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自考西方行政学说史复习资料第五讲.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88516831
  • 上传时间:2022-05-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2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年年自考西方行政学说史复习资料第五讲  一、生平与着述  1、1864-1920,德国学者,思想家;  2、求学:良好的家教渊源,海德堡大学\ 柏林大学\ 哥丁根大学,博士;  3、人生经受丰富:军人\ 教授\ 游历者| 思索者;  4、学术讨论与着述:  讨论领域与范围:社会\ 经济\ 政治;  代表性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 作为职业的学术\ 作为职业的政治;  5、韦伯关怀的主要问题:  西方文明的独特性,即其所特有的因素,并借助抱负类型的讨论将这些因素概括为几个核心的概念:理性\权威\合法化;  资本主义世界命运,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的进展: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如何挽救人(的尊严)  即韦伯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现代政治与人的自由的关系(理性化与自由):  韦伯的结论:多元论,尝试式的探究,试验性,而非马克思的经济打算论;  6、影响与声誉:对世界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德国人之一;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被各科社会科学奉为“经典作家”;  二、韦伯官僚组织(科层制)思想  (一)核心概念:  1、权力(power):无视人们的反对,强使人们听从的力量;权力与听从(obedience) 相对应;  2、权威(Authority):政当化的统治,是权力的一种特别形态,两个特征:(1)自愿听从;(2)存在着一套支持统治的正值性的信仰体系;  3、正值性(Validity):指人们情愿听从该权威( 统治) 并依据该统治系统的相应命令来行动的可能性,这种正值性可能出于不同的根底:传统\ 情感\ 某种价值信念\ 某种成文规定,等等;不同的正值性根底,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正值统治。

        (二)权威合法化的方式与组织类型分析  1、超凡权威与神奇化组织(个人魅力型正值统治)  超凡魅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和追随;  神奇化组织(chrismatic):这种组织行使权威的根底是基于统治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根底;  统治者个人的人格特征:超自然/ 超人的力气或品质,因而具有人格魅力,如宗教先知,智者,战斗英雄,救世主,政治首领,可归为四类:  (1)北欧神话中的熊皮武士,(2)萨满教的女巫;  (3)先知与救世主; (4)文人或学问分子;  两个特征:  反对经济上的考虑(经济上的平均主义)  内在的不稳定性;  2、传统权威与传统型组织  传统型权威:基于传统习惯或世袭得来;  两种形式:世袭制与封建制;  特点:  A. 统治者与听从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自然的亲缘关系,统治者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  B. 与特定的经济组织形态——即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严密联系;  C. 或多或少带有肯定的宗教特性;  3、法定权威与合理化-合法化组织(法理型)  法定权威:由理性和法律规定的权力;  合理-合法化组织:即以理性和法律规定为根底行使权威( 统治) 的组织;  在该组织中:  权威的根底是组织内部规律全都的各种法律规章以及得到法律授权的治理人员所公布的命令,人们对权威的听从是由于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是对组织规章的听从,与个人的品质,力量,学识关系不大。

      不依靠于与个人有关的身份或属性,是一种非人格的权威统治;  与被在法律上地位公平,都受组织规章的约束;  (1)何为合理化(rationality,理性):  由于它被特地用来作为实现某些既定目标的手段:即组织是细心设计的机器,旨在执行某些功能,而机器上的每一个部件都为机器发挥功能起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2)何为合法化(legitimacy):  由于此类组织中有着一系列规章和程序,肯定时候在组织中担当肯定职务的组织成员必需依据相应的规章程序去行使他的权威;  韦伯称这种类型的组织为“官僚制”(bureaucracy),又译为“科层制”,  韦伯认为,官僚制是一种抱负的组织形态,所谓抱负,并非指“应当”或“符合需要”,而是指组织的一种纯粹或标准模式,一种标准的组织形态;  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  4、韦伯对三种类型组织的评价:  A. 超凡魅力:非理性,过于感情颜色,过于神奇,不宜作为现代治理组织的根底;  B. 传统权威型:听从传统,的作用在于维护过去的传统,效率最低,也不宜作为现代治理组织的根底;  C. 只有法定权威适合于现代治理组织,由于它供应了一种“慎重的公正”:  a. 治理的连续性使治理活动必需有秩序的进展;  b. 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供应了理性根底;  c. 的权力并非无限,而是受到规章的约束;  (三)官僚制(科层组织)及其特征  1、官僚制的含义:  一种以法理型权威( 统治)为根底,具有专业化功能和固定的规章制度,设科( 部)分层的现代社会所特有的组织制度或治理形式;  2、官僚制的特征:  (1)( 合理的) 专业分工:专业化  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  (2)层级克制的权力等级系统:克制 等级  层层掌握的组织构造,在组织内按地位的凹凸规定成员间的命令与听从关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按章办事  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章程序来标准组织及其成员 的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工作的全都性,明确性,不行随心所欲。

      理性,稳定性,连续性,可猜测性)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档案):文本  一切重要的打算和命令都应形成正式文件下达,且记录在案,用毕归档 以使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也利于明确任务\指令\权责,利于加强掌握;  (5)组织治理的非人格化 理性化  以法律\法规条例\正式文件来标准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避开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影响组织的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  严格区分公事与私事:组织成员间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公务关系,处理组织事务只考虑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正值性),而不考虑私情  (6)专业培训:  建立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为组织成员供应必要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或增加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力量,提高效劳的数量\质量,提高效率  (7)合理合法的人事治理制度(工资\升迁\任用)鼓励  A. 依据工作性质要求和人员本身的资格条件任用人员;  B. 依据职位等级系统对人员的职位赐予合理安排,使人适其位,充分发挥其功能;  C. 由自由契约而担当职务(市场原则);  D. 职位设计:每一个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权责范围和应具备的学识力量阅历要求;  E. 明确固定的货币工资制度:工资标准依级别,责任大小,年资,地位而定;  F. 绩效制:奖惩依工作优劣来定;  G. 晋升依工作绩效和资格非关系而定;  H. 职位不能转让或继承;  I. 职位非私有,不得滥用职权;  J. 治理人员在行使其职务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和掌握;  3.韦伯所认为的官僚制的优劣  优:技术效率  A. 严密性; B. 合理性;  C. 稳定性; D. 普适性;  劣:  A. 官僚体系浩大而致行动缓慢,压抑人的乐观性和制造性,效率低下;  B. 官僚主义弊端(bureaucratism);  C. 理性主义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沦为工具而不再是目的,即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冲突);  三、对韦伯官僚制的评价  1、韦伯理论具有巨大的社会政治意义:  (1)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展,新型的工业化大企业进展快速,这种新型的组织需要有稳定,严格,精细,牢靠的治理,韦伯认为官僚制则是可以满意这种需要的抱负治理形式;  (2)他强调以学问和技能进展治理的必要;抨击旧的传统以及阻碍经济进展的政治掌握;  (3)因此韦伯所解决的是资本主义进一步进展所必需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组织的合理化;  (4)由于其理论对资本主义进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故也被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2、韦伯理论的学术意义:  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展讨论,“组织理论之父”  (1)开启了组织( 行为) 理论讨论的先河  a.提出了一个对不同组织的性质,形态,特征进展分析的理论框架,尤其是三种组织形态的分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b.从权力( 权威) 的视角来讨论组织类型,开创了组织讨论的新方向;  (2)构建起一整套现代行政治理体系的的规章/ 原则( 其对官僚制特征的描述提醒出了现代行政组织的很多重要治理原则如专业分工,层级克制,考试录用,职责权限,工作酬劳等)  (3)强调法理型权威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强调在学问和技能的根底上进展掌握,促进了治理法治化,科学化,  (4)讲求效率的行政观,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  3、韦伯理论的局限性:  (1)高度纯化的理论描述,与现实中的组织有差距;  (2)偏重于静态讨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正式组织的功能,无视了组织运作的过程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  (3)偏重于对组织内部形态和治理构造的分析,缺乏对组织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探讨;  (4)过分强调专业分工和职能权限划分,无视宏观协调;  (5)过分强调人员稳定,导致组织惰性;过分强调年资在升迁中的意义,导致论资排辈;  (6)过分强调组织利益和组织效率,无视了组织成员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及人性进展;  即:a.纯理论的抱负性/ 抽象性;  b.讨论角度和方法上的局限性  静态的而动态的;  内部的而非内外互动的;  c.详细的原则方法缺乏弹性与适应性  过份崇尚法规,规章和制度,而无视其执行者的主动性和制造性,导致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僵化,缺乏适应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