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藏本愿经讲记一.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57318709
  • 上传时间:2024-01-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2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藏本愿经讲记 圣一老法师述 序 华藏沙门净空   甲子仲春,余应香江佛子之邀,为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同参研习,以是因缘,得访故人圣公长老於宝莲展读圣师之地藏本愿经讲记,踊跃欢喜,不能自胜;复详披究,见其词坦义明、质直诣实、言近指远,深契当机者也夫佛法宗旨,不外教人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是谓之三宝也而其修学入门,无有不从地藏始也;首求心地建设,明因果、详事理、坚信心、启智慧、光大孝道,止於至善之域,即心地无尽宝藏也发之大宇为慈悲,观音表之;终始不离智慧,文殊表之;充实美满、幸福之人生,普贤大行是也是以四大士总表佛法全体大用,何迷信之有哉!以少宣传,致令世人莫解正真,生种种误会,自失胜利 惜哉!今圣师於劫後,欣逢胜缘,复演之九华,深得意旨,以名号、布施、见闻三品,结归三宝,发明一经真实功德,利济无穷,自非具眼知识,莫能之也读竟如饮廿露、如获至宝,即於讲席,普劝流通,使天下学佛之士,各各了知,正修行路、不堕邪见、不造恶业、心开意解、增长福慧,庶不负佛祖之悲愿,大士之宏誓,暨圣师之婆心苦口也              佛历三○一一年清明前一日华藏沙门净空谨识 叙言   一九七九年,吾回祖国朝山,始登九华,瞻礼地藏菩萨圣迹,缅怀过去,无 限感慨!八○年复来,与群公晤面,交谈甚欢。

      八一年再睹,名山增色,僧尼倍 多,佛事齐备,梵音唱诵,昼夜无间八二年因缘时至,诸山长老、普全和尚、 仁德法师鼓励之下,洽逢中秋佳节,开讲本经又承安上法师,允诺翻译,佛协 会领导同志协参赞助,诸缘成就,在祗园大殿,宣讲地藏本愿经每日上午讲经 ,下午写稿,不期三十五日,案头积稿,大致可观整个教理,包含深浅,初心 学者,亦易研究一方面明白佛教大意,一方面由解生行,离尘脱俗,无忝僧伦 ,置诸座右,不无小补若在家修行,分明因果、酬报亲恩、奉公守法、建立良 好风纪、报效国家,亦甚适宜此次讲经圆满,荷蒙缁素大德,皆大欢喜,圣一 非常感激更有法会同仁,询及缮稿问题,付印流通者,故略叙梗概,以待後缘 云尔                     一九八二年农历九月十九观音圣诞日                   圣一    谨叙於大九华山旃檀林 地藏本愿经讲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此是三题,第一经题、第二人题、第三品题   先讲经题 今日在九华山讲地藏经,缘起三年前一九七九年,我来九华朝山,初与仁德法师、诸山长老见面,又与马书记相识第二年--一九八○再来九华,仁德法师即议拟欲不慧来山讲经,我说祖国大德法师很多,何用後学来献丑,是不敢当。

      一九八一年,复来朝山,此事重提,又加马书记赞请当时不过说说而已,不期今八二年,便成事实佛说万法从缘生,缘会即成,不我欺也所以此次讲经,实感谢仁德法师,及诸山长老为发起人,更感谢马书记,乐助其成尤其是马书记,为国、为民、为教、为九华山贡献甚大今日九华在全国名山中,不亚普陀山,每年都有超过千千万万人来朝圣迹,见闻随喜,皆种善根 今日祖国佛教落实--寺庙重兴、培育僧才、佛法流通南京刻经处,曾印普门品、金刚、法华、地藏等经,印得非常好,是线装的佛法既已流通,人人得以受持、读诵;然而佛经道理很深,一般人不能了解时,须人解释,因此就有讲经法会但是祖国法师甚多,用不著我来讲,该请仁德法师及诸山长老,可是他们很客气;我此次亦不过来祖国参学,向各位大德学习,其中有欠妥之处,还请各位大德指正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过去已有七佛出世:第一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弃佛,第三是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孙佛,第五是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叶佛,第七是释迦牟尼佛;将来还有弥勒佛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每位佛出世,都说法教化一切人;因为人人皆有佛性,从性起修,功圆果满,皆可成佛   但是一般人迷而不悟,佛就对机说法,令其自觉因为人的根机不同,佛说的法就多了。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罗国,十九岁出家,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便成正觉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所说的经中,有一部地藏经何故佛要说「地藏经」呢?因为佛临灭度时,还有许多众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浮沈,佛特意将此等众生,交给地藏菩萨去度,故说此经亦是『托孤付嘱经』此经在天上,佛为报母恩而说,又可以说是『佛门孝经』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多次为救母难,发大誓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以此功德愿力,令多生父母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说是佛门孝经,一点不差地藏菩萨以大神力,时时处处,度化众生,离三途苦,得人天乐;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说此经是『人天因果经』此经佛说已有三名,我不能尽说其义,希望各人自己去研习领悟   平常诸方讲经,多用天台宗五重玄义解释经题,我今亦不能例外五重玄义,玄者微妙难思,义者深有所以五重者: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名』是假名:法本无名,诸佛为法安名假名之下,必有实『体』,行者寻名得体『宗』是宗旨:体非宗不会,得旨会体『用』是功用:无量功用,不离本宗,因用明宗功用现前,力有深浅,则『判』归大小权实『教相』矣是名五重   此地藏经以人、法为『名』。

      以诸法成就为『体』,真如也以愿力度生为『宗』,依理发愿也以断惑证真为『用』,依法修行也以引权入实为『教相』,满众生愿也略标此经五重之义   古德释经题,有七种立名,不离人、法、喻(单三、复三、具足一)以人立题者,如阿弥陀经阿弥陀是梵语,此云『无量光』,即见性悟道之时,其光明无量:阿弥陀又名『无量寿』,吾人得法之时,了诸法本来,不生不灭,常住世间,法寿无疆人即是法,所以以人立经题以喻立题者,如梵网经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每一世界,教法不同,所以菩萨到无量世界,亲近无量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方能成佛,是以喻也是法,因此有的经以喻立题以法立题者,佛将所得之法,为人演说,如般若、涅盘、方等等经,皆是以法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人、法、喻具足的经题不一一解释   此「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题「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菩萨二字,具足应云「菩提萨缍」菩提是佛道,萨缍是众生;菩萨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欲度众生,必须先求菩提,以菩提之法,方能下化众生欲求佛道,必须先度众生,众生度尽,菩提始现。

      所以上求菩提,即下化众生;下化众生,即上求菩提两名一义耳   「地藏」是名,「菩萨」以德立名地者,心地也人心如大地,大地能生万物,人人皆知;心地能生万法,则众不知,必假佛法,发明心地,心地含藏无量清净功德,以此功德自度,自成佛道;以此功德度他,令他成佛道何以故?此无漏功德,无自性故所以能自度、度人,皆成佛道佛法是平等的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名之为仁』也是这个道理   地藏菩萨明白这个道理,就依理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发先度人成佛之愿,所以名为大愿又是本昔所发之愿,故名「本愿」--其本愿在本经中,有四处说明一切菩萨,皆有本愿:例如文殊发愿,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发菩提心,此是文殊本昔之愿;普贤发愿,令一切菩萨修万行、趋万德,此是普贤菩萨本昔之愿;观音菩萨寻声救苦,现身说法,此是观音菩萨本愿不但菩萨有本昔之愿,即释迦如来在法华经中,亦显露其本昔之愿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又云:『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本愿二字,的确是诸佛菩萨,在本昔发心时,所发之愿也   地藏菩萨昔日所发之愿,从愿起行,由行得力;得神力时,就能度一切众生--已成佛、当成佛、未成佛。

      则地藏之愿,真实不虚,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得大神力时,就能将一身分为无量身,一一身度百千万亿人,所谓「化现金容处处分」佛灭度一千五百年,菩萨降迹新罗国王家,姓金,号乔觉在我国唐朝高宗永徽四年,金乔觉廿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唐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计九十九岁时有阁老闵公,每斋百僧,必应一位,请洞僧足数洞僧乞一袈裟地,公许之;其衣遍覆九华,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离尘脱白,反而礼其子为师,故菩萨像,左道明,右闵公菩萨端坐九华七十五载,深入禅定禅定是神力之根本,大士独居修禅时,九华山志曾有大士送童子 下山诗一首:『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於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摆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九华昔叫九子山,因李白赠青阳韦仲堪诗而得名诗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经」是通题,通一切经故经之一字,在中国解释,有训常,三世不易故;训法,十方同尊故;训贯,贯串一切法故;训摄,摄化所度机故  又依我国圣贤之典曰「经」,因此佛经也名经;多加一契字,谓如来所说之法,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如来说法,应机设教,不深不浅,故能契理,又能契机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据此文,则如来能将不可思议之妙法,以方便智而演说之故能契理,又契机   印度「经」之一字,梵语修多罗,含五义不翻一、涌泉,义味无尽故凡诵经者,至心诵一次,可能领会一义;无量次,则解无量义矣二、出生,能生妙善故凡诵经者,不久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成智、罪灭福生,成就种种善法三、绳墨,楷定邪正故修行邪正,以经语为准则金刚经云『有四相,即非菩萨;无四相,乃名菩萨』四、显示,能示正理故诵经相应,因地一声,便得法悟道如六祖闻金刚经,大彻大悟五、结蔓,贯串诸法,庄严法身故     次释人题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是人题   经是西国文,须人翻译最初翻译是汉朝竺兰、摩腾二位高僧,翻四十二章经其次,鸠摩罗什翻金刚、法华、维摩等经迄唐朝,「实叉难陀」翻八十华严,及此部地藏经「实叉难陀」是我国唐朝时,于阗国人于阗是北印度国,此云地乳因国王无子,祷毗沙门像,剖额得婴儿;因不饮人乳,神像前,地隆起如乳状,神童饮吮,长大为王,故以此立国名   「三藏」是经、律、论「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圣之良药所以佛弟子,先持戒,令身口清净;次修定,而动惑;後修慧,而拔惑断惑证真,则入圣域矣   所以出家人必通三藏,以三藏之法为自师,亦为人师,名三藏法师而号「沙门」者,乃实叉自谦沙门是梵语,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云「息心」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实叉难陀」是译者之名,此云学喜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尊者勤学三藏,法喜现前,故名学喜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这是品题   地藏经三卷,十三品大意如下:第一天宫神通品,与第二分身集会品,此二品明地藏乃能化之主大士分身无量,深入泥犁,以孝行化,令出三途,生人天之幽冥教主也第三众生业缘品、第四众生业感品、第五地狱名号品,此三品明地藏所化之机--即不孝双亲、不敬三宝、造业受苦者第六如来赞叹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八阎罗王赞叹品,此三品明度生之缘--即烧香、诵经、造幡、造像,种种善缘也第九称佛名品、第十校量功德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此五品明成佛之因--即令人至诚念佛、布施财法、度尽众生之菩提正因也若明乎此则全经大旨洞然。

        「忉利」是六欲第二重天,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缍各有八天,中央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