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doc
6页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目标的确定原则旬阳城关二小 教师 王明月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先行军,是教师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行为变化程度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路明灯笼统的、模糊的目标描述容易造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偏离目标、教学重点不明,也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无据可依或脱离目标因此我们在每节课设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制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目标----也就是每节课如何确定核心目标 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英语学科课程专家根据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特点,将三维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项,以饼图形式呈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教育部,2001)依据自己的理解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如在过去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Lesson 5 Happy Birthday to You! 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描述: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借助图片读懂故事,分角色朗读故事。
2.能够正确听出、说出、理解并认读故事中相关词汇、句型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故事中搜索有用信息,根据图片和主要词汇的提示对故事进行简单复述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谜语、师生对话、回答问题、图片排序、填写信息卡、true or false、图文匹配、带旁白的表演故事等活动,从整体至部分理解、学习故事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故事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故事内容感受亲情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要关爱朋友和家人以上这种设计显得笼统、模糊,不能突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并不要求每节课同时具备每个方面的目标价值,但我们必须要根据这一框架尽可能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目标价值,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高效根据这一框架,上述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设计:1. 语言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懂故事,并能够分角色表演故事2. 语言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初步综合运用有关亲属的词汇(grandma, grandpa, uncle, aunt, cousin),以及使用重点句型This is from your aunt. Open it. Don’t say that. Write a thank-you card. All right.进行相互交流。
3. 学习策略目标:学生能够利用树状图记忆有关亲属的词汇4. 文化意识目标:学生能够知道在西方文化中收到生日礼物后要给对方写感谢卡5.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能够在其他同学生日到来时给予英文祝福或赠送礼物 从上述目标的表述来看,小学英语教学中最核心的目标还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目标,其他三项目标是辅助性目标,但它们对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人文的情境和背景,在课堂教学中也十分重要教学目标框架确定后,对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确定通过本人的实践和学习理解 确定每节课的核心目标制定应该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 小学英语教材都是以单元为主线设计的基于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考虑,单元中每一课时的内容往往较为简单,如一个小故事、一段小对话等通常,教材编写者是在单元整体把握下强调单个课时的不同重点然而,在分析教材时,往往只关注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并围绕单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孤立地进行教学,认为单个课时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就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样的目标定位会导致教学情境单一,教学枯燥乏味 如我听了一节英语四年级上册Lesson 3 I Like Music的第二课时。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课本封面图片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操练了math, Chinese, English等8个有关课程名称的单词以及What’s the (third) class? 的单个句型自己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说出8个有关课程名称的词以及能够运用What’s the (third) class?句型讨论课程表”但是,我发现本单元还有“Do you like (music)? Why not?”句型教师根本没用运用已学过的句型进行操练,只单一的运用本节课的句型,有些句型学过了不等于学生就学会了,只有在不断的滚动操练中学生才能熟练运用知识和技能目标不是靠单节课就能够实现的,而应该在新课中不断滚动和复现,螺旋上升,从而形成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要“用70%的旧知滚动30%的新知”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考虑教材上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单元整体分析,同时考虑新旧教学目标的联系,尽可能复现旧的教学目标,同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围绕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2.要基于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恰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学习前后知识与技能的变化。
因此,除教材之外,学情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对照教学目标把握学生在这方面的已有水平,然后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指定合理恰当的教学目标 在这方面,理想的状况应该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已有水平,教师只需对教学目标稍作调整就可以进行教学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现在许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部分家长让孩子参加社会上的英语班,这部分孩子孩子的水平高于教材水平如下面这个教学案例:在教授Book 2 Unit 4(PEP教材)中关于动物那一课时,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单词dog, monkey, duck, panda, cat, rabbit, pig; 学生能够听懂会做Act like a dog/monkey…同时巩固所学的单词整节课的教学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师生互动频繁,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课后询问学生,很多同学说在课外班已经学会了有关动物的单词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所设定教学目标普遍低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以对学生访谈或诊断性评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以此为依据提高或降低教材教学目标如上述案例中,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语言知识目标还可以增加toy这个词以及若干个动物词汇,如bear、turtle等,语言技能目标还可以拓展,包括采用“This is a …”“It’s yellow/red. ”等句式描述动物玩具。
3.要结合语料将宏观和具体的情感态度目标相结合,并在教学中进行显性或隐形的渗透 情感态度目标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课程标准对二级情感态度目标的描述是:1)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2)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从该表述来看,学生个体的兴趣培养和自信心建立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十分重要的宏观的学科教学目标同时,课堂教学还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即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而这方面最好的方式是结合语料确定适切的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然渗透但往往教师把情感态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方面的理解出现了误区: 第一,教师普遍通过趣味性活动和多元评价关注学生集体的情感态度,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个体情感态度的关注在一次听课中教师不断地随机叫学生回答问题或读单词语句当叫到一个小女孩回答问题时,小女孩的浓重鼻音明显说明她感冒了,但教师并未理会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该女孩又被叫到两次,而每次教师只关心她是否回答出问题,对她感冒这一事实始终视而不见显然,该教师忽略和失去了师生交往中重要的情感交流契机若教师能够在第一次叫小女孩回答问题时就关注她的感冒,到她身边问两句“Did you catch a cold?”这样的话,一定会增强小女孩对学校、教师和学习的积极态度。
因此,我们在以后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孩子个体的情感态度 第二,情感态度目标与语料话题脱节,无法自然渗透比如,在教授英语五年级下册的第三课时,一位任课教师设定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Do you have a good plan for the vacation? 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利用指定到世界向往国度旅游的计划并说明原因情感目标是:树立热爱世界、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旅游的话题,但这与热爱世界、保护地球似乎关系不大牵强附会的情感目标对学生来说只是说教,达不到任何效果在认识到问题并分析了语料内容后,授课教师将该课的情感态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感受不同国家的旅游特色,有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第三,目标达成方式随着人们对德育目标的重视,教师们普遍拿出课上最后五分钟时间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情感态度目标作为外语课上的隐性目标,其达成方式可以是显性的,即组织学生讨论某一种情感态度,但这种单纯为情感态度目标服务的活动不应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更多是依靠隐性的方式来渗透实现的,即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地结合语料自然渗透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体验、换位思考等方式感受某种情感态度。
如在上述案例中,确定了“学生能够感受不同国家的旅游特色,有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的情感态度目标后,教师首先可以在导入环节讯问学生的旅游经历:Where have you been? 以引发学生对自己美好旅游经历的回忆其次在输出环节,可以结合语料提出任务:Cody is going to Australia for the vacation. How about you? Do you have a good plan for the vacation? 让学生在做旅游计划的过程中去想象、憧憬,自然会激发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的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