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doc
8页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 《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渔歌子》教学案例【教学构想】(一)文本解读《渔歌子》是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 《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第十二课,这首词传唱悠远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他既是词人,亦是画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他的笔下是诗情画意:雨中青山、空中白鹭、两岸桃花、水中渔舟、青笠绿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画面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二)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2、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3、培养学生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核心价值观目标:体会这首词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美景,感受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体会作者高远淡泊的志趣三)设计思路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
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更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在指导学习这首古词时要弱化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设计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最后出示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这首词,进行比对读,让学生更能走近张志和,读懂《渔歌子》 【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一、读出词中“画”,感悟“悠然自得”的渔翁1、 我们也学过一些古词,你会背诵哪些?生背诵《忆江南》《清平月乐.村居》知道它们的词牌是什么吗?相同的词牌每一句的形式和字数也就一样,词和古诗不一样,句子有长也有短,也叫长短句2、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指导背诵《小儿垂钓》《江雪》师:蓬头稚子的钓钩钓起的是满心的期待与快乐,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是满江的凄清与孤寂,唐朝词人张志和的钓钩钓起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3、读通读顺词(1)词牌“渔歌子”中的“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齐读2)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在读中理解孩子们没见过的“箬笠”“蓑衣”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生:“箬笠”师: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竹帽,斗笠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生:蓑衣课件出示“箬笠”“蓑衣”图片4、抓词“眼”赏析词句 ,感悟诗境1)抓词“眼”,找景物师: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生:不须归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生:不必回去师: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把他迷住了师: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
师:圈了哪些景物?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2)理解词句的意思,用积累的语言描绘画面师: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能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吗?生:高大雄伟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师:我听出来了,你把这句词读懂了但是要注意,南方的山清奇俊秀,用高大不是太合适,明白了?师:谁还能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生: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颜色生: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师:诗情画意师:白鹭呢?什么样的白鹭?生:自由翱翔的白鹭师:让我们看到了白露的动态真棒,你让画面动起来了师:还能加点声音吗?生:欢叫的白鹭生:引吭高歌的白鹭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生犹豫)把你们刚才说的用进去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着生:在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翱翔师:你的描述啊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一生:一行白鹭上青天师:(出示句子)杜甫笔下的白鹭是在什么地方飞?生:青天上师:对,晴朗的天空师:那西塞山前的白鹭又是在什么环境中飞?生:(略有迟疑)在斜风细雨中师:雨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生: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展翅高飞。
师:再加上声音生:在细雨中,西塞山宛如披上了一层薄纱山前,有一群群引吭高歌的白鹭在飞翔师:你的描述让这句诗变成了一幅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你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也把其他的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动作、声音,让这幅画更丰富、更多彩?同位之间交流交流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生: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桃花婀娜多姿……师:别急,重新说生:清澈见底的流水岸边桃花婀娜多姿……师:注意语序,先说花吧,什么样的花?生:婀娜多姿的花师:怎么样?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师:接着说生: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好的,把它连起来说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这就说清楚了还有谁来说?生:火红的桃花映着碧绿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水中,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师:她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词——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出示图画)这是你描绘出来的画面师:还有吗?接着往下说生:思考师:还有什么美的画面?生:在细细的雨中,吹拂的风中,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夫在垂钓,不愿意回家生:一艘小船上,一个渔夫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师:我喜欢你“悠闲自得”这个词,你怎么就从景物中读出了一个悠闲的人呢?生:箬笠、蓑衣这两样事物……师:这两样事物带有渔翁的代表性,你就读出了一个——生:悠闲自得的渔翁。
3)把景物连成一副多彩的画师: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生:在如诗如画的西塞山前,有几只引吭高歌的白鹭正展翅飞翔火红的桃花映着潺潺的流水,,清澈的水中,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渔翁正披着绿色的蓑衣、带着青色的斗笠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乐而忘归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生用四字词语回答师: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谁来读一读生配乐读,齐读二、读出钓中“情”,感悟“淡泊名利”的渔翁1、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生读完后,师(接):归去吧!生:不须归师:张志和,归去吧!生:不——须——归——师:张志和仅仅是因为留恋这里的景色而不愿意归去吗?生:因为这里的鳜鱼很肥美师:呵呵,张志和还没钓到鲜美的鳜鱼舍不得走,是吗?2、领悟“不须归”含着的意思师: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生:我查了资料,张志和是唐朝的大诗人和大词人,自号“烟波钓徒”,他的是多写隐居时的悠闲生活师: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生: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师: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生:齐读四、读出钓之“蕴”,感悟“心志平和”的渔翁师介绍: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3:官场不适合我,我还是做个自由自在的渔翁更好生4:我本无意做高官,奈何官服身上穿,嗨,还是皇上给取的名好,志和志和,心志平和!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
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生齐读师:每一个与翁友梅一个渔翁的经历想一想,今天我们是怎样了解张志和词中的渔翁的?我们用了什么方法?生:先读师:对,读出词的节奏,读出词的韵味还有吗?生:想象师: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生:画师:一幅优美的画卷还有吗?生:理解它的意思师:理解意思,想象画面,还有吗?生:通过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师:真好,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他的心情大家用这种方法你来走进下面几首诗中渔翁的内心世界出示古诗江村即事 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鱼 翁 柳宗元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教学反思:《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教学时,我把“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探究和实施: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