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中西管窥.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c**
  • 文档编号:289789282
  • 上传时间:2022-05-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48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中西管窥 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中西管窥:从约翰·弥尔顿到梁启超 朱清河 时潇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任何新闻思想与新闻传播观念的形成、生存与进展均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表征,反映与解决的都是教养自身的特殊文化境遇的现实吁求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几乎使中西在每一个新闻传播理念与新闻表现手法都打上了各自文化的“胎记”,在最具文化意蕴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上尤其表现如此当活跃于17世纪的英国人约翰·弥尔顿伴随资本主义革命的高歌猛进,大声布道他的 “最富盛名的对新闻出版自由的宏伟请愿” 的《论出版自由》时,大洋对岸的中土却还浸淫在“吾皇万岁”的钟鸣鼎沸之中,此时邸报奉行的中国当然不成能酿造出“出版自由”的琼浆然,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二个半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思潮的历史火种燎原神州大地之时,深受西方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潮感染的中国“言论界骄子”梁启超们,便开头了对“言论自由”观念的大胆拥抱,并此后揭开了“新闻自由”征程的中国式探索的历史大幕 约翰·弥尔顿生活在17世纪,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者、政论家,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其出版自由的光芒思想受到世人的广泛认知和推崇。

      西方有新闻学者盛赞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关于出版自由的梦想的最全面的论述”梁启超,生活于清末民初,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家、思想家、学者,近代出名资产阶级报人,被誉为是继王韬后我国又一报刊自由主义大师此二人虽生活年头不同,但生活背景同处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二人同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又因两国文化传统不同,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展道路不同,二人的自由观也多有不同因此,从文化角度照应二人中西新闻自由理念的差异及其根源,对熟悉和领会当下中西新闻传播实践与报道观念的“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无疑具有确定的启示意味与现实意义 一、 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形成历程差异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生活的年头正是英国引领欧洲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展过程中,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以及当时倾向天主教的国教势力的日益反动,使出世丰饶清教徒家庭的弥尔顿逐步成长为一个封建专制势力的坚强反对者,因而他的一切言行都旗帜鲜明地说明自己深切痛恨封建专制、反对保皇派,坚持共和体制,看法人民自由的态度弥尔顿政治生涯20年,从一开头便在《反对教会管理的主教制》等文章中要求按民主原那么改革国教。

      他拥护共和制,以天赋权利说阐述主权在民的思想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对等的,只是由于人类不能将无耻的情欲附属理智,才脱离了自然状态而成立政府,以保障社会的平静执政者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审判、废黜或处死暴君,更换和处治污吏1644年,他因出版书籍引起国会愤怒,便在采纳国会出版委员会质问时,做了出名的发言,即《论出版自由》,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并在不征求书刊检查机构同意的处境下,私自印刷这篇演讲稿此后,其论战更为 强烈,通过两篇文章《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和《偶像破坏者》指出君主权利来自人民,并消释人们对于弑君的惧怕,后又撰写《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来驳斥保皇派,直至结果一篇政论《建立自由共和政体之简易方式》米尔顿竭力抨击英国国教的主教制,认为主教是迷信和偏见的传播者,阻碍科学和教导的进展他强烈保卫资产阶级的言论出版自由,反对国家建立检查制度,反对国家干扰人民的宗教信仰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5年),米尔顿受到王党的迫害,于是献身创作,写出《失乐园》、《得乐园》和《萨姆森力士》三部杰作这些诗篇弥漫昂扬的革命斗志,对反动势力举行大胆不屈的抵挡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其三篇史诗的主要内容仍是表现其对君主政体和压迫的生气,看法英国人民寻求解放。

      虽然能系统表达弥尔顿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文章只有《论出版自由》,但弥尔顿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共和,反对封建专制,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英国人民获得一切自由,当然也包括新闻出版言论的自由他也屡屡在其它文章中呼叫自由 相比之下,梁启超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就一向处于变化和反复之中,有时激进、进步,有时消极、倒退在《时务报》时期,梁启超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梦想借办报以“去塞求通”,鼓吹维新变法,并且力图从封建社会进展之中找出为报馆正名的依据,但同时又提出了报馆的几条弊病,不梦想言论过于自由,还要受确定的言禁限制《清议报》早期,梁启超的思想逐步接近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有着猛烈的反清思想,言论激进,但其反清的主要根源是不满慈禧的统治,而不是看到封建专制的本质;后又因清政府预备立宪而鼓吹立宪,反而保皇,与革命派论战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才逐步接纳共和政体《新民丛报》时,梁启超又先拥袁、支持袁,甚至还为袁对于言论界出谋划策直到袁世凯复辟,又开头反袁、讨袁可以说,梁启超片面反对封建专制与政府对言论的钳制,又片面敌视革命派,也反对完全的言论自由,其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一向处于左右摇摆之中梁启超指出“奴隶意识是自由的最大敌人”,但没有意识到“这一权利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又抉择于专制制度的消亡”。

      而且,从实践上说,他自己也并未能完全消释自身上的奴隶意识,又怎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2] [1] 二、 言论、出版自由主体定位差异 弥尔顿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重在强调个人,以个体为单位他在《论出版自由》中写道“我们所梦想的只是开明地听取人民的怨诉,并作深入的考虑和急速的改革,这样便达成了贤哲们所希求的人权自由的最大限度”在弥尔顿看来,出版言论自由是一种人权,支持提倡出版自由是崇尚希腊古老典雅的人文主义文化的标志,取消言禁是一种理智、一种美德而剥夺人们的这种人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既不合理,更不合法假设我们想要通过管制印刷事业来移风易俗,那我们就务必同样管制快人情意的消遣活动”弥尔顿认为,人们的言论自由这种人权不能被任何人进犯,不能被法律剥夺,只能被法律养护他梦想有才能的人都获得个体上对自由的最大得志,这是对个体生命的敬仰与崇敬 梁启超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重在强调报馆以集体为单位,同时也供认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和保障,并将报馆的地位提升至与政府平起平坐,而非隶属的关系 [4] [3] “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龚行监视政府之天职者也??吾将为政府之参谋焉,吾将为政府之拾遗补阙焉??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对等地位者也。

      不宁唯是,政府受国民之嘱托,是国民之雇佣也,而报馆那么代表国民发公意以为公言者也故报馆之视政府,当如父兄之视子弟”,只怅然,在我国封建主义统治或遗留,帝国主义压迫下,这种愿望很难实现与弥尔顿认为自由之权不成被进犯剥夺不同的是,梁启超认为自由权利虽不能被他人或政府进犯,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自己放弃,放弃那么宛如民贼,“然那么民之无权,国之无权,其罪皆在国民之放弃耳,于民贼何尤?于虎狼何尤?今之怨民贼而怒虎狼者,盍亦一旦自悟自悔而自扩张其固有之权,不受人以可侵之隙乎?不然,日日瞋目切齿怒发胡为者?”自由之权之无存,是放弃在先,然后才有进犯与剥夺梁启超这种观点虽有失公允,但起到了鼓舞世人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作用由于梁启超的自由加上了集体与责任的前置定语,片面强调自由的权利主体是报馆而疏忽了自然人个体的存在,他并不追求个体的自由,反而更加抑制了这种自由,这样就极易“以责任扼杀了自由,不知不觉走向了新闻自由的对立面” [10] [6] [5] 三、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重点支撑论据差异 弥尔顿更多地从天性角度与人文主义角度启程,认为假设撤销《出版管制法》,那“将更符合于真理、学术和祖国的利益”。

      管制法令在出版界就像一个刽子手,在举行一场大屠杀,不仅杀死了普遍的生命,而是杀死了理智,其“主要作用便只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了”弥尔顿举出大量事例来证明历史上不实行言禁的国家的文化是昌盛的、进步的,而有严格言论限制的国家的文化那么是封闭的、止步不前的然后他又驳倒出版管制的无理性与非法性,提出法律并不能起到禁言的作用,但人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理智判断书的好坏,禁恶书同时也消逝了对善的熟悉,因而要提倡兼容并包的读书方法,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来公布这样一项出版管制法接下来,弥尔顿又说“假设我们想要通过管制印刷事业来移风易俗,那么我们就务必同样管制快人情意的消遣活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进而说明言禁政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再加之许可制检查员的品质,因而管制法令“首先对于学术和学者是一个最大的打击和欺凌”,“对于健在的明达之士说来是一个莫大的欺凌,对于已故的贤者流传后世的著作也是一个莫大的损害,对整个的国家都是一种污蔑和损害”,“对我们的神职人员也是一件不光辉的事情”弥尔顿不断强调出版许可制“阻挠了最有价值的商品——真理的输入” [8] 、 ,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而是有特别明显的缺陷 弥尔顿要求废除出版许可制,使人们能自由地发表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观法,让 真理在公开而自由的竞争中战胜谬误。

      弥尔顿所梦想的自由、所要求的自由是最大限度的自由,是几乎完全的自由弥尔顿的十足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受西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影响甚为深厚,自然法学派看法天赋人权,自然法“赋予人类一系列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权利,即生存权、自由权、对等权??”且“人的本性应当得到合理进展”他不断地从法学、伦理学、哲学、甚至宗教学中来探索自己观点的理论支撑目的 与弥尔顿相反的是,梁启超那么更梦想有限制的自由,他不梦想言论出版自由太开放, [10] [9] ,以期自己的观点更接近民众及国 会议员的日常生活与宗教信仰,从而能为大多数人所采纳和认可,达成最终废除出版管制的 只要进一小步即可他先是指出报馆有“无补时艰,徒伤风化”、“荧惑听闻,贻误大局”、“毁誉凭其恩怨”、“义无足取,言之无文”、“歌诗不类” [11] 等五种弊病以自贬,期望通过 降低身份来获取清政府对报馆的支持,实际上那么向清廷示意自己会把言论自由限制在不扰乱“社会稳定”的范围之内由于我国近代社会所处的形势和状况,我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的延续,梁启超更多地从政治角度与社会责任使命上来阐述自己的自由主义新闻观。

      与弥尔顿宣扬的个人追求言论自由和追求真理不同,梁启超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报业界上他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那么报馆之为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他还看法国家应批准多设报馆,不仅各行各业要有行业报,“有一学即有一报”;而且为防止“文义太赜,不能尽人而解”,还应办妇女报、孩孺报;至于出报时间,那么从季报、月报到日报、半日报不等若国家“准此行之,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以渐备矣” “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视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由于对“报馆有益于国事””之功用的情有独钟,梁氏这种“监视政府、向导民众”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自然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学识分子“士志于道”的精英情怀,有意无意地最终就会走向其政治宣传作用的倡导与放大鲜明他的这种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是建立在传统中国化的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解读的根基之上的,政治论、工具论色调浓重,追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对比弥尔顿学理化、理论化风格不同的是,梁启超更偏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合法性。

      [13][12] 四、 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