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pdf
34页1 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一个幽灵,全球化的幽灵,在世界徘徊·· · · · · 如果说 1990 年代以来相继盛行的三种世界性话语即“历史的终结”、 “文明的冲突”和 “全球化”,填补了冷战后土崩瓦解的意识形态空间,那么全球化无疑是其中风头最健而倍 受青睐的 当年宋人议论未定而兵已过河,如今全球化的问题仿佛也是一不留神便已铺天盖 地,有关全球化的研究更是不旋踵而汗牛充栋尤其在世纪更替之际,全球化的无穷议论更 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其间各种看 法、各种说法、 各种讲法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仅其荦荦大观者,即有信息理论的权 威卡斯泰尔( Manuel Castells )于 1996 年出版的煌煌三卷《网络社会的兴起》、依附理论的 代表阿明( Samir Amin )于 1997 年出版的《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重 镇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于1998 年编辑的《全球化的文化》、当代社会学巨擘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于 1999 年出版的《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等。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仁慈的福音,还是阴谋的陷阱?是发展的过程,还是既成的 事实?是人类历史的自然趋势,还是西方操纵的人为过程?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还是旃 裘之君长南下而牧马?等等一时间从高层到民间,从西土到东洋, 似乎都在纷纷谈论这些 话题一个概念或关键词转瞬之间而繁衍铺排成一片话语的汪洋,既显示现代传播强大的议 题设置功能, 也表明信息时代令人生畏的控制潜力不久前, 有人在《东方》 杂志上描写道: 1995 年 11 月的一个黄昏, 我端坐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 UCLA )的大学研究图书馆里, 为中国国内友人检索莎(士比亚) 学文献 绿色的屏幕上, ORION系统只跳动了约略半分钟, 就给出了结果 我兴奋异常,准备掏钱打印一份,但笑意很快就凝住了——机上显示,共有 5800 多本专著(大约) ,还不算单篇文章 (1) 眼下面对全球化这个幽灵,甚至仅仅是面对全球化与大众传播这个分支题目,人们恐 怕都会遭遇类似的窘境所以, 本文不准备也不可能对此展开面面俱到的论述和阐发,而只 想从批判视野上提出一种思考的路向2) 一 何谓全球化?按照流行观念亦即西方的观念,全球化俨然就是某种三位一体的发展趋 势,即经济全球化(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全球化(如西方政治制度及其价值体系的 全球化)和生活方式全球化(如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消费文化的全球化),其中经济全球 化又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许多情形中全球化往往等同于经济全球化。
被视为富人俱乐部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界定全球化的:通过全球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 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 1997) 无论就事实判断还是就价值判断而言,在全球化问题上始终存在两种主要的认识与态 度, 一是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期和一种普适的进化过程,亦即不可阻挡、 不可逆转、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它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民族国家及其职能的削弱 而相互间的倚赖加强, 在经济层面上表现为跨国公司与跨国金融的大规模运行从而使资源在 全球范围得到优化配置,在文化层面上表现为信息传播的空前活跃以及以消费为核心的生活 方式的盛行,用一位研究者的概括: 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形形色色,但大致说来,全球化不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 2 方面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正日益冲破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展开的客 观现象和历史趋势 (3) 这种认识以所谓新自由派(neoliberalism)为代表他们认为,新一轮全球经济与市场的 一体化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推动整个人类进步的先驱或动力,因为通过世界 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最终都将获得比较长远的利益。
这里,他们特别强调信息及其 共享性的意义, 尤其是因特网上的信息对任何国度的任何民众都是极为公平的所以, 拒绝 全球化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被开除球籍,就像印第安人和大清帝国的命运,道德上值 得同情,而历史上却留下了无情的记录 另一种认识与态度是批判性的,它把全球化看作“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的新一轮 全球扩张, 亦即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性不平衡与不平等格局,其 中体现的实际上不过是资本永无止境的欲望和横绝人寰的逻辑,所以全球化在历史观上属于 西方中心论, 在价值观上属于西方中心主义,如萨米尔· 阿明就把全球化当作资本主义和帝 国主义的同义词借用戴锦华先生的表述: ?全球化?,这一用来描述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具有相当明确的批判性意义的词语 ——用以指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并进一步用于描述冷战后愈加鲜明的一极化国际政治及经 济格局, 用于描述跨国公司统治的实现,用于表达富国与穷国间的尖锐对立,用于书写在资 源意义上的掠夺、极度不平等和政治、文化上的霸权及观念、产品倾销,在90 年代的文化 语境中,其不时被译为:走向世界、同步于世界、人类地球村,人类资源共享4) 这种认识以新马克思主义或新左派为代表。
他们认为, 全球化显示着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暂时胜利, 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不公正、不公平的两极分化,而国家和政府往往沦为国际垄断 资本的“代理人” 所以,全球化意味着“新中世纪主义”(New Medievalism )复兴,犹如 中世纪的天主教国民,在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绝对权威下分享主权与领土不过, 古代的 帝王虽然统治整个帝国,但并不管理所有领地,也就是说,他们重的是“面子”而不是“里 子” ;然而,当代势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和西方资本则重的是“管理”而不是“统治”,要的是 “里子”而不是“面子” 比如,互联网( Internet)是信息帝国主义,世界贸易组织(WTO ) 是市场帝国主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是金融帝国主义,联合国则是政治帝国主义等 所以,这种新帝国主义的危害远远超过“旧帝国”,全体发展中国家重新沦为帝国主义臣民 的前景已经昭然若揭这样的见解从流行或流俗的方面看不免显得偏颇,不过从批判性的角 度讲则又可谓独具只眼 其实,就浅近的层面而言,全球化一词就出自西方,本身已先天包含着“自西徂东”整 合世界的意义按照高放先生做的词源学考察,“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最早是美国人于 1944 年使用的。
5)60 年代前后,这个词语以及同一词根的词语在西方开始日渐流行,比 如人所熟知的“全球村”或译“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一词,就是1960 年加拿大传播学 家麦克卢汉在《探索传播》(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一书里提出的进而言之,关 于全球化起源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看法,无一不是从西方中心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角度着眼 的第一种是把1500 年作为全球化的源头,其标志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按照这种看 法仿佛人类所有的文明都以百川归海之势奔向文艺复兴的欧洲,然后由此获得新生再向世界 展开向全球蔓延第二种全球化起源的看法,是把1980 年代以后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以 信息技术革命为动力、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现象视为全球化的开端,特别 是以苏东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结束为标志的1990 年代更被当作真正全球化时代的起点,1992 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就曾兴高采烈地宣布——“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 到来” 关于全球化的批判性学术研究与理论思考,基本上也都是围绕这类时间坐标而展开 的比如对应着第一种的依附理论,对应着第二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全球混乱理论。
虽然康德的“世界政府”、黑格尔的“世界精神”等思想,已经开始具有现代意义上的 3 全球化意识, 但是公认从科学理论上而不是从形而上学上最早触及全球化现象并揭示全球化 本质的思想家还是马克思,尽管一些批判学者也将他归入西方中心论的思想范畴6) 在 《德 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已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上看到“世界历史性”、 “世界市场”等 前景,从而阐发了“世界历史”的思想: 这个思想是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冲破了地域的壁垒,把各个 民族都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这样,?每个相互联系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 中越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 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举例说明了 世界历史概念的涵义: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 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7) 这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所论及的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概念——“交往”(Verkehr) ,以及 与此相应的“交往形式” 、 “交往方式” 、 “交往关系”等,而“这个术语的含义很广,它包括 个人、社会团体、许多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8)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全新的、迥 异于以往所有历史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与历史的可能因 为,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象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9) 当然,马克思就此所做的著名阐发还属《共产党宣言》,正是在这篇眼界阔大、思想深 邃、感情诚挚、 文辞壮美的经典文献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详细论述了现代资本主义文 明形态及其全球化的特征,下面这段文字更是广为人知: 不断扩大产品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 到处建立联系 资 产 阶 级 , 由 于 开 拓 了 世 界 市 场 , 使 一 切 国 家 的 生 产 和 消 费 都 成 为 世 界 性 的 了 〃 〃 〃 〃 〃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 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取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0) 马克思为解析全球化问题,不仅提供了一套通透的思路如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以及科 学的方法即历史的、全面的、 有机联系的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显示了一种道德力量 与价值取向。
当代诸多全球化的理论与学说,尤其是一些具有批判意识的理论与学说,在科 学层面上不妨说都是秉承马克思的思想主题而展开的繁复变奏,至于在价值层面上则更是继 承了马克思的精神传统其中可以大致区分三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流派,一是立足于政治经 济学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二是侧重于文化批判的“后学思潮”,三是着眼于全球 混乱的各种现实思考 二 “依附理论” (dependency theory) ,可以说是第一套系统化批判性的全球化理论依 附理论认为, 资本主义及其全球扩张不仅将整个世界联为一体,而且导致全球范围的不平衡 状态,在近代历史上造成一种“中心-边缘”的发展格局,而中心部分的发达(development) 与边缘部分的不发达或欠发达(underdevelopment)密切相关,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相反 相成的方面 因此, 边缘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并非像李嘉图说的是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对 各国都有益无害的过程,而是由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资本积累所限定的一种依附性关系 依附理论的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 (Samir Amin ) 萨米尔·阿 明( 1931~ ) ,生于埃及,学于巴黎,自称为“社会主义和民众解放的斗士”,现任位于塞 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第三世界论坛”(Third World Forum )负责人。
早在1957 年的博士论 4 文里,他就形成了依附理论的基本思想框架,为1960 年代后兴起的依附学派奠定了理论基 础在这一理论流派看来,资本的积累依靠一种全球分工,而这种分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