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有关临潼区境内古渠道的调查汇报.docx
3页暑假有关临潼区境内古渠道的调查汇报 怎样做调查和写调查汇报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计划现实状况调查分析小学生安全教育调查汇报有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汇报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农业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在古代农耕社会表现的尤为显著临潼地处自古有“天府”之称的关中平原为周秦汉唐的京邑重地,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怎样孕育出如此繁盛灿烂的的文化的,又怎样养活了京邑的百万之众的这引发了我对故乡古代农业水利的好奇心,故在2021年暑期对临潼境内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就将调查结果按时间前后做以简单叙述 秦郑国渠:此渠由韩国人郑国主持修筑,郑国渠全长300余里,延荆原由三原境东入临潼,绕段原而北至太上皇陵东横绝石川河,并纳其水东出临潼经富平至蒲城南东入洛水今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率并诸侯但因为年代久远,郑国渠早已不见了踪影我们也只能从文件及渭北民间传说中得到有关她的只言片语 汉白渠:汉武帝文鼎元年左内史儿宽,依靠人民力量,在郑国渠上流南岸开凿了六条辅渠名六辅渠前95年赵白公又在郑国渠上穿渠,引泾河之水西起泾阳谷口尾入栎阳(今武屯镇)全长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白渠在临潼境内关键浇灌了渭北的大片土地,白渠分为三支,为北(上)白渠,中白渠,南(下)白渠,上中白渠的浇灌基础上使雨金,栎阳,徐扬,新市,交口,武屯,北屯的土地全部得到了浇灌。
白渠自汉至清使用了1800多年今天的引泾工程大致还是延白渠故道挖凿 汉漕渠:漕渠不但是汉代关中第一大运河,又是一条大的农业浇灌渠始建于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采纳了郑的提议,令齐人水工徐伯,率数万人传漕渠,三年渠成,漕运大为方便,而漕渠旁之农田又得到了浇灌漕渠全长300余里,漕渠西入临潼,经斜口,县城南东北向沿原下经新丰南,零口北穿零河至渭南,但漕渠废弃已久,无从寻求 明清小渠:在渭河北有洪沙渠,中南渠,折波渠,昌连渠,高望渠,偶南渠,清渠,石川河渠,合计八渠现已全部废弃当地老者有些人能隐约记得并说出其流经的区域在我们渭河南岸也有七条渠道分别为,韩峪河渠,经朱家,油王,浇灌三百亩水准河渠,经安赵,西庵,浇灌二百亩温泉渠,经东西两窑,姜寨,浇灌八百余亩阴盘河渠,经房家,浇灌四百亩新丰河渠,经李家,浇灌四百亩戏河渠,经嘴头,陈家,浇灌六千八百余亩零河渠,流经龙家沟,浇灌五百亩渭河南岸诸渠全部是以渭河南岸支流为主干,为南岸人民造福不少,这些渠很多一直沿用到新成立,听当地群众说改革开放后,因为机井的不停增加各渠逐步被废弃,但仍有一小部分河渠沿用至今,为沿岸人民带来福音像现在在新丰镇西二三百米的渠仍为大家浇灌提供水源。
代王镇戏河沟中戏河渠仍为当地的莲菜池提供水源 解放后本县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较快,不仅恢复了就有的水利设施,截至1980年底共修引水工程5处,蓄水工程28处,千亩以上抽水站51处,这些水利工程为临潼增加浇灌面积30余万亩 为何要专访调查古渠道及解放后的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呢?当然基于很多原因,第一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代,大家似乎将农业淡化,水利淡化,很多小型水利工程废弃,农村浇灌多抽取地下水浇灌第二多年来气候改变异常,尤其去冬今春西南大旱,最近又是全国性大规模的洪涝灾难频发使我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主要性,旱则调水浇灌,涝则蓄水防洪水利工程应建立起长久机制,应该千秋伟业去做,应奔着“利于现代,功于千秋万世”这么我们才能更加好的掌控水利,降低灾难,更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给我们有利使我们神州大地复兴腾飞,成为东方之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永放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