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油桐(麻风树)种植技术教程.pdf
22页麻风树种植技术教程麻风树种植技术教程 一、麻风树的特性一、麻风树的特性 (一)生物学特性 麻风树为喜光阳性植物,根系粗壮发达,具有较强的耐干旱瘠薄能力,枝、干、根近肉质,组织松软,含水分、浆汁多、有毒性而又不易燃烧,抗病虫害原产美洲,现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及干热河谷地区,我国引种有 300 多年的历史野生麻风树分布于两广、琼、云、贵、川等省,以及非洲的莫桑比克、赞比亚等国,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及北澳地区,美国佛罗里达的奥兰多地区、夏威夷群岛地区等均有分布 干热河谷野生状态下的种子, 一般一年一熟, 少有一年两熟, 枝、干具再生能力, 种子发芽率在 90%以上 麻疯树生长迅速, 生命力强,在部份地方可以形成连片的森林群落 (二)生态学特性 由于该树种植可用杆插法繁殖,而且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头年就有收成,产量逐年增加,果实采摘可达 50 年未来全国麻疯树种植面积至少可达 3000 万亩以上,预计可产柴油 580 多万吨(按每亩每年产干果 650 公斤,每公斤果可榨取 0.3 公斤柴油计) ,显示了良好的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它不但人工造林容易,天然更新能力强,还耐火烧,可以在干旱、贫瘠、退化的土壤上生长。
适宜在热带、亚热带以及雨量稀少、 条件恶劣的干热河谷地区种植, 是保水固土、 防沙化、改良土壤的主要选择树种麻疯树具有极强的生育繁殖能力,枝叶浓密,林地郁闭快,落叶易腐不易燃,改良土壤能力强生长在陡坡上的麻疯树林成为良好的生物防火隔离带 (三)开发利用前景 麻风树原为药用栽培植物,近期又发现其种子含油量高,是国际上研究最多的能生产生物柴油的能源植物之一 麻疯树有很高经济价值,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能源树其种仁是传统的肥皂及润滑油原料,并有泻下和催吐作用,油枯可作农药及肥料 麻疯树为多年生耐旱型木本植物,适于在贫瘠和边角地栽种,栽植简单、管理粗放、生长迅速,麻疯树林 3 年可挂果投产、5 年进入盛果期果实采摘期长达 50 年,种仁的含油率为 60~70%,经改性后的麻疯树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 并在闪点、 凝固点、 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颗粒值等关键技术上均优于国内零号柴油,达到欧洲二号排放标准,被称为生物柴油树及最有种植潜力的油料作物品种 目前,野生麻疯树的干果产量为 300~800kg/亩,平均产量约660kg/亩纯麻疯树油可以用于烹调、照明或者发电它的一系列副产品包括用于化妆品的甘油,以及再加工制成的麻疯树种子饼,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其种子油渣、残油渣及树叶可作农药,去毒后也可作为动物饲料富含氮的种子油渣是极好的植物肥料 到 2007 年,印度将生产 150 万吨麻风树种子,榨取 48 万吨麻风树油,在种植环节创造 1.244 亿个人工,在脱粒环节每年创造 3680万个人工,使 55 万个农村家庭脱贫 同石化柴油相比,麻疯树油是一种绿色柴油,它对环境友好(麻疯树油硫含量低, SO2 和硫化物排放量比 0#柴油低 10 倍) , 低温启动性能好(无添加剂冷凝点达-20℃) ,润滑功能强(喷油泵、发动机缸体和连杆的磨损率低,使用寿命长) ,安全性能高(闪点高,不属于危险品,运输、储存方便) ,燃料性能佳(十六烷值高,燃烧性能好于柴油,燃烧残留物呈微酸性,使催化剂和发动机机油的使用寿命加长) ,而且具有可再生性 二、麻风树的栽培与管理二、麻风树的栽培与管理 (一)育苗技术 为了减少种植运输成本,方便苗木的搬运原料种植基地就近建立苗圃进行育苗 1、苗圃地选择: 苗圃地的选择宜在无霜冻、 土壤深厚北风向阳处 要求临近水源,半坡以下地势平缓,土壤肥力较好的生荒地 2、土壤管理: (1)整地:新开辟的苗圃地,要进行深耕,深度要求在 25 厘米以上,两犁两耙。
并清除草根石块,在进行第二遍耙地前施入足量腐熟的有机肥 (2)土壤处理:使用杀菌剂对土壤全面消毒(建议使用天宇公司专用的杀菌王) 为了减少害虫的发生,播种前用杀虫剂对土壤进行灭虫及虫卵同时对土壤酸碱度进行调节 3、苗圃施肥: 苗圃基肥要用有机肥,后期追肥可根据情况补施少量化肥生物有机肥可以直接使用,如果使用堆肥、厩肥、饼肥(农家肥) ,则必须经过混和足量生物菌剂和过磷酸钙腐熟后才能使用 施肥数量为每亩 600-800 公斤生物有机肥为宜,如果是农家肥则需 2000 公斤左右 4、作业方式: 麻疯树一般采用裸根苗造林, 而痳疯树怕涝, 所以应起高畦育苗苗床一般高 20 厘米,宽 150 厘米,苗床间的步道为 30 厘米苗床要南北走向 5、播种育苗: (1)播种期:由于麻疯树惧寒落叶,秋播一定不能超过 9 月中旬,最好在八月底前播种春播则在 3 月以后开始 (2)种子处理:种子经过清洗后用 50 度左右温水浸种,水自然凉后加入杀菌王消毒,持续浸泡 12 个小时后捞起晾干待播 (3)播种量:每亩苗圃播种 40 公斤,出成品苗 4 万株左右 (4)播种方法:为了节省劳动成本建议用撒播先把种子均匀地撒在整好的畦面上,再在种子上面均匀地覆盖 2.5 厘米厚的细土。
最后淋足水 淋水时如果种子被水冲暴露出来要及时用细土覆盖以保证出苗率 6、苗期管理: 除草要在草还小时用人工拔除,如果久旱时还要适当浇水到了出圃前一个月应当控水停肥炼苗 苗木出圃前要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适当追肥 2-4 次,以水释速效化肥为主(尿素+硫酸钾或氮磷钾含量为%15∶15%∶15%的复合肥) ,苗木出圃前一个月左右应停止追肥 病虫害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期间常见的病虫害有象甲、潜叶蛾、红蜘蛛、地老虎以及白粉病、膏桐实生苗猝倒病等 7、苗木出圃: 苗木生长期应不低于 90 天, 待苗木茎杆木质化高度达到 40 厘米方可起苗,起苗的时间与造林季节相配合,最好做到随时起苗随时种植起苗尽量做到少伤主根起苗后进行截杆,留 40 厘米即可(为了方便运输,建议裸根麻绳捆扎包装) (二)种植技术 1、林地选择 (1)热量 痳疯树对低温环境反应敏感, 造林地应当选择年均温不低于17℃的地方, 干热河谷地区, 热量条件相当充足, 但是高山地区土层脊薄,高山上由于冬季的辐射降温快,会使温度比较低,所以建议接近山顶的地方当作低产生态林地来造林,约占 30%的土地半山以下作为标准高产林布置约占所有土地的 70%。
对于低产生态林加大种植密度也能提高一定的产量 (2)土壤 麻疯树不耐涝,不喜粘重土壤,对粘性大土壤要进行改良才适宜种植,比如增施有机肥 (3)坡向 麻疯树属于强阳性植物,阴坡造林要相对种得疏一些 2、林地清理: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杂草灌木较密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清理 3、造林密度: 根据立地条件的优劣,造林用途的差距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相应的造林密度 干热河谷地区 70%的土地适宜作为麻疯树标准高产林进行开发,30%的土地只能作为低产生态林 低产生态林造林 260 株每亩,株距 1.7 米,行距 1.5 米标准高产林地每亩造林 200 株,株距 2.0 米,行距 1.73 米一般需要补植10% 4、整地: 特殊地形要进行恰当的整地,整地后开挖种植穴备种,穴的规格一般为 40×40×40 厘米 5、施肥及回填土: 标准高 4 林每株施用生物有机肥 1 公斤, 低产生态林每株施用生物有机肥 0.5 公斤(如果是当地自己沤制的农家肥每株要放 5 公斤和2.5 公斤) 施肥后回填表土并与基肥拌匀备种 6、种植 在回填好的种植穴上挖穴栽植, 穴的大小和深度应该略大于苗木的根系栽植时苗杆要竖直,根系舒展,深浅适度。
种植方法应遵循“深挖浅种” 、 “三回两踩一提” 栽植面标准是苗木根颈略高于地面选择雨季前进行种植为宜,种植后如 15 天不下雨,必须补淋定根水 (三)抚育技术 1、补植 种植成活后(能否给个适宜时间段)对整个林地进行全面补植 2、巡林 定期派人巡林,防止人畜破坏 3、修剪 当抽出的主枝达到 25 厘米时即可进行二级修剪,修剪保留枝条长度为 20 厘米以后依次进行三、四、五级修剪建议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根据苗木的长势选择最佳的修剪时间和方案 4、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痳疯树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根腐病等 痳疯树的主要虫害有:螨虫、潜叶蛾、白粉蚧(康氏粉蚧)等 麻风树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 一一、白粉病、白粉病 1. 发病症状: 白粉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叶片,严重时可侵染植株的嫩叶、幼芽、嫩梢和花蕾等部位,明显的症状是发病时叶背面或两面出现一层粉状物(见图 1、图 2) 图 1 受害植株 图 2 受害果实 在发病初期,染病部位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粉斑,并略显褪绿或呈畸形在适宜的条件下,粉斑迅速扩大,并连接成片使得叶面布满白色粉状霉。
在发病后期,病叶会出现皱缩不平,并向背卷曲,花期明显缩短或花蕾不能正常展开而严重时,植株矮小,花少而小,叶片萎缩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2. 发病规律:白粉病的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或水珠飞溅传播露地春天温度 20℃左右,白粉病开始生长发育,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对植株进行传播和侵染夏季高温高湿时又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扩大再侵染,分生孢子在叶片萌发,从叶片气孔进入组织内吸取叶片的养分在栽培管理上,施氮肥过多,浇水过多,栽植过密,该病害的发生适宜条件主要是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的环境,氮肥施用过多,缺钙或过干的轻沙土,温度变化剧烈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 预防方法是要有充足的光照,通风,经常施肥,罹病植物喷洒硫酸铜肥皂液或者粗制碳酸钠溶液(4~5g 溶解在 1L 水中)防治对患病植物喷洒混合肥液 4. 防治: (1)清除病菌:发病后及早摘除病梢、病叶,落叶后及时清理园内的腐烂病叶、病枝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减缓病情发展 (2)冬季休眠期喷药:有些白粉病菌(如梨白粉病)可在枝干表面越冬,发芽前喷铲除性药剂(喷洒波美 2~4 度石硫合剂)可杀灭越冬病菌。
(3)生长期药剂防治:从历年发病前 5~7 天开始喷药,可预防白粉病发生防治药剂有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 倍、50%代森铵 800~1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 倍液 (4)加强栽培管理:栽培密度不要过大,保持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如下参考列表: 发生时期 防治时期 供选药剂 药剂名称 使用方法 3~4 月 冬季休眠期 石硫合剂 稀释成波美 2~4 度,即 1 斤石硫合剂对水 4~10 斤喷雾 发病初期 (病害发生期前 5~7天)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1200 倍液喷雾 50%代森铵 800~1000 倍液喷雾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1000 倍液喷雾 二、细菌性角斑病二、细菌性角斑病 1. 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染病斑圆形或多角形,初于叶背现水渍状叶肉稍凹陷斑,后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呈膜状不规则角斑,病斑大小不等,叶面病斑呈灰褐色油渍状,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溢出污白色菌浓;干燥时,病部易干、质脆,呈开裂或穿孔状该菌主要为害叶片薄壁组织, 叶脉不易受害 急性型发病, 出现水渍薄膜状腐烂,病叶呈铁锈色或褐色干枯,后病部破裂、 脱落形成穿孔。
(见图 3) 图 3 受害叶片 2. 发病条件: (1)一般低温、高湿、重茬的温室、大棚发病重 (2)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菌脓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3)发病适宜温度为 18~25℃,相对湿度为 75%以上在降雨多、湿度大、地势低洼、管理不当、连作、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 (4)磷、钾肥不足时发病也重 3. 防治: (1) 浸种消毒 用天宇专用浸种液泡种 24 小时, 捞起晾干待播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下列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