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捡麦穗.doc
8页1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教案院系: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授课教师 董普松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授课对象 授课内容 拣麦穗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拣麦穗》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自己值得眷恋和追思的童年记忆,尽管流年似水,岁月的风风雨雨会抹去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但儿时的回忆却往往清晰如昨天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张洁的《拣麦穗》 ,一起去追寻她散落在时光里的童年记忆,体会她对爱的追寻一、背景介绍张洁于 1978 年发表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其题材的新颖和情感的真挚受到广泛好评不久发表了成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表现知识女性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以及这种恋爱给人带来的心灵痛苦和命运坎坷这篇短篇小说在当时的文坛学界被广为传读,为张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至今仍被视为新时期短篇小说中的佳作张洁在 80 年代初创作了引发争议的中篇小说《方舟》,小说叙写三位知识女性在社会变动与现实压抑下心灵的绝望与抗争,正如小说题记中所预示的:“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张洁文学创作的特色之一,就是关注女性的生存处境与内心世界,擅长于从爱情与婚姻的角度,表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从 80 年代的中篇小说《祖母绿》、《七巧板》到 90 年代的长篇小说《无字》,她对女性问题的探求一以贯之与同一时代的女作家相比,张洁的性别视角与女性意识更为鲜明、执著、自觉,其情感倾向也显得较为尖锐、激愤《拣麦穗》写于 1979 年 12 月,此时张洁的创作风格尚未定调,但她关注女性心灵天地与现实命运的特色已见端倪二、作者简介张洁(1937~) 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文艺1960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 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 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 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 2 届茅盾文学奖,、、 处理上节课 作业,作者及背景介绍(30分钟)2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张洁获意大利 1989 年度“玛拉帕 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 1979 年、1983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 3 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三、字词积累1、字音拣麦穗 (suì) 磕(kē)碰 戏谑(xuè)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 shān)2、词义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四、内容述评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文中写了谁的梦想? 农村姑娘、“我”2、梦想的结果? 破灭3、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伤、惆怅4、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5、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姑娘们在拣麦穗时有着什么样的梦?我的梦有何不同?明确:姑娘们拣麦穗,梦想是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但梦想总是破灭我”的梦想寄托了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6、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7、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明确: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本文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所写的拣麦穗姑娘的种种美丽幻想,与后面所写的内容、、 本文赏析及研讨(50分钟)3并不是一个连续的故事,因而只能把它看作是文章主体部分(即第二、三部分)的一个铺垫。
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对后面两部分有统领作用,因为第二、第三部分所描述的“我”童年时与卖灶糖老汉的纯真情谊,就是拣麦穗姑娘的许多“美丽的梦”中的一个,从而体现出它的典型性与普遍意义从情感气氛上看,这一部分写到的拣麦穗姑娘的“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正与后面那个典型故事的情致一致,从而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 5、课文赏析(一)精读第一部分,解读农村姑娘的“梦”:1、农村姑娘的梦想是什么? 拣麦穗,换取嫁妆,寻觅幸福2、如何评价她们的梦想? 纯真、美丽3、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一节?(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描绘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第一小节的作用: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做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②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明确: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作为下文的铺垫和映衬她们在做姑娘时起早摸黑地拣麦穗,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然而,更让人悲哀的是,她们很快就忘记了由这种失落所带来的悲伤4、如何理解“谁也不会为……过分地悲伤”?作者认为对于她们而言, 真正的悲伤是什么?渗透作者悲凉和苦涩的心情,没有人关心她们梦想的破灭,就连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的破灭也非常麻木作者认为对于她们而言,真正的悲伤是从此以后的人生是不再有梦想的灰暗的人生5、作者在这里用了一种比较的手法农村姑娘们当初越是拼命,越是卖力地去拣麦穗,后来就越能让她们自己觉得傻农村姑娘们的无奈,同时她们自己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让读者们会替她们惋惜并悲悯她们的命运,淡淡的伤感涌上心头6、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 ,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7、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 、、 总结4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 ,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二)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解读“我”的“梦”:(1)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不懂事、贪玩、很可爱、但又孩子气 (2)为什么“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我当时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正说明我的好玩与天真。
3)“我”拣麦穗时的梦是什么?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在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别人戏谑地问她为什么拣麦穗,她“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别人又问她要嫁给谁,答曰:“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话充满了童趣我之所以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是因为他那里有灶糖吃,还因为他很慈祥这里完全没有世俗的意思,也说明作者在此是想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友爱,而不是其他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4)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爱笑,对小孩子很亲切,说话符号儿童的心理 以卖灶糖为生, 能安慰“我” ,给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不错的人 5)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会越来越依恋他?——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无法成为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3、精读第三部分,品味语言1)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回顾内容并布置作业(10分钟)5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