庙,翠竹掩映,松柏环抱这时,追兵将至,文天祥见无路可走,忙潜入庙内躲藏说也奇怪,当他们刚进庙门,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接着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辅天盖地降下一场倾盆大雨一时,古庙被淹没在云海雨雾之中,丝毫不露形迹元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淋得是蒙头转向,个个成了落汤鸡,雨海之中,哪里还能寻找宋军的一丝踪影?他们感到又惊奇,又恐惧,生怕中了埋伏,于是草草收兵,气急败坏而归等元兵走远了,转眼又云散雨止,万物像洗过一样清新,松柏修竹显得更加苍翠欲滴,山头上飘着几缕白云,山谷腾起一道五彩缤纷的长虹面对此情此景,文天祥心中大喜,他虔诚地拜了神明,向庙主取过纸笔,欣然题了一副对联:威灵耿耿,风云雷雨齐鸣,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下署:宋进士贞臣晚学文天祥题然后,他谢过庙主,带领随从,披着夕阳的余辉,经珏田、下拔,星夜往兴国方向去了这副对联,在“雩山古庙”悬挂了六百多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被毁1985年,群众捐资修复2.历代沿属(1)五帝之高辛氏帝喾置九州,属扬州2)唐尧,虞舜,属扬州3)夏、商属扬州周武王克商,封仲雍之孙勾章于吴,地属吴4)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互相兼并公元前770504年,属楚国公元前504473年,属吴公元前473335年,属越公元前334年223年,属楚5)秦朝,公元前221207年,分全国36个郡,于都属九江郡6)汉末,楚汉争霸时期,公元前206203年,属楚7)西汉,公元前202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于都属淮南国公元前201年,建县,属豫章郡8)西汉末,王莽新朝(公元823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于都隶属之9)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从豫章郡分出庐陵县为郡,于都隶属庐陵郡10)三国时期,属吴国嘉禾五年(公元236年)从庐陵郡分出南部都尉,于都属之11)西晋立国初期,于都仍属吴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南部都尉改为南康郡,于都属之12)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设置江州都督府,南康郡隶属之13)东晋,于都仍属南康郡,江州都督府公元349年迁址章、贡水之间14)南朝宋时期,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王国。

      迁回)(15)南朝齐时期,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国复称南康郡16)南朝梁时期,于都仍属南康郡552年郡治迁址后,于都专为县17)南朝陈时期,于都仍属南康郡永定二年(558年)县治迁大昌村(今梓山固院)18)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康郡改为虔州,于都属之大业元年(605年),虔州改为南康郡大业九年(613年),县治迁回东溪之南大业十二年(616年),鄱阳林士弘占据虔州称帝,国号楚,于都属之19)唐武德五年(622年),歼林士弘,南康郡改为虔州,于都属之县治再迁大昌村(今梓山固院)20)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10道,于都随虔州属江南道贞观五年(631年),县治所被洪水冲塌,又迁今县城从此县城未在变动开元221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东道,于都随虔州属江南西道21)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朱温开平四年(910年)在虔、韶二州设置百胜军,于都随虔州属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吴主杨渭将刘信攻克虔州,置百胜节度使,以虔南镇为场,于都属之22)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李昪(bian,四声)灭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节度使,于都随虔州属南唐23)北宋,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曹彬攻克江南十九郡,改昭信军为军州。

      于都属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分江南东、西路,于都随虔州属江南西路24)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虔州改称赣州,于都属之25)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克江南,分全国为11个 行中书省,江南西路 改称为江西行中书省,于都随赣州属之十四年(1277年),赣州改为赣州路总管府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赣州路总管府改称为赣州路于都属之26)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赣州路改称赣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江西行中书省改称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于都属之27)清朝,于都属赣州府管辖雍正元年(1723年),增改吉南赣道,于都随赣州府属之28)民国,1912年,废府、州、厅1913年,统一全国县制,地方设省、县两级,于都属之29)1915年,在省、县之间设道,江西全省划成豫章、浔阳、庐陵、赣南四道,于都隶属赣南道1927年,废道存县,县政府直接归省政府领导30)1931年,于都隶属第五行政区1932年,于都隶属第十一行政督查区31)19291934年,于都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1929年4月,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在县城内成立,属中共赣南特委。

      1934年,在于都成立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以及赣南省委32)1935年,复为于都县,属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和第八行政区33)1949年8月13日,于都解放,成立于都县人民政府3.“六县之母”之称何来?自建县至三国吴嘉禾四年(公元235年),于都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今宁都、安远、石城、瑞金、会昌、寻乌六县,故有“六县之母”之称1)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从于都分出东北之地白鹿营设阳都县(宁都)2)南北朝之梁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在于都东南乡设置安远县3)唐朝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分于都象湖镇为瑞金监,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由瑞金监升为瑞金县4)公元953年,宁都分出石城县5)宋代太平天国七年(公元 982年)分于都九州镇地设会昌县6)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从会昌、安远分出寻乌县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地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1)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设南部都尉,治所于都灌婴垒于都)(2)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庐陵南部都尉改称南康郡,郡治设在于都3)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治从于都迁到赣县(今赣州市)。

      4)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又由赣州迁回于都在赣62年)4.郡地中心郡地中心(5)南朝,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王国,治所在于都6)南朝,南齐武帝元年(479年)改南康王国为南康郡,治所在于都7)南朝,萧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南康郡治从于都迁到赣县(今赣州市)思考:于都为什么能成为六县之母?以及郡地中心?1.风水上藏风聚气:盆地,山水组合2.资源丰富:金木水火土俱全境内有丰富的银、钨、锌、铅、煤,石灰岩等3.区域中心,交通便利东邻今福建省的宁化、长汀、武平县,南靠今广东省的平远、兴宁、龙川县,西接今江西省的赣州、信丰、赣县、大余县,北毗今兴国、广昌、南丰、宜黄、乐安、永丰县,故又有“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誉于都人文荟萃贰自隋唐始,全县中进士者38人,中举人者159人;周敦颐、岳飞、文天祥、朱熹、八大山人、王阳明、罗洪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人在此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1.文化名流众多文化名流众多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

      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迁国子监博士,任虔州(今赣州)通判赴任时,途径九江,游庐山,爱其山水之胜,有意定居于此,筑堂于山麓,堂前有溪,源自莲花峰下,与九江之西的湓水汇合,流入长江周敦颐濯缨而乐,以故居濂溪之名而名之嘉祐八年(1063),周敦颐巡视州辖诸县邀同僚余杭钱拓(字建侯),自虔州乘舟溯贡江而上舟行三日,正月初七,船停泊在于都县城的南门码头上于都县令沈希颜和他的挚友于都处士王鸿二人,早已在码头恭迎周、钱二人弃舟登岸,沈、王二人忙上前施礼,双方执手言欢寒暄品茗之中,沈希颜提到离城五里许,有一处风景胜地罗田岩,自南北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平素就钟爱秀美山川的周敦颐,得知有此去处,迫切地希望前往一游他在游后的一首诗中,真实地表达了这种心情这天上午,周、钱、沈、王四人渡过贡江,上了南岸,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径,走向了罗田岩罗田岩四面环山,悬崖屹立,清静幽雅,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山中寺阁傍岩而设,以洞为室,玲珑别致,自成风格他们一行人,来到山腰,展眼望去,但见薄纱般的白云,缠绕山间,流动缥缈;松风阵阵,溪水淙淙,更显得林木幽静,山岩空灵。

      霎时间,只觉得胸臆清净,如涤如洗周敦颐触景生情,诗意盎然,随吟就七绝一首游罗田岩: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此后不久,沈希颜将这首诗亲笔书写,雇请工匠刻在罗田岩的石壁上,成为罗田岩摩崖石刻之始数百年间,文人雅士来此游览,步韵唱和者众多,影响深远同年五月,周敦颐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流转千古的爱莲说梁绍辉先生在周敦颐评传书中云:“爱莲说一文完成后,周敦颐寄给了于都县令沈希颜而郑晓江先生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书中则认为“极有可能是在虔州通判衙署内所作,后带到于都游山时再刻石的沈希颜接到爱莲说,捧读再三,爱不释手,便亲笔书写、全文刻碑,立在罗田岩的善山之上,并有附记如后:春陵周惇实撰,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抟篆额,嘉佑八年五月十五日,江东钱拓上石兹后以碑刻拓本传播出去,流转于世为纪念此事,沈希颜在县署建起一座爱莲亭,从清同治版雩都县志所附的“县署图”,可以看到县署西侧一隅,几竿翠竹掩映下的一座名为“爱莲”的六角亭相传周敦颐在罗田岩手植柏树四株,近千年的风霜雨雪、人世沧桑,至今只存一株高耸入云的古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岳飞(1103年2月15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抗金名将。

      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汤阴)人生于贫困农家,十分勤奋好学19岁时,他投军抗辽,其后因父丧而退军还乡守孝钦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岳飞便再次投军,开展了他抗击金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