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陈氏书院的兴修.pdf
18页从陈氏宗谱看清末广州陈氏书院的兴修黄海妍陈启沅 (1834~1903),广东南海人 1872年,得广州陈淡甫机器店相助,在南海创办广东第一家华侨资本企业——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其后他又在广州增设多间丝厂,使广州成为中国近代缫丝业的中心之一陈澹浦 - 联泰号陈澹浦是南海丹灶镇良登村村尾坊人,自小对机器有兴趣年青时在西樵办机器手工作坊,制作铜钮扣出售,小有名气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他到广州十三行豆栏上街开办“联泰号”机器作坊,除制作钮扣、缝衣针等小五金外,还兼接各式机械维修业务后来他收徒弟帮手,作坊扩大成了小工厂,又因常到外国轮船上修理机械,积累了修理、安装蒸汽机的经验,“联泰号”逐渐在广州地区颇有名气1872年,越南华侨富商陈启沅回国考察后,决定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 “继昌隆”机器缫丝厂陈启沅并非只有钱没技术的人,他办此厂计划以船用蒸汽机为动力,自己设计缫丝机的图纸,特地到广州请“联泰号”承担制作安装业务这是个大工程,幸而此时陈澹浦的第二子陈濂川、第六子陈桃川已是技术好手,父子仨对着图纸研究了 3 天,决定承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改进,中国近代第一批机器缫丝机终于面世1874年,“继昌隆”投产,它生产的丝的质量远胜手工缫丝。
继昌隆”扬了名,“联泰号”之名理应更响陈澹浦的得意徒弟温子绍接下官方交给的仿制快枪任务也就不足为奇了陈澹浦 - 造轮船“江波号”首航1876年, “联泰号”扩大规模,把工厂迁至十八甫桂塘新街, 改名 “陈联泰”机器厂(行内有人称之为“新联泰”) ,主要产品是缫丝机等机械设备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厂不断增多, “新联泰”遂生意兴隆该厂亦兼修轮船设备,故接触外国轮船较多陈家敏锐地感觉到造船是新兴行业,有发展前途,遂派陈濂川的第二子暄业(字子卿,约1860~约1908年)到福建马尾船厂和香港的船坞学习造船技术陈子卿于1882 年学成回厂后,担任造船技师,成立设计部,开始设计轮船该厂不久后设南栈、东栈两个工场南栈为铸造工场,在河南(今海珠区)冼涌;东栈在天字码头附近江边,是装配轮船下水之地经两年努力,第一艘由国内民营工厂生产的蒸汽机拖轮“江波号”下水航行由于该轮船适宜在内河航行,租金又比外国拖轮便宜,故航运业商人乐意租用 “陈联泰”乘机扩展业务,连续造出江汉、江明、江永、江电、江飞、江苏、江利、江天等8艘拖轮,租给航运公司使用此期间,陈桃川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十三行晋源街创办“均和安”机器厂,主要业务是修理蒸汽机等机械。
陈澹浦 - “陈联泰”伤元气幸存“均和安”后来, “陈联泰”机器厂走下坡路原因一说是陈子卿之侄得罪了粤督周馥,一说是陈家打破外国蒸汽机拖轮垄断珠江航运业的局面,引致外国造船商的妒恨,买通粤督周馥对“陈联泰”下毒手1886年粤督张之洞委托“陈联泰”承造天字码头段堤岸马路,质量甚佳,故1903年岑春煊督粤后,又委托他们承造天字码头段至西濠口的堤岸因工程太大等原因,至1906年9月周馥继任粤督时仍未完工周馥便以“偷工减料”为罪名查办陈家,于1906年底(或1907年初)把“陈联泰”查封拍卖,致厂内设备四散陈濂川不服,上京上诉,朝廷派员查核岑春煊于1907年5月复任粤督,周馥离任,陈家冤情大白,官府偿还款项,但陈家已元气大伤,陈子卿不久去世, “陈联泰”也没有复办幸而陈家尚有陈桃川办的“均和安”机器厂,仍在广州机器业中称雄民国初, “均和安”迁址河南大基头附近自晚清至1937年,陈桃川及“均和安”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据说有3000多人,故人称陈桃川为“机器老人” (见右图,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均和安”有一些员工后来自行创业, 如陈拔廷于1911年与陈沛林等合股创办“协同和”机器厂(广州柴油机厂前身),于1915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柴油机,后来曾为广州最大的机器厂。
坐落在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 (1894 年),是清末广东七十二县陈姓族人合资在广州建造的合族祠,素以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保存完好著称,1988年被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这样一座煌煌建筑, 虽然仅有 100余年的历史,其文献记录却罕见传世最近,机缘巧合,笔者得到了一本收藏于广东新会景堂图书馆的《陈氏宗谱》,感谢中山大学历史系鲍炜博士,他在广东新会景堂图书馆收集资料时,发现了这部《陈氏宗谱》,并将其全部复印,惠赠于我当中收录了三篇有关广州陈氏书院的文件抄本,分别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和《陈氏书院记》,为我们了解陈氏书院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现不吝浅陋,以三份文件为依据,结合有关资料,试作初步讨论—第一篇文字是《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其内容如下:敬启者,我太邱太祖德高汉代,荫贻后昆,奕叶蕃昌,散布于粤中者,类成巨族今切水源木本之思,为崇德报功之举,邀集宗族在羊城西关连元大街买得吉地一千井有奇,议建宗祠我粤中各房昆仲,或为值事,或出主陪事,经众议定《章程》,辰下各昆仲极为踊跃,业已交易地价,诹吉兴工,诚恐未及周至,谨修函奉达,敬请家先生大人惠临公所面商一切,并通知尊处亲房,倘欲出主陪享者,祈早日到公所挂号。
诸叨玉成,曷胜铭感从此宗敦族睦,数厥典而无忘倡建陈氏书院公所绅耆值事公启倡建陈氏书院绅耆芳名列昌朝宗询福谦冠朝宝望梦日乔森炽基序琛炬林景鎏伯陶如岳荣辉念荣基桂士作离兰彬序球熙敬植榘庆桂华聚国彬汝畴栋植恕序琳桂籍焕尧宝章而韶嘉谟培桂序叡龙章为焕锦腾桂薰忻虞文蔚兆祥□□文海承果 其政济坤这显然是倡建陈氏书院公所的绅耆值事向各地陈姓宗族发出的信函,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员到省城商讨修建陈氏书院事,目的当然是筹集款项由于以往我们对陈氏书院如何筹建几乎一无所知,故此信对了解陈氏书院的修建有极高的价值由此公启可知,倡建陈氏书院的陈姓“绅耆”, 包括了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的陈伯陶和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等广东著名士绅,他们组成建祠公所,先是“邀集宗族”买得吉地,“议建宗祠”,召集已经参与的各房族众议定了《章程》,再发信至各地,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早日到公所挂号”,并“出主陪享”那么,这一邀集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参与的陈氏书院究竟是什么样的组织呢 ?为什么在资料中提到的是“议建宗祠”,而本身又称为“书院”呢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清代以来在广州城中大量存在的各姓合族祠出现的历史背景。
在清代,广州城中曾存在有大量的以姓氏冠名的书院、书室、试馆、书舍等建筑,如陈氏书院、苏氏武功书院、何氏庐江书院、梁氏试馆、程氏书舍等这些建筑除了陈氏书院还保留完整,在广州市内大马站、小马站和流水井一带还有零星建筑外,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这些书院真的和传统书院那样,具有读书课士、培养人才的功能吗 ?不妨先看一看清代的文献记载据《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记载:“广州自耿尚屠城以后,城中鲜五世萃居者,故无宗祠,有则合族祠耳乾隆间有合族祠之禁,多易其名为书院、 为试馆陈际清 . 白云、粤秀二山:卷九(志祠 9).刻本, 1825(清道光五年) . 又据冼氏《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 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 故祠制也冼宝干修 .曲江侯书院图记 // 岭南冼氏宗谱:卷二 . 刻本,1910(清宣统二年) .原来,这些“姓氏书院”实际上是合族祠,只是由于官府的禁毁,才将其名改称为“书院”陈氏书院也是如此,名为“书院”,实质上是广东陈氏的合族祠二作为全省陈氏的合族祠, 陈氏书院是如何组成, 又如何建造的呢 ? 在陈氏书院后进大厅金柱上悬挂有一副对联,当中有“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字样,落款为“三水西村房聚星堂”。
从中可知,陈氏书院联络了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族人参加,而三水西村房为其中的一房房”主要以村为单位,以村名作为房名建造陈氏书院的资金来源于加入书院的各房族人的题捐,而题捐的形式就是出资购买神主牌位在《陈氏宗谱》中抄录的《陈氏书院章程》陈氏书院章程 // 陈氏宗谱,也是陈氏书院建祠公所寄发给各地陈姓族人的,希望那些有意加入陈氏书院的各地族人了解陈氏书院的章程并遵照执行其中所列规则反映了陈氏书院修建的经过,题捐的办法、题捐的数目与牌位摆放位置的关系等现全文录下以作说明:谨将《议建陈氏书院章程》开列呈电:——议书院必须择地,现请堪舆先生择得吉地,相连数百井,坐在广州城西门外龙津桥之西,共连元大街,与奎光字院、文疆书院相比邻,堪舆先生云,得五星聚奎之象,洵胜地也现在买地定贴内言明,用木石行九五尺量,每井价银一十两,填地至本处宝石路,高一式,如有未填者,计未填处每井扣出银二两,已交地价银一千两正——议董事每名入正座主三代,不用缴银,以得酬劳至董事每名议定先捐银一百两,庶有主位如未交银,仍不与主位其银先支地价及建公所银两清讫,然后抽签分先后收还——议事每名捐银一百两,即须兑交如不能即交,限一月内交清其银,偕同公所各董事交卖地之家聚德堂、仁厚堂,收入,取回收单,即以此地为实处。
至董事额数限至本年六月底止截——议大粤中各房入主陪享正座,每位科银四十两;旁座每位科银二十两;厢房每位科银十两——议太邱书院已建于羊城仙湖街,唯入主每位科银数百两,未免筹款维难今在城外创建新祠,颜曰陈氏书院现议入主银数似易举手,凡我宗亲祈踊跃以免向隅——议入主陪享,须报明某县某乡某图某甲,如簿遗失,可以赴书院声明补还——议公举管账数人,所有数目归其登记及设立簿仔,交管银者照数支给,按月将数目张挂公所内,并督理建造各事宜——议公举督理建造工料数人——议董事者俱帮理数目及帮理建造各事宜——议俟交足地价及建公所银两之后,另公举管银一二人,由其举出殷实银号代为收存银两至于出支,由管账者设立小簿,列明数目,其银交其支发,互相登记——议工竣之日将进支数目刊征信录,并详列某邑某房主位衔名分,送各房查核——议升座之后进支数目备办祭品,分班轮值司理——议递年各房子孙有中举中进士,点词林侍卫及第者,应送花红,客再集议——议逢大科宾兴之年,八月□日,集各房昆仲,肃整衣冠,行团拜礼一次——曰书院宜名实相顾也议落成后,倘有余款,则多置产业,为作育人才经费款每年应备春秋二祭要款外,提出租息若干,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
凡我祠子孙果系聪明敏捷、 材学有成、无力求师者,准入书院课读,由书院酌助膏火另每月设文会一次,酌给奖赏以士气仍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曰合族祠宜和睦宗也 议联宗后,凡属宗亲,遇有以强凌弱,以众欺寡, 或械斗不休, 或缠讼不息, 或意外株连者, 可赴本祠投知,传集众绅调处总期息事为先或理屈恃强,不遵众议者,公同代为伸理,以免寡弱者苦受欺凌——曰题捐宜加踊跃也,如有题捐款项最巨者,首陪享位,其余论捐数之多少,陪位序之高卑——凡缙绅出名在倡建帖内者,例得居正座长生禄位一尊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四月谷旦创建陈氏书院绅董公启《陈氏书院章程》说明了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陈氏书院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作为回报,可以获得正座主位;②各地陈姓族人只要缴纳一定款项,即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氏书院内供奉,牌位摆放位置的优劣与捐款数目的多少挂钩,捐款数目越多,牌位摆放的位置就越好; ③买地建造陈氏书院的款项即来自各地陈姓族人用于购买牌位的捐款,并设专人管理这些款项;④陈氏书院也效法乡间的传统宗祠,举行春秋祭祀仪式,设专人备办祭品,并有颁胙的制度;⑤为了吸引陈姓缙绅名流加入倡建陈氏书院的行列,特别为他们在正座设长生禄位,另外题捐巨款者亦获陪享位,陪享位序之高卑与捐款数目之多少挂钩; ⑥明确陈氏书院就是联合各地陈姓宗人的合族祠组织,其功能是“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
至于要使得“书院名实相顾”,“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也是以有余款,得以多置产业为前提的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当时广州城仙湖街已有陈氏太邱书院,但放入牌位需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