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与分析判断.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75384973
  • 上传时间:2024-03-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收藏人:猫的雅舍2014-10-03 | 阅:1 转:79 | 来源 | 分享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1.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见下表一2.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中 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与预算外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必须联系国家对于预算外支出资金口径的调整来考察1993、1996年 国务院两次调整了预算外资金支出口径,从而导致预算外资金范围的缩小,这样预算外资金1993、1997年两次大幅度下降,因此对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 化可以按照预算外资金口径两次调整的时间来分析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决定的预算外资金范围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为预算外资金的国有企业留利和专 项基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而此项资金占预算外资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

      这就是说按1993年调整后的预算外资金口径计算,1978—1992年 间预算外资金规模只有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20%,这样对1978—1992年间的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该期间(预算内支出十统计年鉴公 布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的20%)占GDP的比重来计算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 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地方预算因此,1996年国务院只是将预算内外资金相互间进行了调整,一 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没有缩减预算内外资金的总规模这样,1993年以后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内外支出之和占 GDP的比重来衡量,不需调整,据此可以得到我国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3.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大 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指的是政府全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按我国统计口径,大口径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财政收入退库支出、社会保障基金 支出和非合规性的制度外支出由于非合规性的制度外支出无账可查,因此对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只能采取估算,这就导致目前我国对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有不 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在30%以上,有的认为在35%以上,有的认为在40%以上(张木生,2001)。

      但是对既没有在预算内支出反映也没有在预算外支出反 映的非合规性的政府支出,一般认为相当于预算外支出水平,据此认为,目前我国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30%以上应该是没有高估的但由于非合规性的政府支 出开始形成于1990年代,在此之前非合规性政府支出较少,因此20世纪80年代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用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代替这样我国大口径的 政府财政支出即综合财政支出规模在1978—2002年间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没有大的变化 (二)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 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以瓦格纳提出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作为依据,认为1978— 1996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实际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因而 是不合理的(赵志耘,1998);另一种观点以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认为1978—1996年间,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实际增 长比GDP实际增长速度慢,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对财政支出增长的依赖,开始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因而财政支出规模不断 下降是合理的(赵杰,1999)。

      我们认为,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不规范,从而导致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存在,因此,必须结合三种口 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判断:1.小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1978—1995年间不断下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下降太快;又有其不 合理性的一面,1996年不断上升是合理回归这是因为1978年开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大市场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国 有经济之外的非国有经济(包括私营、个体、联营、外商投资经济等)的快速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承担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本应由财政承担的一部分职 责,从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财政承担职责范围就逐渐缩小,这样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仅限于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领域因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 体制改革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不断缩减,财政支出规模随之下降,并且与财政支出规模下降相伴随的是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因此财政支出规模下降就有其合理性的一 面,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从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低限度——维持政府最基本的职能的实现角度看,我国一般社会公共需要必要量占GDP的比重 1978--1996年间从20.69%下降到18.66%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杨斌,1998),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低限度应该在20%左右。

      然 而,我国以往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则从1985年的22.36%下降到1995年的最低点11.6%,这表明在此期间我国政府集 中分配的预算内财政支出资金连维持政府最基本职能实现的资金需求都保证不了,小口径财政支出规模下降太快又有其不合理的一面1996年以后小121径财 政支出规模逐年回升,2002年已达到21.4%,应该说是合理回归 2、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1978年以来也是不断下降,但由 于预算外资金支出占GDP比重在此期间是缓慢上升的,因此部分抵销了预算内资金支出占GDP比重的快速下降,使得这期间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虽然由1978 年的32.8%下降到1995年最低点15.6%,但每年下降幅度要比小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年均下降幅度慢0.2个百分点,1996年开始中口径财政 支出规模因小口径财政支出规模的上升而逐渐回升,也是一种合理回归 3.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政府实际分配的资源占GDP比重的变 动趋势是不合理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支出范围的缩减,实际政府支出规模应随之下降,但前面分析表明目前实际政府支出规模 仍然维持在改革开放前的高水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目前实际政府支出规模显然是偏高的,这可以从这些年来企业和社会公众实际负担过重、消费和投资水平不足 及1996年后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中得到证实 01305133407 2009-12-11 14:38:12 119.85.171.* 举报略论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关系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周元武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国情,阐述了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未达到4%指标要求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实现这一指标的思路和措施.关键词:财政性教育支出;GDP;4%;原因;措施一、问题的提出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受到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低于事业发展规模需要的制约.为了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和制约的"瓶颈"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中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00年要逐年达到占GDP4%的要求等.但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未达到4%的要求.这是什么原因 呢?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我国近十年来的中国教育财政性支出的现状.据《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统计,1989年国家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例为3.17%,1990年为3.10%.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达3349亿元,是1995年1878亿元的1.8倍.其中1999年全国财政性 教育经费达2287亿元,是1995年1412亿元的1.6倍.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816亿元,是1995年1028亿元的1.8倍."九五"期 间,教育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5.56%."九五"期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95年的2.41%增长到1999年的2.79%.[1] 为什么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大的增长,而多年来仍未达到占GDP4%的要求?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写.GDP与国民生产总值C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一样,是世界范围内所通用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指标之一.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有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 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它即包括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不包括所消耗的原材料价值),又包括非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社会服务、娱乐、文化事业 等)和居民服务行业提供的非生产性服务,以及国家机关人员和家庭佣工等提供的劳务等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加国内常住 居民投在外国的资本和服务的收入,减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服务收入.使用GDP比GNP更能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客观的经济实力.由于各国政府 对教育的投入都是本国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公共教育经费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教育的基本条件.衡量教育投入水平,通常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例来考察.1995年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以色列为7.0%,挪威为6.8%,瑞典和芬兰为6.6%,许多发达国家都在5.0%以 上.发展中国家,巴西为5.0%,马来西亚为4.9%,墨西哥为4.6%,韩国为3.6%,与日本持平.中国为2.41%.[2]二、GDP4%的总量与教育经费需求的平衡关系教 育经费来源于GDP.按照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为87000亿元,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占GDP4%的要求,应为3480亿元.略高于 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3349亿元.与199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2287亿元相比,则缺额达1193亿元.应该说教育经费支出达到GDP4%是 与教育事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与目前教育经费总量基本吻合.但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较大,差额约为1/3.其原因是什么呢?为了进一步说明情况,下面讨论三个问题.1.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要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要求,首先要使财政收入在 GDP中达到合适的比例.按1999年我国GDP为82978亿元计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一个百分点,约为829亿元.1999年我国GDP为 82978亿元,财政收入为11368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7%.湖北省1999年GDP为3858亿元,财政收入为325亿元,财政收 入占GDP的比重为8.4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低,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过低,技现行财政体制,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与国家级教育经 费支出相比,比重较大,要求教育支出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占GDP4%的要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2.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地方基础 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制约.一是教育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把基础教 育发展的责任落实在县市人民政府.二是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分税制要求,划分财权和事权,这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