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古代汉语课件16常识(二八).doc
2页二十八)诗律1、诗歌形式的发展,注意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在字句数、押韵、平仄、对仗上的变化:①汉魏六朝: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汉魏六朝文人诗字数上,以五言为主(《古诗十九首》 ) ,也有四言(曹操《步出夏门行》 ) 、七言(曹丕《燕歌行》 ) ,六言极少见;押韵上,格式比较灵活,四、五言为偶句韵,七言为句句韵(即“柏梁体” ,相传汉武帝元丰三年,在柏梁台上与群臣赋七言诗,人各一句,句句用韵,后人模仿其体,称“柏梁体” ) ,可押平声、仄声,可换韵等;对仗上,对句法结构的对仗要求不严,可对可不对,不避同字对等②齐梁:由于四声的发现,沈约、谢朓、王融等人摆脱历来“以乐就诗” (先写歌词再配乐,诗依傍音乐)的传统,独立发挥语言本身的美,首创了讲究平仄的新诗体——因盛行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而称为“永明体” 这种以声律为基本特征的永明体,充分运用汉字声调的抑扬顿挫,将它们有规律地排列,以其参差错落、和谐抑扬,构成诗语言的音乐美它正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先声③唐:诗歌发展到唐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沿用前人“清乐”而创制的诗歌,也就是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 、 “古诗” ;一类是唐代新兴、讲究平仄和对仗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 。
2、近体诗格律分析①句数:近体诗句数固定根据字句数、对仗等识别近体诗小类:一般律诗(8 句) 、律绝(4 句) 、长律/排律(超过 8 句,一般 5 言)②押韵:除有的首句入韵外,一般隔句押韵领会同韵相押主要元音、韵尾相同、押韵严格平声韵、不出韵,识记“平水韵”定义、了解形成过程及大体韵目先秦两汉诗歌韵文:上古 11 类 30 韵部↓魏晋以后,韵书开始出现, 《切韵》标志着韵书的定型, 《广韵》 《集韵》为后续之作;《广韵》 、 《集韵》时代,都有一部《礼部韵略》并行——为应礼部之科举考试之用而收字少的韵书↓《礼部韵略》也包括 206 韵,一些韵目下注明“同用” “独用” ,有人将其中“同用”的韵合并起来,如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王文郁《新刊韵略》 、张天锡草书《韵会》 ,其中刘氏的书流传最广,因他是平水人,所以这部书又叫“平水韵” 平水韵”把 206 韵合并为 106 韵,与《广韵》独用同用例不完全一致,与《集韵》却是一致的它对后代文学语言影响很大,诗人做诗押韵,不是根据《切韵》206 韵,而是根据“平水韵”106 韵;在“平水韵”未来出世以前,诗人们也是按照独用同用例来做诗押韵。
③对仗:了解律诗四联名称、借对和流水对,并能从字数相等、节奏相同(停顿一致) 、词性相当、语义相关等几方面具体分析近体诗对仗地方:一般中间两联(颔颈联)——23;也可以:首联+颔颈联——123、颔颈联+尾联— —234、四联——1234、颈联——3、首联+颈联——13律绝:大多完全不对仗——截首尾 14、前联对后联不对——截颈尾 34、前联不对后联对——截首颔 12、两联都对——截颔颈 23④句法:了解活用、错位、省略、紧缩等四种情况⑤平仄:平,即平声;仄,即不平,指上、去、入三声★以五律为例子分析平仄第一步:首句平仄其中第二字、最末字最为关键,大体根据一二声对平、三四声对仄的规律初步确定首句格式,同时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检验:a、汉语韵律偶音步——两个音节一个音步,也就是说一句之中平仄相间;汉族重偶音,平仄的基本格式只有两个: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律的平仄搭配,方法是在两个基本格式中,在平起的那个格式前、后各加一个平声;在仄起的基本格式的前、后各加一个仄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 ○仄 ○仄b、根据“对”——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的规律,进一步以首联对句的平仄确定首句(即出句)平仄。
↓第二步:整首诗平仄识记“粘” “对” “失粘” “失对”概念及规律,标整首诗平仄首句格式确定后,根据两个音节一个音步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偶句押韵押平声韵、粘对规律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各联之间平仄相粘掌握五律或七律的四种格式,并由此大体标出整首诗的平仄↓第三步:找出拗救a、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识记“拗” “救”等概念及规律,并能具体运用一三五不论,两处必论:“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 5 字必仄——忌三平调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 3 字必平 ——犯孤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救 →第 5 字改仄为平,如苏轼《新城道中》 “溪柳自摇沙水清”句“自”拗“沙”救;二四六分明,两处不明:“仄仄平平平仄仄”中, 拗 5 字当平而仄, 救 6 字改仄为平——本句自救,如陆游《夜泊水村》 “记到江湖泊船处”句“泊”拗“船”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无为在歧路”句“在”拗“歧”救;“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 拗 出句 6 字当平而仄, 救 对句 5 字改仄为平 ——对句相救,如杜牧《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句“十”拗“烟”救,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不”拗“吹”救。
b、找拗救时,避免误将来自入声的阴平、阳平字确定为“─” 根据古今声调对应规律,确定“平” (─) “仄” (∣):阴平平 平阳平 上 上仄 去 去入a、阴平、阳平初步定为平声——入声字也有部分派到阴平、阳平;b、上、去声确定为仄声;c、用方言找出阴平、阳平中的入声字;识记入声字:方言一六七八十、粥出屋汁桌缺戳憋发、竹德执集吉失拾得国泽笔白、铁法迭撇雪、室绿质侧日不特讷策硕若聂列月、古代诗词《江雪》 、谐声偏旁各—洛落阁略络、现代汉语语音如韵母 ue 音节 fā、歌诀胡安顺《古汉语研究》2001/2★七律的平仄:在五律平仄的基础上,前加一个平仄相对的偶音步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