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风险及对策研究.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7870558
  • 上传时间:2021-12-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3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风险及对策研究 胡丽珠 赵洪进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金融服务成本高、效率低、门槛高等问题,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介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优势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更加健康地发展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风险;对策:F832 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2020)31-0057-02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概况1.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数字普惠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6年,普惠金融的理念被引入进我国并在各个实践领域开始快速发展和推广,从此普惠金融成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2016年,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G20)的主席国,参与并制定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鼓励世界各国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普惠金融是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它运用数字技术,以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方式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了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

      目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主要包括移动支付、转账、网上借贷等这一阶段主要依赖于各银行的支付系统,所以普惠金融的覆盖面仍然有限第二阶段为技术下的金融服务创新,它主要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进行更大范围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创新,以尽可能地服务更为广泛的人群,来达到金融普惠的目的2.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优势第一,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数字普惠金融主要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来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近年来,人们只要通过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就可以实现转账、收款等基础业务,即使在偏远地区的人们,只要有移动互联网的覆盖便可享受金融服务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开始减少对现金支付的依赖,从而会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第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传统金融机构一般需要建立营业网点并配备柜员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成本及人工费用等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减少了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设置,同时使得已有网点逐渐向轻型化转型,有效降低了网点建设成本3.数字普惠金融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速度处于前列,具体而言是在移动支付、网络借贷和数字保险等方面的业务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一,移动支付所谓移动支付是一种独立于银行机构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它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其方便快捷性也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好的用户体验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120.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04.7%同时,线下扫码支付也快速发展,线下扫码支付的交易规模在2017年超过6.35万亿元,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重要增长点第二,网络借贷网络借贷主要有门槛低、收益高、方便快捷等特点,从而满足我国大部分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他们主要是通过P2P、网上银行等途径进行贷款,其中P2P取得了极大地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网络借贷用户数量达1.6亿人,同年P2P交易规模达14 955.1亿元第三,数字保险所谓数字保险,是指在传统保险业务的设计和销售环节中加入互联网技术,从而体现其普惠性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数字保险金额一直在不断扩大,数字保险对于传统保险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利用大数據技术,凭借线上运营的新模式,可以发现很多新的发展机会二、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国在G20峰会上作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席国,近几年,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目前,数字普惠金融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其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它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1.客户信息安全与泄露问题1996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提出信息技术安全评价的通用标准(CC),该标准定义了评价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安全性的基本准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搭上了互联网这趟快车,不断出现了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并形成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要是对大量用户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所生成的海量数据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可以说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拥有了财富,客户个人信息的利益价值就越明显2.金融风险不断升级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销售、P2P借贷、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兴产业在增加传统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系统性风险一些非法金融活动利用网络平台,打着“金融创新”等旗号,以高收益为诱饵,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匮乏和网络监管不完善等漏洞,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等活动例如2015年出现的“e租宝案”,通过虚构项目并包装在网络平台发布,向大量的互联网平台用户进行非法集资,累计非法集资总额超500亿元。

      这会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对社会公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征信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征信体制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基础金融数据为主导、市场征信系统为辅这种征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征信成本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将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税务系统等政府部门的征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获得更全面的征信信息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会对许多P2P平台和互联网理财平台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使其无法获得有效整合的客户信息甚至不得查询4.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政策在相对宽松友好的监管环境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也给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了许多的挑战和风险在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中,我国运用的分业监管体制并不太适合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混合经营模式从而使得许多从业者处于法律和监管的灰色地带,造成无证执业的现象,加大了行业监管的难度三、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探讨1.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目前我国正处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初期阶段许多用户对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并不熟悉,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以及低收入人群,因此加强这些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力普及金融知识,提升这些用户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比如,可以在电视上投放一些公益广告,播放一些金融欺诈的案例等其次,高校和金融机构也应该组织相关的金融知识与风险讲座,提高学生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知最后,金融机构也应在其公众号和官网上告知客户“风险与收益同时存在”,使客户充分认识到数字普惠金融在给自己带来服务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2.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征信机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的征信机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首先,完善征信体制中的数据标准,实现信息共享我国金融机构的征信机制,还没有对信息采集和发布实行统一标准,仍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基础,因此,政府和相关的金融机构要对公安机关、税务机关以及人民法院等单位的征信信息进行整合,降低以往对征信信息获取的难度以及征信成本其次,建立征信行业协会,管理征信体系,丰富征信产品征信行业协会要根据不同征信平台中的信息共享情况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不同的信用评级和黑名单,以此来规范征信服务并解决征信纠纷3.实施更加全面的监管政策监管政策的不完善,将会使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管政策,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完善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金融资本的流动、市场行为准则以及消费保护等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在全国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标准比如,政府应明确非法集资与合法集资的法律边界,针对非法集资情况,建立明确的法律规范,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第二,不断完善预警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还能完善对其的監督管理参考文献:[1] 焦瑾璞,孙天琦,黄亭亭,汪天都.数字货币与普惠金融发展:理论框架、国际实践与监管体系[J].金融监管研究,2015,(7):19-35.[2] 黄益平.数字普惠金融的机会与风险[J].新金融,2017,(8):4-7.[3] 邱兆祥,向晓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1):19-35.[4] 万雅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8,(18).[5] 吴善东.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问题、监管挑战及发展建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66-69.[6] Evans D.,A.Pirchio.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Why Mobile Money Schemes Ignite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Flounder in Most[Z].Soa-se-Sandor Institute for 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Paper,2015:723.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