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君子的三种特征.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24448426
  • 上传时间:2022-09-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君子的三种特性 君子的三种特性 君子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儒学概念《论语》中这个概念浮现了一百多次,对君子的风范和特性有过多种阐释描述不少圣贤大儒谈到君子的三种特性君子有哪三种特性或者说品格和风范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本文从儒家典型中选出“君子三X”的句型简介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篇第三十章)君子之道三,也就是三达德《中庸》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者不忧,主线因素是知命孔子说:“乐天知命,故无忧《系辞》)天命之性即天性,本具常乐我净四德尽心知性知天,自然无忧无虑而乐在其中仁德至大,涵盖智勇,仁者必有智勇二)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八章) 道体流行,是谓天命,人之良知,作为本性,即天之所命,天命之性《为政篇》说“五十而知天命”,《尧曰篇》说:“不知命无觉得君子”畏天命与知天命相辅相成,知天命必然畏天命,畏天命自然知天命大人是圣人有位者,是良知政治的实践者《易经》中合而言之,圣人与大人无异;分言则作易为圣,实践易德为大人孔子将“三畏”视为君子美德,并将之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分界线。

      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篇第七章)未定,未成熟,未宁定警戒色欲、斗争欲和物欲是一辈子的事,只但是轻年、壮年和老年,侧重点有所不同好色好斗好得,都是习性的作用,是人之毕生最容易犯的三种毛病,《淮南子诠言篇》说:“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好利就是贪得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君子可以在这三件事上自警自戒戒色戒斗戒得,既是养身,也是修德君子有志气,可以控制和导良血气东海也有君子三戒:戒妄言、妄动和妄想 (四)君子三知孔子曰:“不知命,无觉得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这可以说是君子三知知言,是对的理解她人话语和思想的能力,这是基本的知人之明;知礼,懂得礼的形式和精神,方能立足社会和安身立命知命是上知天命,上达天道一切下学,学而时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上达,知命者自然知言知礼,并且一切无惑五)君子三恕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荀子法行篇》)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推己及人之心:有了君主不能侍奉,有了臣子却要指使她们,这不符合恕道;有了父母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有了子女却规定她们孝顺,这不符合恕道;有了哥哥不能敬重,有了弟弟却规定她们听话,这不符合恕道。

      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推已及人之心,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六)君子三思孔子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荀子法行篇》)君子有三种考虑,不可以不考虑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干;老了不教人,死后就没有人怀念;富有时不施舍,贫穷了就没有人相助因此君子小时候考虑到长大后来的事,就会学习;老了考虑到死后的景况,就会从事教育;富有时考虑到贫穷的处境,就会施舍七)君子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端,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记得当年读到孟子“君子有三乐”那段话,觉得孟子有些傻乎乎父母打骂,兄弟争斗,好苦也;为人师表,好烦也;仰首看天低头看地,有啥好愧怍又有啥子可乐的?后来又觉得孟子太容易满足了,快乐的原则太低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越来越感觉孟子的英明伟大生平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乐,求之不得 儒家三乐的内容,因人而异,随文而异《韩诗外传》记载曾子说:“君子有三乐,钟罄琴瑟不在其中”曾子的三乐是:“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

      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三乐,也指三种爱好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篇第五章) 君子三忧孔子说:“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韩诗外传第十八章》) 《礼记·杂记》说:“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与《韩诗外传》卷七还记载了孔子说的“明王三惧”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韩诗外传》卷七)明王,君子而得王位者九)君子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三省,是儒家的三大自我道德规定一为人谋事要忠心,忠是尽心竭诚和立心中正之意;二要对朋友有诚信诚信,一方面是不欺于己,言行一致,同发自心,同归于仁;三要践行儒家经传儒家最忌道德空谈,强调践履功夫儒家最重自省这个“省”兼内外而言,要内不欺心,心无私隐;外不谬事,言有准实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云(《孟子·离娄篇上》)这都是自省的体现。

      孟子有“三反”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反思亦反省义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篇》)俨然,矜持庄严貌厉,严正温,和润《诗经·卫风·淇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的最大特性是温润,因此说君子如玉《集注》说:“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厉者,辞之确 一般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君子兼备,并行不悖,所觉得贵君子不同的态度体现,都本之于道德别说三变,百变不离其宗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篇》)人与人交往,先见容貌,次观颜色,再交言语,儒家对这三方面均有一定的礼仪规定《礼记表记篇》说:“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三不失”值得深长思动容貌则不失足,正颜色则不失色,出辞气则不失口失口即失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是失言;非礼之言,无理之语,没有根据的虚话,没故意义的闲话,不能实践的空话,说出来,都是失言。

      失言多了,言局限性信,就难以取信于人,难以获得信任和尊重 (十二)君子三修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经系辞下》) 这里的君子指有位者君子若不能修此三者,民众就不支持不响应立足未稳,自身安全尚无保障,贸然行动,难以得到民众支持;心气未安静,自己都没有把握,贸然发言,难以得到民众响应;与民众还没有交往,没有建立基本信任,贸然号召,难以得到民众拥护得不到民众支持拥护,难免发生危险受到伤害 (十三)君子三避孔子曰:“不戒责成,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诛,贼也君子为政,避此三者《韩诗外传》) 不戒责成,不事先告诫却忽然规定成功;慢令致期,命令迟晚不加监督,却限期完毕;事先不教化,犯了错就杀《论语》有类似记载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十四)君子三言曾子说:“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她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曾子·子思子》)君子有三句话可以贯穿起来佩戴在身上:第一句话是不要对内疏远而对外亲近;第二句话是不要自身不善而抱怨她人,第三句话是不要等到祸害到了而后呼天。

      曾子又说:“吾闻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夫子之能劳也,夫子之不争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学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说苑·杂言》)(十五)君子三立三立,又称为三不朽,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另一方面有立功,另一方面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立都是自立立人、成己成人的方式,圣贤君子必有所立,有条件则立德立功,无条件则立言立言的功德也很大,前提是言论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如理、对的无误君子无妄言无戏言一切不合事实不合正理的思想言论都是妄言戏论,轻则有罪过,重则是罪恶,世法或不惩罚,恶果仍须自尝十六)君子三存“传曰:衣服容貌者,因此说目也;应对言语者,因此说耳也;好恶去就者,因此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目悦矣;言语逊,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则民之心悦矣三者存乎身,虽不在位,谓之素行《韩诗外传》)(十七)君子三惜夏寅说:“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可惜,此日闲过可惜,此身一败可惜《明史》)(十八)君子三不 虚誉,指不真实的名誉;妄福,指非分之福或不合法的享有;死义,为正义、道义而死。

      这三者分别事关精神价值、肉身享乐和道义责任 (十九)君子三不忘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经系辞下》)今有倾危,是由于往昔安乐于位,没有畏慎;今日灭亡,是由于往昔保有其存,没有忧惧;今有祸乱,是由于往昔有其治理,没有忧虑因此君子今虽平安,不忘倾危之事;今虽国存,不忘灭亡之事;今虽政治,不忘祸乱之事二十)君子三不失孔子说:“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礼记表记篇》) 孔子说:“君子在人前要举止得体,仪表庄严,言语谨慎因此君子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发言足以使人信服《尚书·甫刑》说:外表恭敬,内心戒惧,不要让人在自己身上找到毛病而评头品足二一)君子三不苟荀子说:“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荀子不苟篇》,《韩诗外传》同)君子在行为、言论时和看待名声都要有谨慎的态度,不可随便苟且当,意谓恰当,合法,合乎礼义荀子接着举了三个例阐明:申徒狄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为之难者;惠施、邓析辩说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言说之难持者;盗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之,就是由于她们的言行所得的名声都不合礼义。

      二二)君子三不敢曾子说:“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孔子家语》中孔子有类似的话:“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孔子家语·六本》) 有三鉴《申鉴》说:“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群书治要》卷四十六)君子用三种事物来自我明鉴:明鉴于前事,明鉴于她人,明鉴于铜镜此前事为明鉴,吸取教训;以她人为明鉴,求得贤德;以铜镜为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