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学概论论述题精编分享.pdf
12页论述题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答: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 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 例如,“ 说话” 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 了、着、过” 等; 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 “ 呢、 啊、 嗯”等 而把这一词记录为 “ 说话” 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 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 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2、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答:口语是转瞬即逝的, 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们的交际范围极其有限,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种局限, 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和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地加快了 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答: 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
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 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 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 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 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 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 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 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 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 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 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 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 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
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 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 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唯一的对象或主要对象4、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答: “ 民族” 和“ 语言” 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 该民族的人民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融合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等 所以,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5、在分析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时,西方有的语言学家运用 “ 相互理解程度 ” 作为区分 “ 语言”和“ 方言 ” 的唯一标准,请分析此种观点并指出实质?答:运用 “ 相互理解程度 ” 作为区分 “ 语言 ” 和“ 方言 ” 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 在那些国家里“ 语言” 、“ 民族 ” 、“ 国家” 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 口音 ” 不同,但相互理解不成问题。
因此,所谓 “ 相互理解程度 ” 是指: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 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 同时也指: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 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民族 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 因此,单纯依据“ 相互理解程度 ” , 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 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 “ 话” 是属于同一“ 语言 ” 的不同“ 方言” ,还是不同的 “ 语言” ,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 “ 民族” , 还是几个不同 “ 民族” , 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 而且坚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是持实用主义的“ 双重标准 ” 的: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 相互理解程度 ” 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 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口头交际语言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不同的 “ 语言 ” ,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 “ 相互理解程度 ” 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 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
由此可见,“ 相互理解程度 ” 的原则并非区分 “ 语言” 和“ 方言”的唯一标准, 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为了某些强权主义者和种族歧视者的工具6、语言和种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答:没有因为,语言能力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 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 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7、语言符号的 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答:我们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 是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形排列的 语言符号的线形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 组合成连续的语流人类语言的奇妙之处在于:传递不同信息和不同感情的一串串跟不同意义相结合的不同的声音, 可以分解成有限数量的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相对稳定地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 而这些有限的语言单位是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再重新排列组合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人们就能用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表达方式了8、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并说明区分这两者的意义?答: 这两个概念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
索绪尔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在口头交际活动或者说从语言活动这样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两个因素,也就是 “ 语言” 和“ 言语” ;语言等于 “ 言语活动” 减去言语; 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 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 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个人的特色, 而且每个人每一次说话都是不同的, 这些都是言语现象和言语要素,不属于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简单的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 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均质系统, 而在抽象过程中,就必须把所有的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全排除出去但, 言语是很难找到规律的它们的联系在于: 一方面,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 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另一方面,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也就是说,言语总是以语言为活动基础的,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作用 区分语言和言语有重大历史意义 正如索绪尔所说: 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1)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2)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了。
因此,语言、言语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这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大行其道的阶段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语言学的对象应该限于有内在一致规律并且成系统的语言, 而排除无规律可循的言语因素 这样,语言学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至于跟言语活动有关部分的其他各种因素,不是不重要,也不是不需要研究,只是不属于语言的本体部分,可以另行研究9、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答:因为语言符号在时间上是线性展开的, 反映口语的局面语同样也是线性展开的, 因此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的组合也只能采用线性的序列形式 不同长度语言单位的组合可以称为“ 句段” ,所以组合关系也可以称为“ 句段关系” 如 “ 鸟儿能飞 ” 、“ 别烦我! ” 参与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可以是 “ 词 ”“短语”“句子” ,只要这些单位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模式组合而成的,就都属于语言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之间的关系, 也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 因为整体并不就是部分之间的简单相加, 部分跟整体之间的关系和部分跟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例如,“ 胡说” 一词,在这一组合中两个词是相互制约的。
“ 胡” 受到后面 “ 说” 的制约,只能是个副词语言单位性语链中总处于一定位置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单位处在共同的组合关系之中, 具有共同的语法功能 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类这种关系叫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而组合关系有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 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10、 为什么说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语言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答:因为虽然语言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同的学者对语言的主观认识可以不同,甚至大不相同 把人和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以及在口头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一句句具体的话概括为抽象的言语行为和言语,把某一社会群体使用的这种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概括为语言,这已经是主观的抽象概括 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固然是客观存在,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只能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当然是有客观依据, 不过也掺杂了各种主观因素,并且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等因此,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这些现象和语言学家的理论不是一回事; 再加上语言的问题关系到社会、 历史、文化等多种问题,语言又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11、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答:语言学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 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进行初步观察和内省思辩, 然后是分清对象并加深观察和描写, 最后才找出规律并形成理论体系 从 16世纪到 18世纪,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对外部世界的视野大大开阔了, 懂得的语言和了解到的语言也大大增多了 17世纪和 18世纪不少人对各种不同语言的词语发生兴趣, 纷纷搜集和编纂多语种的对照词表 这时候有人发现欧洲和亚洲的有些语言之间有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就开始加以比较研究, 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欧洲和亚洲的一些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最初的研究可以说直觉和猜想多于科学成分后来语言学吸取了控竽学和声学研究的成果,建立了科学的语音学,运用科学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发现这些语言相互之间有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而每一种语言本身自古以来的语音演变也有严格的语音演变规律, 从而证明这些语言来源于相同的原始母语从18 世纪末到 19世纪初,经过众多学者的几十年的努力,新兴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起来, 并且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一来语言学就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名义在大学里争得了一席之地 正因为如此, 不少撰写语言学史的人就说语言学是从 19 世纪起才正式建立起来的。
至于语法成为语言学科中的显学就要等到20世纪了,尽管语法在西方应该说最早具备成为一门语言学学科的各种条件的一门分支学科 所以,说语言学只是 19世纪才成为一门科学,而把这以前的语言研究一概称为含有一些贬义的“ 语文学 ” ,是不恰当的应该承认前人对语言的研究都是语言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语言学一般就指20 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到了20世纪,索绪尔开创了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