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术后脂肪液化的处理.doc
2页手术脂肪液化处理首先明确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处理方法:每日检查切口, 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 观察有无渗液, 如有淡黄色油性液体渗出, 应注意有无红肿、压痛、硬结,结合体温、血象, 并常规作渗出液细菌培养 ,排除切口感染后, 每日挤压切口 1~2 次, 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 然后于切口表面敷盖聚维酮碘( PVP -I) 纱布, 并予切口频谱仪照射 30 分钟,一日二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 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于术后 8~9 天先拆除未渗液处切口缝线, 渗液处缝线于渗液完全停止2~3 天后拆除预防方法:(1) 作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 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 (2) 脂肪层止血时避免过度电凝;(3) 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4) 缝合脂肪层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5)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病人 切口液化的预防高频电刀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 利用高频电流在患者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高频电切和电凝产生的局部温度可达 200-1000℃,高频电刀与皮下脂肪接触时间长,反复、大功率灼烧可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灼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由于术后患者体质弱,切口液化进一步发展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
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可以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1) 严格控制使用电刀,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如同本文做法,在皮下组织层仅使用普通手术刀及结扎止血 (2)关腹时,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及干纱布擦除游离失活的脂肪组织3)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 (4)术前 30min 使用抗生素 α 糜蛋白酶的应用α 糜蛋白酶是从牛胰脏提取的生化制剂, 为蛋白分解酶,能迅速分解坏死组织使其变得稀薄, 利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化,从而有利肉芽组织生成,因此现用于创伤或手术后创口愈合、抗炎及防止局部水肿、积血等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裂口两遍,再用无菌纱布行裂口清创 ,吸净渗液 ,若表皮未裂开,可不打开,而是将创口内渗液挤出,然后将 α 糜蛋白酶粉 2mg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 消灭死腔,3、5 天后换药此方法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高渗糖在脂肪液化中的应用应用糜蛋白酶治疗脂肪液化是个好点子,但我们用高渗糖治疗脂肪液化数十例效果也不错,首先明确伤口脂肪液化无感染。
拆除液化处缝线,给予清创换药数次,待渗出减少后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干纱布拭干,将适量 50%高渗糖倒入伤口碟形胶布拉合对拢其原理是利用高糖使伤口周围细胞处于高渗状态,减少创面渗出,并有粘合作用,配碟形胶布拉拢消灭残腔更利组织愈合首先,发现伤口问题是关键,我不赞同楼主说“每日检查切口, 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 观察有无渗液”,一个外科医生每天都对每个腹部手术病人进行换药检查,会累死人的……如无特殊情况,对腹部手术病人我基本上是术后第 2、4、7 天换药,但是每次换药都要仔细第一是视,一般来说,脂肪液化的伤口早期周围稍红,敷料上有少量渗出,可见脂肪滴(渗出部位就是液化部位) ;第二是触,脂肪液化的伤口在缝线间有空虚感,由切口两边向中央挤压,可见带有脂肪滴的渗液;第三是听,脂肪液化的病人,手术切口会有较正常伤口更重的疼痛,他(她)会和你说的一旦确定伤口脂肪液化,我的做法是直接拆除液化区缝线,撑开皮肤,把皮下空腔完全敞开,用 1%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放置盐水纱布引流,每日换药 1 次,3 天后 90%以上的伤口渗液很少,创面清洁,直接用大皮针兜底缝合,如果创面小也可以用蝶形胶布拉拢我以前也试过挤压切口,试图不拆除缝线,但往往到最后还是免不了二次打开伤口,而且容易出现并发感染及切口全层裂开情况。
楼主说的方法不能有效的消灭脂肪液化后出现的死腔,处理起来时间势必较长,必然增加病人住院时间和费用而只要敞开空腔,通畅引流,愈合很快,甚至无须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个人意见,一旦发现脂肪液化,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我碰过好几个病人(科室其他年轻医生经管的病人) ,伤口拆线后仍诉疼痛较重的,虽然皮肤愈合很好,但镊子一撑,就全部裂开,发现里面液化、残留空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