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docx
11页闽南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李素珍 庄苗茵摘要: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为例,基于闽南文化视角下,依据以人为本、生态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等景观构建原则,对校园的教学区景观、宿舍区景观、水体景观和植物景观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构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关键词:闽南文化;校园景观;生态性:TU986:A :16749944(2016)070048041 引言校园孕育着祖国的未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而校园景观则是承载着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逐渐得到关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沉淀了闽南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经验等,基于此,本文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富含闽南文化的校园景观2 研究区概况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厦门市集美区,一个有东方夏威夷、海上花园、鹭岛、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城市,是中国第一批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五个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该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多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景秀丽,自然资源独特。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总规划用地132 hm2,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左右,以“生态型、景观型现代化高等学校校园”为设计主旨,该校区南部紧邻杏林湾水库,北部山林植被资源丰富,同时紧扣亚热带滨海城市的地域性,形成水陆双环抱的三大使用功能分区:学校南部沿集美大道一边设置的教学区,学校中部是实现服务与居住功能的生活区,学校北面由户外活动及球类场所为主构成的运动区,运动区与居住生活区形成双环抱结构3 闽南文化概述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狭义的闽南文化指生活在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地区的人民通过历史的传承以及社会的变更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地域性文化,其载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3.1 闽南建筑闽南建筑的表现形式多样,但闽南建筑在该地区内表现在文化上的地域特性构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表现[2]闽南的建筑从功能上分可以分为居住建筑、宗祠建筑、文教建筑以及寺观建筑,从形式上分可以分为红砖建筑、骑楼和生土建筑等3.2 闽南方言其在各地有着不一样的名称,台湾人民称之为,而被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华人称为福建话[3]闽南语主要是泉州、厦门和漳州人民日常沟通所使用的语言,语言中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3.3 闽南海洋文化闽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从古至今海洋文化盛行,不少居民以出海捕鱼、发展海洋经济为生,闽南原住民通过航行到达东南亚各地繁衍生息成为华侨[4]。
与此同时,闽南人对海洋的崇敬也是闽南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4 闽南民间工艺闽南人民心灵手巧,创造出德化白瓷、漳州木版年画、惠安石雕、厦门漆线雕等传统技艺都是中华工艺瑰宝3.5 闽南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是闽南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闽南地区崇尚佛教文化,佛教在闽南地区香火旺盛佛教与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种宗教共同构成闽南民间信仰的主体4 基于闽南文化的校园景观构建原则4.1 以人为本原则20世纪40年代人体工程学诞生,设计者们基于“人—机—环境”系统思考了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工效学的创始人Gibreth最早为“以人为本”下定义,即“在人们设计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件以及四周的环境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特点和习惯”[5]景观构建的目的是服务于使用者,强调以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校园景观构建的主体服务对象是教职工、学生,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人类第二层次的需求,故安全成为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停留于物质需求,进而追求精神归属感校园景观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致力于为使用者创造使心灵宁静、愉悦的人性化景观毋庸置疑,开放式景观盛行的今天,校园景观的服务对象只考虑教职工和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意义的以人为本还应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站在当地各年龄段、各阶层居民的位置,把握她们的审美情趣,配合主体服务对象的感受,巧妙地将当地文化融入校园景观中除此之外,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校园景观构建还应充分考虑老弱病残的需求,设计无障碍设施因此,校园景观构建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各种需求,做到始于人,终于人,将校园景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4.2 生态性原则营造“生态主义”景观是在建设绿色环境的同时将环境概念,借用绿色的科学技术手段,表现出自身发展历程中的自然美,它的美不是源于肤浅的表面,而是表明了生物所共同发展的生命本质[6]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凸显是一个动态过程,应遵从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的核心是以自然为本,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校园景观,应当充分掌握规划地的自然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保护现存生态环境的同时,再创造现有资源例如设计校园植物景观时,多开发利用乡土植物,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高大乔木、名贵苗木、常用园林植物等真正贴近自然的景观构建,还需关注当地特色景观的继承和弘扬,将其与人工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得以延续在生态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充分体会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使校园景观既带有当地风情,又满足当代人对生态性的追求。
4.3 文化性原则凯文林奇说过“ 人们常常认为美的事物,大多数是单一意义的,如一幅画、一棵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人类意志的某种影响,在它们之中有了一种从细部到整体结构的、密切的、可见的联系”[7]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历程中,全国各地大举建造高校园区,使得各地校园景观变成统一化——规整的喷泉、相似率极高的雕塑、极其相近的植物配置因此,应该杜绝盲目“随大流”现象,重新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自己曾经失去的文化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应该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例如利用贝壳、水井、风车、海螺、船、红砖、田间小道、农田、磨盘、烟囱、菜地、畦埂、桥、动物、手工艺品、色彩等元素在构建校园景观时,生动的再现地域文化,进一步创作,融入新的元素,赋予当地文化新的内涵,使之历久弥新离开地域文化而谈论校园文化或者校园景观,显得单薄、脱离实际,遵循文化性原则,除了充分提炼当地的特色物质元素,使之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大放光彩,更应该上升一个台阶,站在当地精神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校园景观建设校园景观可以通过具体的表达方式,传达当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体验,生活方式,价值观,给人以直观的视觉体验4.4 可持续性原则基于构建校园景观的可持续性原则,营造校园景观应着眼于保护、挖掘、延续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使之服务于当代人,又可造福后人。
自然乡土景观元素是一种原生态的、实体性的乡土景观元素,对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乡土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8]因此,在构建校园景观时,并非单纯保留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而是要提取乡土景观元素,使之融入当今社会中,并且发挥作用所以,应该将现代技术手段和造景手法运用到继承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中,让校园景观更具时代感,满足当代人的使用要求,又不会让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失去光彩文化的延续建立在景观的可持续性上,脱离景观,地域文化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校园景观构建需要有全局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综合分析校园,深刻理解该地文化,细致考察自然环境,将地域文化有意识地融入自然环境的改造中,不仅可以达到校园景观的使用功能和潜移默化作用,而且可以继承地域文化,使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此外,校园景观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在最少地依靠外界情况下可以完成自我循环,为景观的营造提供最基本的土壤及其他营养物质,只有生态系统可以发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作用,才有景观的发展、文化的延续5 校园景观构建策略5.1 校园宿舍区景观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宿舍区可分为紫荆苑、刺桐苑、凤凰苑、梅苑、莲苑、棕榈园,其中,棕榈园为教职工宿舍。
宿舍的命名有各自独特的含义,且宿舍区中保留了数棵百年榕树,校园水系也流经此处宿舍区的内部设计在达到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配置各种适应本地气候的植物,制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传统材料逐渐成为地域文化的常见载体,常通过其艺术的搭配组合,可以使景观更具乡土气息,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无疑是闽南独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中,红砖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特色元素,大面积的红砖铺地代表着对闽南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而校园宿舍区也可采用独具闽南风味的红砖铺地搭配闽南地区常用的花岗岩类石材,铺设成闽南地区传统的吉祥图案,立面应用闽南地区窗花元素设置传统园林小品、景墙,栽植三角梅等攀援类植物,巧妙地应用乡土植物的色彩、形态提取骑楼和生土建筑建造宿舍庭园休息区,嵌以石雕花窗,近处布置花丛,添设水罐;远处铺设斜坡草坪,立上闽南传统的石雕小品,传递似有似无的闽南文化,为使用者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放松紧张的情绪5.2 校园教学区景观龙行苑、试验苑、林苑、年锦苑组成了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教学区,龙行苑景观以龙舟为意象传达中华传统文化,主轴线上采用可供人休息的树坛点植阵列布置棕榈科植物,,两侧铺设红砖人行道路,具有浓重的亚热带地域风情,突显了地域特色;林苑以建筑为主题进行景观布置;试验苑布局较为规则,且沿着建筑带状布置常用园林植物;年锦苑以附带一个小广场的图书馆为主要建筑。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采用了红色地砖铺地、红色栏杆、黄色栏杆、灰色栏杆、绿色栏杆分别代表闽南的红砖建筑、亚热带海湾色彩、亚热带海岸色彩、亚热带岩石色彩、亚热带绿色彩,展示了闽南文化但从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呈现来说,该校区在文化表达方面依旧有所欠缺,它更多关注于视觉美的塑造,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传播故可在空旷地带增设闽南特色景观长廊,展出德化白瓷、漳州木版年画、惠安石雕、厦门漆线雕等具有闽南特色的手工艺品通过浮雕、画卷、现代技术等方式展示传统石作石雕、红砖、木作构造、彩瓷、泥塑工艺、民俗风情、服饰文化等在校园教学区应多设可坐可看的景观小品,可将闽南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如将石磨、马厩草料槽、石筑建筑构件等富有闽南特色的园林小品元素融入到路灯、洗手池、花坛、指示牌、休憩桌椅等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使用功能,且富有文化教育意义,打造了充满闽南气息的学习氛围5.3 校园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常分为自然水景和人工水景自然水体景观通常对自然环境条件是有要求和限制的,而人工水景则是依据场地的需求对自然水景进行模仿、提炼概括的再创造[9]水是灵动的景,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环境,是常见的景观要素每个地方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生活习惯的不同,诞生了不一样的水文化。
海洋文化在闽南地区有独特且悠久的历史,华侨大学厦门校园原有一个鱼塘,在其基础上改造成了大水面白鹭湖以及沟通全校的湿地廊道校园景观构建可通过对当地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进行充分挖掘,对乡土景观原型中的闪光点进行放大,并用隐喻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在景观环境中予以表达,旨在放大小片段,从而映射整个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场景[10]故可在已建成的荷花塘的基础上,沿岸搭配不连续的石柱栏杆,设置独具闽南特色的水井、石雕、流水墙,构建古朴的沿岸景观从宏观把握来看,还应考虑校园建筑、雕塑小品等与水体的融合,使他们相互映衬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在进行水系规划时,除了考虑建筑倒影,还可选取帆船、渔船等元素,将闽南地区老辈人的海洋生活通过雕塑的形式展示在水中,沿岸小路也可提取贝壳、海螺等软体动物的保护壳这一元素,铺设具有漫步海洋的风情道路,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弘扬闽南人在生产实践中的开拓和拼搏精神5.4 校园植物景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常有其特殊的内涵植物也是校园景观中凸显地域文化的基本元素植物种类很多,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等可通过不同季节中,各种植物不同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